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艺术工作坊的热效应与冷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2
/ 2

浅谈学校艺术工作坊的热效应与冷思考

王晓华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摘要:在近几年艺术工作坊火热开设的背景之下,本文在“工作坊热”的同时冷静思考艺术工作坊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因势利导,加以完善和提升,让艺术实践工作坊具备更好的教育功能和更高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艺术工作坊;热效应;冷思考;

一、艺术工作坊开设的背景

江苏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及优秀艺术作品展在连云港刚刚落下帷幕。其中来自全省的33个中小学生艺术工作坊刚刚一亮相便惊艳全场。风筝、刺绣、布艺、灯彩、陶艺、玻璃画、泥人、紫砂、版画、剪纸、年画……各个艺术实践工作坊,坊坊相连,特色各异,一坊一品,百花齐放,形成了一道非常壮观的风景。艺术工作坊近几年来成为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一项火热的活动。

在这场如火如荼的省中小学生艺术工坊展的选拔中,笔者有幸主持了学校的“平面雕塑”工作坊,从区级展览到被选拔参加了市级的展览,虽然最终遗憾没有被选拔到省里展出,但从学校工作坊的筹备工作到最终展厅成型,我们工作坊团队历经五个多月辛苦工作,从对工作坊工作的一筹莫展到游刃有余,心中感慨万千,促使笔者对此项美术教育形式多了许多思考, 我们应该在“工作坊热”的同时冷静思考艺术工作坊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因势利导,让艺术实践工作坊具备更好的教育功能和更高的审美价值。

  1. 艺术工作坊的热效应下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坊建设冷热不均,城乡差别比较明显

在“工作坊热”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次全省参展的33个中小学生艺术工作坊中,来自农村中小学的工作坊占据比例明显少。究其原因,“乡村”美术教育一直是一个难点,一是城区的艺术教育一般来说比较受到重视,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分管部门都一管到底。二是受制于资源投入问题,城区学校获得的资源比较多。比如城区某实验中学的蓝印花布工作坊,因为这个工作坊的主持人“非遗”的传承人,所以学校投入建设规模比较大的工作坊,工作坊里设备一应俱全,条件相当好。每当区里有文化观摩活动,首选部门就是实验中学的蓝印花布工作坊。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农村中小学的工作坊往往环境比较简陋,不要说高大上的工作坊了,甚至连固定的艺术教室都没有。由于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尚处于相对来比较落后的状态,有的农村中小学甚至没有一名专业的美术老师。

(二)表达内容雷同,易于导致“艺术工作坊”缺少发展空间

新时代的美术教育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让学生在创造艺术和搭建美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通过创作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全是掌握绘画技法,而是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使学生积极灵活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形态各异的艺术工作坊的魅力归根到底是材料的独特,材料是美术创作的基础之一,创新地运用材料,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

纵观当前的“工作坊”展示内容,往往同一个地区会出现多个相同题材的艺术工作坊,一是以传统艺术门类居多,如:剪纸、蓝印花布、陶艺、风筝等。二是表达内容,大多数是地方物产、名人名居、地方经济成就、学校生活等易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过于强调地方特色,导致思维定式,视野不够开阔。

(三)成本居高不下,资源投入存在相互攀比现象

经笔者调查,大多数学校建设“工作坊”不惜工本,因为工作坊的展示最终都是于展厅的形式出现,为了能进入更高一级的展览,部分学校不惜砸钱把展示厅弄得尽量的上档次,问题是展厅热热闹闹地搭起来了,没过两三天展览完毕,全部拆掉,那一间间工作坊的展厅从设计图纸开始到展厅的装修,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一下子拆了全部变成了废品,让人扼腕叹息。原因在于:一是出于学校重视,体现对艺术教育的倾斜,本无可厚非。二是面对展示和选拔竞争,各所学校都竭尽全力,引发投入攀比现象。当然,大部分仍属于良性竞争范畴。但是,笔者也认为,投入应当适度,量力而行,要让“工作坊”的后续发展得到可持续投入更为关键。

三、艺术工作坊的思考

针对以上现状的热与冷的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可从以下途径,逐步规范和完善“工作坊”的建设工作。

(一)深入挖掘表达元素,提升地方特色文化厚度

在“工作坊”建设的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充分挖掘表达元素,丰富艺术语言。比如南通地区农村中小学的美育活动正好可以利用工作坊这股强劲的东风,利用好农村本土资源,因陋就简地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作坊。例如:家纺工作坊、南黄海民间绘画工作坊、贝艺工作坊、杖头木偶等工作坊就是把地方传统文化特色融入到的美术教育中去,从历史沿革、古今变迁等方面延展开来,提升文化厚度,建立农村学生的审美自信。如果更多的农村中小学美育工作者能够唤醒沉睡的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抢救性发掘一些稀缺资源,建立有特色的工作坊,不仅为当地的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给农村的孩子提供了高品质,有地域特色的美育活动,也帮助孩子们通过工作坊这个美术活动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建立本土文化认同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鼓励艺术教育创新,加大科技运用

新时代应有新高度,当今信息时代的特征就是科技运用逐步取代人工,艺术工作坊建设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提升创意表达能力。

如果把经典的材料或题材进行创意优化,就像把老戏配上新曲,会让人耳目一新。入选这次艺术节的工作坊都有这种感觉。比如有的剪纸工作坊,学生注重传统纹样的创意设计,将剪纸作品数字化,运用一些制图等软件,运用激光雕刻机、3D印画机,印制在T恤、桌布、魔方、鼠标垫等产品上,制作精美,新颖别致。还有软陶工作坊,通过揉、团、压、切、卷等手法,让材料呈现出色彩渐变、纹样交错等细腻丰富的变化,金属丝、金属片、玻璃珠被镶嵌在作品上,大大丰富了软陶的造型语言,最后使用的水晶胶、亮光油让作品呈现光亮的釉面质感,制作的蛋糕、花卉、多肉植物 、菜肴都栩栩如生,陶泥裹在废弃的瓶子上,做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一组一组工艺小人,视觉美感直逼“工艺化”水平。也有印画布工作坊利用花布本身的纹样和造型别出心裁地创造出海景、鸟、花卉、人物等元素的一幅幅风景画,甚至抽象画,让人观赏了不禁拍案叫绝。艺术工作坊对材料的创新运用,让人感受到了手工之妙,匠心之美。

(三)加强资金投入引导,提升可循环使用价值

工作坊建设需要资金,教育主管部门要对资金投入加强引导,避免铺张浪费,一是可规定资金投入上限,城乡统一标准;二是确保“工作坊”展示、评比两不误,树立环保理念,建设成果可持续使用;三是评比奖项多元化,如增加创意奖、性价比奖等,鼓励节俭办事,鼓励在有限的资源配置条件下的创新,提高学生参与的广泛度,适当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工作坊”建设,避免投入渠道单一的弊病,使“工作坊”艺术教育载体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简介:王晓华(1975),女(汉族),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美术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