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合作模式护理在预防患者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期间下肢压力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2

多学科合作模式护理在预防患者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期间下肢压力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郑茂华

龙岩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 福建 龙岩 364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多学科合作模式护理在预防患者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期间下肢压力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共70名观察对象参与,均为我院接收的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患者,借助计算机随机数字模型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名患者,其中一组予以常规护理(对照组),另一组予以多学科合作模式护理(观察组),对不同护理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期间未出现压力性损伤发生病例,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4例压力性损伤病例(11.43%),(x2=4.2424,p=0.0394);观察组患者的总护理满意度为97.14%(34/35),对照组患者的总护理满意度为82.86%(29/35),(x2=3.9683,p=0.0463)。结论:多学科合作模式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患者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期间下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方案值得借鉴。

关键词:多学科合作模式护理;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肢压力性损伤

压力性损伤是一种局限性损伤,属于一类慢性伤口,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指骨粗隆位置的皮肤或皮下组织受到压力、剪切力以及摩擦力的单独/共同作用产生的损伤性疾病。在年老、瘫痪、长期卧床人群中压力性损伤较为常见[1]。多学科合作模式护理是一种新型医疗护理模式,其主张将各学科的专业力量进行整合,进而为患者提供全面、科学的综合性护理内容,以此提高患者的医护质量,改善患者预后,帮助患者快速康复[2-3]。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纳入30名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围绕常规护理与多学科合作模式护理的临床效果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我院接收的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患者者70例为观察对象,观察对象筛取完毕后,利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模型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多学科合作模式护理(观察组,n=35),一组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n=35),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备案,取得患者知情同意书,患者全程参与研究无中途退出患者,两组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等基础性临床数据能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患者的基本资料如下。

年龄:观察组最高69岁,最低42岁,平均(46.23±2.14)岁,对照组最高69岁,最低41岁,平均(45.95±2.18)岁;

性别:男性:观察组20例,对照组22例,女性:观察组15例,对照组13例。

1.2方法

常规护理:按照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患者的常规护理方案执行护理操作。

多学科合作模式护理:(1)成立多学科护理小组。由固定的普外科、血管外科、心脑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营养科、骨科以及营养护士组成护理管理团队,建立微信群,利用线上模式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每日发布护理人员工作职责,定期开展护理质量点评会议,对临床实际护理工作进行总结提升。(2)护理小组内各成员职责。对于科室护士与门诊护士,需对患者伤口进行评估及处理,并预备伤口床准备,如患者需要外科扩创或是闭合应拍下局部照片通过微信咨询骨科、普外科医生,对于患者下肢、足部存在的问题可在微信通知血管外科医生协助诊断,出院前与患者家属取得沟通,告知其可通过微信拍摄患者的伤口、创面涂片发送给医护人员,以便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随访。(3)院外随访。出院后由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常规电话随访,帮助患者解决存在的问题,通过电话、微信对患者伤口局部状况、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叮嘱患者定期回院复查。

1.3观察指标

(1)对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进行统计,压力性损伤判定标准:皮肤红肿、局部麻木发热;皮肤紫红色,存在水泡、红肿症状;皮肤红润,存在黄色水泡及少许溃疡;皮肤坏死、感染等症状[4]

(2)在患者出院时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价进行收集,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专业性,操作水平,工作态度等内容,以百分制原则进行量化,按照分值不同定义为非常满意(80分以上),基本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以下)[5]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借助信息软件SPSS20.00,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明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观察组治疗期间未出现压力性损伤发生病例,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4例压力性损伤病例(11.43%),(x2=4.2424,p=0.0394)。

2.2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中62.86%的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22/35),34.29%的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基本满意(12/35),2.86%的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不满意(1/35),总护理满意度97.14%(34/35),对照组中57.14%的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满意(20/35),25.71%的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基本满意(9/35),17.14%的患者对护理服务表示不满意(6/35),总护理满意度82.86%(29/35),(x

2=3.9683,p=0.0463)。

3讨论

对于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患者而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生下肢压力性损伤的风险较高,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及康复[6]。多学科协作护理模式是一种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等需求制定的,以患者为核心的个性化护理措施,其整合了多方面医护资源,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护理需求将优势医护资源利用到患者的治疗中,帮助降低患者治疗过程中不愉快经历,使患者建立其完全治愈的信心,在心理上得到充分的满足感以及安全感,从而为治疗的顺利完成创造充分的条件,并对提高预后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保障[7-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期间未出现压力性损伤发生病例,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4例压力性损伤病例(11.43%),(x2=4.2424,p=0.0394);观察组患者的总护理满意度为97.14%(34/35),对照组患者的总护理满意度为82.86%(29/35),(x2=3.9683,p=0.0463)。

综上,多学科合作模式护理能够有效预防患者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期间下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行性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张雪飞,宋玲,张丹羽.多学科合作在预防患者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期间下肢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2019,14(6):914-917.

[2]许景林, 陈冬梅, 王瑞泉,等.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救治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合并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和肺出血一例[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 23(12):834-837.

[3]叶卫国,朱英,黄培, 等.Cardiohelp心肺辅助泵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过程中的常见报警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医疗装备,2020,33(19):164-166.

[4]丁雪茹,张晓静.心脏骤停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的护理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1):66.

[5]蔡玉桃,钟微,张思苑.4例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先天性膈疝病人的围术期护理[J].循证护理,2019,5(8):742-745.

[6]李锦卉,祖丽媛,王建.8例高危心肌梗死患者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的PCI术后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7):115-117.

[7]田芳,刘丹纯,陈海君, 等.心脏危重患者应用床旁紧急安置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的护理[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8,24(5):595-597.

[8]万琼.1例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6,14(17):1835-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