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养生文化的渊源及发展脉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1

中药养生文化的渊源及发展脉络

唐雪梅

江油市中医医院药剂科 四川绵阳 621700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所谓中药养生主要是根据中医理论来采用一些中药保养生命,从而实现强身健体与延缓衰老的目的。中药养生是组成中医养生的中药内容,经历的理论探讨、临床实践过程十分漫长,深受不同时代社会文化的影响,因此所形成的中药养生文化极具时代特色。

1先秦时期——萌芽阶段

中药养生源自于先秦战国。在《吕氏春秋·孝行览》中对商朝伊尹的食养食调之论就进行了明确的记载,中药理论体系在这时尚未成型,但是人们在食物养生实践中就开始应用中药五味理论。到了西周,所建立的礼乐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就饮食问题设置了专门的食医即掌管宫廷饮食滋味温凉及分量调配的医官,并根据时令来合理的安排四季饮食。

2秦汉时期——形成阶段

秦汉时期所形成的养生学说比较系统。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我国从古代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深刻影响养生文化的当属道家、儒家两大家。其中,道家的养生观念为“清静无为”与“少私寡欲”,而儒家则是“仁者寿”和提倡修身养性,这些古代养生理念能够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来进一步发展中医药要生理论。

随着《黄帝内经》的出现,由此为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其吸收了诸子的养生观念,如道家、儒家等,能够全面总结、拓展先秦时期的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养生观念倡导顺应四时变化、“天人合一”“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等。到了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制作了肾气丸,这是一种补肾抗衰老化的组方,其制作的黄芪建中汤等都为今后研制相应的制剂提供了重要思想,也为进一步发展、应用养生中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魏晋唐时期——迅速发展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主要为“天灾频发”、“战乱动荡”,人们多祈求生活安定、健康长寿,由此极大的促进了中药养生的发展。在上层士族社会中为延年益寿,比较流行道家“服丹”之风,由此能够更好的发展金石类中药与化学炼制药物。到了唐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多元,便为编篡大型中药典提供了条件,《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药典,记载了850种药物,其中包括235中强身延寿作用的药物。在三教思想的影响下,唐代孙思邈撰写了《千金翼方》与《备急千金要方》,对老年养生及其常见病的防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4宋金元时期——完善阶段

中药养生研究到了宋金元时期得到很大发展,该时期经济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特别是是科学技术、交通、商业。其中,雕版印刷术进一步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类似于本草、方剂著作等大量出现,政府也多次组织编纂大型的官修本草,该时期的中药养生特点主要表现为:大量记载本草专著中养生中药、在方剂中应用养生中药、出版养生专著、在临床上应用养生中药。

5明清时期——鼎盛阶段

该时期时养生中药发展到最为鼎盛的阶段,发展速度最快、内容创新最多,研究特点鲜明。即本草与方剂专著中增加了大量的中药、养生方剂,出版了大量的养生专著、逐步形成了相关中药养生观点,食疗本草专著较之前相比获得大量增加。

6近现代——改革与创新阶段

中药新著在近现代以来,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获得日益增加,由此极大的提高了本草学的发展水平,如当代本草学术成就、养生中药研究近况可以查阅《中药大辞典》、《中药志》、《中华本草》。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中药要生,类似于老年研究室、中医养生研究室等养生保健科研机构逐渐在各地建立,旨在对中药养生理论、方法与养生保健进行深入的研究、传播。特别是是近年来,养生重要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理论研究、临床应用逐步过渡到现代科学实验研究当中。

总之,中药养生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其基础在于古代哲学思想、传统中医理论,内涵丰富且文化底蕴深厚,能够为人类中医药养生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