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2

预防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沈茜玲

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 710068

摘要:目的 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后采取预防性护理,是否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情况进行对比。方法 取本院所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0例,随机分观察、对照两组,人数一致、有护理方法不同。对照组常规开展护理,不进行其他特殊的护理操作。观察组采取预防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主的一系列健康风险加以预防。对两组相关健康问题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加以对比,评价效果。结果 应用之后发现,观察组DVT形成发生率更低,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证明护理效果更好。结论 目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之后,采取预防性护理的效果要明显更好,可以通过这样措施降低DVT形成的发生率,提高总体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引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主要病例特征是局部深静脉出现了血液凝块,然后进一步产生血管阻塞,威胁患者正常肢体功能、下肢血运同时,也严重的增加了患者肺栓塞风险,影响术后生活质量和恢复,带来死亡风险[1]。尤其是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说,进行手术治疗之后需要进行卧床,活动受限,而且在免疫、内分泌和神经代谢方面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样的风险也明显提高,因此积极开展预见性护理进行风险的预防就具备着较强的优势和实际性价值。通过预防性护理具体应用之后,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可以明显降低,总体治疗和护理的效果可以得到稳步提高,带来更加积极的促进康复作用[2]。基于此,本次研究对相关群体开展对照试验,分析有无护理干预效果方面的明显不同之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都是本院所收治相关群体中选取,并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患者54-82岁,平均(67.5±4.7)岁,经过临床诊断,出血位置主要是额叶、颞叶和小脑。高血压方面,从确诊至今1.2-11年,平均(7.16±2.14)年。所有患者发病时间都低于72h,伴有嗜睡、呕吐、渐进的意识模糊,有临床影像学诊断支持,彼此高度接近(P>0.05),故而决定开展对照实验。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取小骨窗微创开颅术进行治疗,区别在于对照组常规开展护理,观察组使用预防性护理,包括预防性用药、健康宣教、肢体活动和饮食护理。首先积极采取预防性用药,术后常规进行抗凝,选取5000到6000IU的低分子肝素钙,Q12h皮下注射。同时,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qd,持续十四天。加强健康宣教,明确患者常见的疾病风险,加强沟通交流,提高患者、家属的配合。同时,进行床上运动,至少两小时翻身一次,加强按摩叩背等活动,u患者神志清醒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活动,从简单的抬腿运动开始,加强下肢肌肉训练,每天两次下肢抬高活动。当病情有所缓解之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不能活动的可以被动活动,促使下肢血液循环避免导致血运减缓的现象出现。早期可以适当的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但要注意控制钠盐和脂肪摄入,增加新鲜蔬果,避免排便时间过长、腹压增大导致静脉回流受阻。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对照,干预后进行下肢影像学检查,按照相应诊断标准进行筛查。护理满意度方面,选取百分制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对护理越满意。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利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t和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后发现,观察组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相比之下护理满意度评分更高(P<0.05),取得了满意的预防应用效果。两组患者DVT形成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DVT形成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对比

组别

例数

DVT发生率

护理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

35例

1例(2.85%)

95.31±2.14

对照组

35例

9例(25.71%)

75.96±5.97

t/

/

7.895

8.914

P

/

<0.001

<0.001


3.结论

DVT是临床常见但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术后并发症,尤其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长期制动,受到高血脂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其发生率相对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还需要积极进行相应的干预,才能避免有关问题出现[4]。DVT形成本身就具备较为复杂的机制,其主要是体现在于,往往在具体疾病发生、进展的过程中,受到患者基础健康情况、饮食护理情况的影响,因此有效的全方位护理,可以更好的应对病因、诱因开展干预,取得更加满意的干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预防性护理就具备着一定的自身价值和意义,效果相对较为可观,主要是应对常见的风险因素,加以有效的干预,促使其血液高凝状态、血流减缓的问题改善,消除诱因以促进总体现有状态的改善与优化。通过一系列的饮食、健康宣教、药物预防性应用、早起活动等方法,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现有疾病问题,促使疾病的转归和优化,改善患者现有的疾病问题。

如上所述,在目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展疾病治疗干预的过程中,使用预防性护理有助于降低DVT发生率,以此来控制患者疾病问题,促使疾病得到转归和优化,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等方面综合情况。

参考文献:

[1] 李聪慧. 早期预防性护理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 2020, v.29(35):181-183.

[2] Du Chunxue. Effect of preventive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vical cancer [J]. Smart health, 2018, 004 (001): 57-58

[3] 韩丹.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调查及护理对策[J]. 罕少疾病杂志, 2020, v.27;No.142(05):84-86.

[4] 杨丽萍. 预防性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 人人健康, 2020, No.512(03):18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