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火山地貌形态研学之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五大连池火山地貌形态研学之旅

薛志红

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第一中学 164155

五大连池火山地貌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北安市西北,东经126°00′-126°26′,北纬48°34′-48°48′,在约 600平方公里范围内主要分布有14座火山。五大连池火山群是由远古、中期和近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地质地貌保存完好,是世界上少见的类型齐全的火山地质地貌景观。主要地质遗迹有:14座孤峰状火山、11座盾形火山和8座岩渣锥火山。

60641c33bd842_html_459ee8aa5ea024e3.jpg60641c33bd842_html_33b47fec66be145a.jpg

1719年至1721年(清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一年)在老黑山火山和火烧山火山喷发期间,其火山喷气锥、喷气碟是世界一流的火山地貌景观。爆发时山崩地裂,惊雷乍起;烈火浓烟,滚滚不熄;满天飞石,如降骤雨;热浪逼人,鸟兽绝迹。据后来传说,火烧山当时爆发的那一刹那,就象一颗冲天炮,冲向九霄云外。从最底层燃烧的火海到滚滚浓烟连接处,腾飞出一个火球似的怪物,如同闪电一般,不见了踪影。许多年过去了,火烧山爆发时流出的熔岩,冷却后变成了大片大片的石龙和石海,空隙地面上,长出了野草和树林,在长出野草和树林的地面上,逐渐的有了人烟。喷溢出的熔岩流,将流经火山附近的白河,截为五段,形成了五个熔岩偃塞湖。这五个湖大小、深浅不同,但断续相连,故被称为"五大连池"。并成为中国东北部著名的火山群,与中国西南部著名的腾冲火山群遥相呼应。

60641c33bd842_html_542d3d4a567a7e6a.jpg60641c33bd842_html_6693fcb7cb303a37.png

这群火山是至今仍在活动的火山,其中老黑山和火烧山在1719年至1721年曾喷发大量熔岩,现在仍可看到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地貌,比如有绳状、枕状和球状等形态。火山大多呈现出截顶圆锥形,少数为复合截顶圆锥形。火山锥的海拔为 355-597米。比高(相对高度,即超出当地河沟标高的高度)为 60-147米,火山口直径约240-500米,火山口的边部大多有缺口,火山的规模一般较小。其中药泉山火山周围,至今仍涌出多处含硫、氡等物质的泉水。这种泉水能有效地治疗肠胃病、皮肤病、脱发等多种疾病,当地人称为"药泉"。


据相关介绍,老黑山与火烧山同期喷发,整个火山锥体是由黑色、褐色、紫色浮石和玄武岩堆积而成的。老黑山海拔高度约392.6米,相对高度约73米,底座直径约800米,火山口内径约450米,深约63米。火山锥体南坡较陡,北坡徐缓,火山口垣高低不平,西北部有一缺口,为熔岩溢出的通道,火山锥四周较为平坦,大面积火山熔岩裸露地表。老黑山又叫黑龙山,是一座年轻的火山,于公元1719年和公元1720年两次喷发后形成。景观带总面积50平方公里,老黑山、火烧山地质形成年代距今280多年。

60641c33bd842_html_c88fc575884ff03e.png60641c33bd842_html_c8ca8c2375a77060.png

  据相关资料介绍,喷气锥、喷气碟目前仅在印度洋留尼旺火山区和内蒙达里火山群有所发现,但数量极少,发育不全。而五大连池火山区的喷气锥达一千余座,喷气碟达数千座,发育完善,保存完好,形态如初。喷气锥一般高约1~4m,底径约1~5m,中空,内壁挂满线状、尖刺状熔岩钟乳。据专家考证,其成因是由喷气形成的,气体来源有三种推论:裂隙论、沼泽论和气团论。裂隙论为主流推论,火山喷发时熔岩流到冒气的裂隙带,气体冲破熔岩层冒出,熔岩也随之翻出堆在喷气孔周围。这些气体断续冒出,翻出的熔岩一层一层地堆叠起来,形成中空的喷气锥。喷气锥主要有塔状、坛状、锥状、冢状四种类型。喷气碟是喷气锥的雏形,属中国独有。

火山通常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喉管3部分组成。

火山锥指火山喷出物在火山口附近所堆积成的锥状山体。根据内部构造和组成物质,火山锥分为4类:

①火山碎屑锥,由固体喷发物(火山灰、火山砂、火山砾)与炽热气体一起喷出,在空中飞腾、冷却变硬降落堆积而成。外形呈圆锥形,由成层的火山碎屑组成。上部坡度较陡,下部坡度较缓,锥顶端有一个火山口或破火山口。

②熔岩锥,坡度很小的熔岩堆积体,由流动的熔岩形成,又称盾形火山。

③混合锥,由熔岩和火山碎屑交互成层组成。

④熔岩滴丘,体积不大、周边较陡的熔岩锥,由粘性很高的熔岩喷发后急剧冷却形成。

60641c33bd842_html_6e311c6c69dfbfab.png60641c33bd842_html_9a6153cddec23dcb.png

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喷发地下高温气体和固体物质的出口。平面呈近圆形,大部分火山口是一个漏斗形体,也有底部是平的。有些火山口底部呈坑状,为固结的熔岩,称为熔岩坑;坑口常能积水成湖,成为火山口湖(或称天池),如中国东北长白山上的天池。一些大型火山口常具缺口,称为破火山口,形成原因是:

①火山再次爆发崩毁了火山口的岩石,形成爆发破火山口;

②火山再次喷发使火山口周围上覆体失去下层支撑引起崩塌,形成崩塌破火山口;

③火山口受流水侵蚀破坏,形成侵蚀破火山口。

火山喉管是火山作用时岩浆喷出地表的通道,又称火山通道。呈圆筒状,有的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状,前者多由中心喷发形成,后者常与裂隙喷发有关。火山喉管中的火山碎屑物和残留岩浆冷却后,凝结在火山管道内成为近于直立的圆柱状岩体。如上层的熔岩被侵蚀,火山颈成为突出地面的柱状山,称为颈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