计算,让孩子“焕发”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2
/ 2

计算,让孩子“焕发”思维

胡俊平

金华市银湖小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1000

摘要: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算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中,计算教学占了极大的比重。《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来解决问题。”可见,运算能力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但一谈到计算课,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机械”“枯燥”“乏味”“沉闷”等;在各种教研课中,也鲜见计算课的身影。那么计算教学到底有何价值?如何让计算课同样富有数学思考,彰显思维的魅力?面对此种现状和疑惑,引发了笔者深入的思考与课堂实践,本文将从教材、学生、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探索出相应的一些教学策略。

关键词: 计算 思维 策略

早前,数学学科名“算术”,足见计算教学在小学的重要地位。现今的计算教学,不再是简单的“会、正确、快速”,也关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知道“该怎么算”,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这样算”“还可以怎样算”“怎样算更好”等一系列问题。

斯宾塞认为:“作为思维脂肪储存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成了思维肌肉才有用。”如何让计算教学灵动起来,使学生在计算学习中享受到“思维”的发展,以丰富他们的“肌肉”?笔者通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

(一)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片段一:从“零”到“一”,在主动迁移中激活思维

1、自主探索114×21

2、分享交流

师:请大家认真地、静静地看一看这几种方法,你能都看懂吗?(学生观察思考)如果看懂了,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和大家说一说。

6073b4c8f3224_html_a875d09dfd566886.jpg

生1:我觉得竖式的方法比较简单。它是先用这个两位数中个位上的1乘三位数,再用十位上的2乘三位数,再把两个结果相加。

师:谁也像他一样看懂了竖式计算方法了?请举手?(生举手)看不懂的同学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2:我想知道228是怎么来的。

生1:20乘114得到2280,0可以省略不写,228中的“8”写在十位上,代表228个十。

师:他说的你们听得明白吗?(生:听得明白)

生3:我比较喜欢第一种方法。它是把21看成3乘7,也就是相当于乘了21。

生4:我想介绍第四种。它把114拆成100加104,把21拆成20和1,然后分别相乘,再用几千加几百加几十加几,得到最后的结果。

生5:第三种算法师把21分成20和1,先把114乘20,再把114乘1,然后用2280加114,就得到2394。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表内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及两位数口算与笔算的学习经验,对多种算法的理解与沟通,以及竖式计算的学习都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上片段的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勇于面对新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思考空间,促进已有经验的主动迁移,在新旧经验的融会贯通中,结合算理,实现从“无”到“有”的“算法创造”过程。

(二)处理好“禁锢与开放”的关系

片段二:从“一”到“多”,在交流分享中发散思维

3、比较沟通

师:这些算法中,哪些计算方法的思路是一致的?有何联系与区别?

生1:第二种和第三种是一样的,都是把21分成20和1。

生2:第一种也是拆分的方法,但是把21看成3乘7。

生3:第四种其实也是和竖式计算相同的,讲两个乘数的每一位分别乘,再把结果相加。

师:同学们真厉害,能够通过观察、思考,找出不同算法之间的联系。那为什么要拆分呢?这样拆有什么好处?

生4:这样就可以把题目变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了。

师: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4:有的是变成三位数乘一位数,有的是变成两位数乘两位数。(其他学生频频点头。)

师:是啊!虽然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还没有学,但是同学们能自己想办法,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真了不起!

以上片段在各具代表性的算法展示过后,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请大家认真地、静静地看一看这几种方法,你都能看懂吗?如果看懂了,请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和大家说一说。把学生推到前台,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展示多样思维,在交流分享中理解每一种算法背后的道理。学生自觉地分析、比较、整合各种算法,区分出算法中的非本质因素,将算理本质内化于心。每一个学生既想得明白,又说得透彻,还能学会新方法,获得“从一到多”的思维增值。

(三)处理好“算法多与优”的关系

片段三:“多”中选“优”,在对比反思中提升思维

4、巩固练习

  1. 计算:125×24 346×74

(2)对比:第一题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第二题大部分同学选择了用竖式计算?

(3)明理:方法有很多,竖式计算是比较通用的方法。计算时要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理简捷的算法。

(4)辨析:出示部分错例,分析原因。

(5)小结:结合刚才的分析,说一说竖式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注意什么。

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对同一道计算题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正是学生不同个性的体现。巩固练习中的两道计算题,正是给学生创设自主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进行运算的机会。学生通过不同方法的对比,发现将125×24转化为125×8×3计算更为简便,而364×74数字较大,采用拆数法显得麻烦,选择竖式计算更为简捷。通过不同层次序列化的互动交流,学生的思维活动经验呈现出自身的反思调节功能,帮助学生从经验立场走向理性思考。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段美妙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不同的教学设计可能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计算风情”,不同的教学走向可能让学生领略到不同的“计算风光”。坚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设计好计算教学预案,相信课堂生成不仅能让学生感悟到计算的无限风光所带来的数学魅力,更能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注入别样的活力,“焕发”别样的色彩。


参考文献:

[1]程茂山.让计算教学成为发展心智的旅程.[J].小学教学设计,2018(08).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