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9
/ 2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

陆 亮

云南南方地勘工程总公司,云南 大理 671000


摘要:矿产资源勘探、开采区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岩体风化强烈;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扰动强烈,长期以来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矿山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同时也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本文主要根据我国现行的地质灾害防治规范与废弃工矿地生态修复标准对矿山的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工作进行简要总结,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矿山区域;地质灾害;生态修复

引言

随着时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不断进步,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就导致很多地方不得不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的力度,进而导致自然矿产资源的枯竭,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现阶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基于此,需统筹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筑牢祖国的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性发展。

1矿山地质灾害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通过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治理将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保障区内群众生态财产安全、恢复山体原貌、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和植被覆盖水平、修复损毁土地、改善区内废弃露天矿山视觉污染,有效改善矿山范围内的生态环境。

2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露天采矿高陡边坡、地下开采造成地面塌陷及矿区杂乱堆积废渣堆、尾矿、建筑废料可能引发的潜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1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问题是矿山地质灾害中较为常见的灾害之一,其成因是由于矿山区域地表植物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导致土壤颗粒之间、土层和岩层之间的连接性和连续性下降,在出现降水时,土层的自重大幅提高,当土层和岩层之间的摩擦力不足以支撑自身重力时,则会出现山体滑坡,该灾害具有突发性、瞬时性和高破坏性特征。

2.2泥石流

泥石流是指在矿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矿区各项设施甚至导致人员伤亡,造成巨大损失。

2.3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问题通常由地下水位发生变化导致,此外土层结构变更也会出现该问题,矿产资源开采中,会导致地下水文环境变化,包括集水井抽水过程导致水位下降、原有土层中的含水率下降等,在土体自重的作用下,会出现地面塌陷问题。另外无论是露天矿山还是地下矿产开发,都会影响原有的土层结构,如土层承力结构稳定性下降、多个层级的土层支撑性能下降等,支撑性土层的稳定度下滑,自然容易导致地层塌陷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地质运动也会在矿产资源开采中引发地面塌陷问题。

3矿山生态环境破坏

3.1土地资源损毁

现状矿山开采占用及破坏土地资源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一种为矿山开采场地占用和破坏,另一种为矿山配套生产设施和临时场地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矿山占用和破坏主要土地类型为林地和荒地,矿山开发活动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程度较严重。

矿山露天开采需砍伐植被和剥离残坡积土,地表自然植被及人工植被遭到了破坏。矿山开采场地、矿山生产设施及临时建筑等占用场地范围内原有植被需被完全破坏,再生植被发育较差,整个开采区及临时占用场地大多处于直接裸露状态,无任何植被覆盖,矿山开采对植被的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

3.2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主要针对露天开采矿山,矿山采用露天开采方式,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使得原有的地形条件和地貌特征发生了改变,造成了山体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等现象,对原生地形地貌景观影响和破坏程度较严重。

4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修复的建议

4.1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4.1.1优质完成矿山地质勘测工作

针对矿山采矿企业来说,若是想要保证在采矿期间的安全,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对矿山的地质环境做出勘察,该项内容属于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保证整体采矿工作有条不紊开展的重要措施。在此过程中,需要采矿企业成立相应的地质环境勘察,由勘察部门的成员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地到现场开展勘察工作,对采矿现场的各项数据指标进行采集,之后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分析相关的数据指标,测算出该处地质环境的安全等级,随后才能开展相应的采矿工作。

4.1.2引入先进技术

无论是在矿山生产中,还是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中,都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提高防治、保护效率,取得显著的成效。比如环境监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环境保护技术、预报预测技术等,才能实现综合防治与保护。

4.1.3加强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在矿山开采统筹规划体系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矿山环境保护的建设力度,预防矿山地质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泥石流、滑坡及水土流失等现象,保证矿山开采的顺利和安全实施。加强植被建设和保护。利用种植植被的方式,快速提升矿山地表植被的覆盖率,能有效预防因地表风化导致的水土流失及泥石流和滑坡等现象。

4.2矿山生态修复建议

按自然修复、绿化修复、工程治理三种修复方式提出生态修复建议,并以单个矿山、单个修复点为单元对拟生态修复图斑编制设计书及预算书,作为开展综合治理工作的参考依据,修复实施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4.2.1自然修复

一是具备自然恢复条件的,如光照充足、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自然恢复空间大。二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治理难度大、景观要求不高的偏远山区高陡稳定的采面边坡,如需进行大量平台处置工程、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衡且造成更大范围生态破坏等问题的稳定采面边坡。三是周边原生植被差、生态植被难以生长的,如雪线附近的露天废弃矿山。以上露天废弃矿山尽量依靠自然恢复,并采取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

4.2.2绿化修复

对于通过自然修复难以恢复植被且具有恢复条件的,可采取必要的人工干预措施进行复绿复耕,通过整地、挖穴客土等措施,植树种草,进行生态修复,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要配套水利设施,提高植物成活率;对于已实施人工修复或自然修复不能达到复绿效果的,需要进一步采取修复措施,改进修复方法,改善修复效果,实现生态修复目标;多个就近图斑可合并修复,开展综合整治,平整沟壑,防止水土流失。

4.2.3工程治理

对治理范围较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需采取专门工程措施方能实现治理目标的,应进行工程治理。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项目,应按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规定规范开展修复工作,除险后要因地制宜做好复绿复耕。存在水土污染的区域严禁直接恢复为耕地、园地等,宜按照环保相关要求处置后进行植被恢复,处于生态红线范围内图斑严禁恢复为耕地、建设用地等,应进行植被恢复。

结语

我国矿山种类多、分布广,资源开发过程中地质灾害易发,且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基于此,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对已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修复治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健全制度体系、学习先进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老丑.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5):3700.

[2]杨辉,李春阳,杨德亮.浅析矿山土地修复及生态重建的涵义及技术措施[J].农业与技术,2020,40(18):136-13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