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少儿舞蹈研究文献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6
/ 2

塔吉克族少儿舞蹈研究文献综述

王杨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摘要:文章主要以塔吉克族舞蹈目前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进而对塔吉克族少儿舞蹈进行分析探究,对于其目前研究状况,存在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概括,以及对是否适合少儿舞蹈教材建设提出疑问,为其进一步能够作为少儿舞蹈教材研究作简单性阐述。

关键词:塔吉克族 少儿舞蹈 舞蹈教学 民间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

塔吉克族,古老的高山民族,居住在祖国边陲“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东部,那里山峦叠嶂,冰峰雪岭,壮丽的自然风光陶冶着塔吉克族人民,他们崇尚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们把鹰看作山巅的强者,英雄的象征。受着环境,生活方式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舞蹈风格。

塔吉克族的民间舞蹈通过特有的节奏,动律,形态体现出来。高原氧气稀薄,行动不能过于急促,呼吸上也需要适当的缓冲和喘息,因而形成深吸慢呼的规律也形成了动静结合,急缓交错的节奏特点。动作上,发力起步后,多不变姿态而伸延。另外,山民们平时都穿平底的软靴,在山路上行走轻便,因此形成膝部的松弛和微曲,并结合特有的7/8,5/8节拍,使动作柔韧富有弹性,步法沉稳有力,形态开阔舒展。塔吉克族民间舞蹈风格别致,形式多样,表演质朴无华,主要形式有“恰甫苏孜”“买力斯”“拉泼依”“刀舞”“马舞”等。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角度上来看,塔吉克族作为人口较少民族,其文化的传承的情况有必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现如今大部分少数民族存在着舞蹈数量趋少化,舞蹈传承人断代化,高龄化,舞蹈内涵单一化,舞蹈情感空心化,舞蹈仪式简单化舞蹈语境随意化,舞蹈风格特色类型化和舞蹈音乐伴奏单子化八个方面问题。而这一问题的产生,宏观方面因素主要包括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现代化,以至亨廷顿所谓的“文明冲突”以及人口转变,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等;中观方面的因素包括政治干预,制度变迁,语言流变,教育普及,传媒冲击等;微观方面的因素包括家庭,婚姻,生活方式等。

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传承舞蹈文化,保护舞蹈文化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应尽的义务。郑佑玲教授曾在这一层面提出建议,首先要着力营造人口较少民族舞蹈及其文化的社会传承氛围,再次是努力做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及其文化的教育传承工作,特别是学校教育传承。

学校教育传承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在一般来讲,这种体系的建设大多数是在高校建设,面向人群一般为专科及以上的舞蹈舞蹈学生,这不免有些单一,舞蹈不只是职业舞者的专利,它面向的应该是全体人民,此次我将目光放在了少儿舞蹈之上, 将塔吉克族民间舞蹈元素依据少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地注入舞蹈之中,舞蹈教材的编创要深入生活,充分了解孩子的喜好,并以此为依据选好合适的题材,音乐进行编创和教学。

在塔吉克族民间舞蹈中,“鹰舞”“买力斯”恰甫苏孜”这三种比较典型且节奏感比较强的舞蹈类型将作为我的少儿教学研究对象切入点。

鹰舞,塔吉克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鹰也是塔吉克族民族的图腾,塔吉克族鹰舞最初是模仿苍劲的雄鹰飞翔的动作创作而成,其舞蹈动作不仅展现或模拟鹰的形状,还表现人民对苍穹的崇敬与喜爱,该舞蹈节奏以7/8拍为主,强调两臂的动态变化,是有名的动物模拟舞蹈,该舞蹈类型适用于4-6岁少儿,此时的少儿对社会‘自然充满新鲜感,热衷于模拟身边事物,鹰舞作为动物模拟类型的舞蹈,在在带领少儿认知自然和社会方面能够起到不小的作用。舞蹈的音乐选用上要带有鹰笛元素,教学的过程中加以塔吉克族鹰文化故事情节的引导。

买力斯,塔吉克族语意为“固定节拍”节奏特点是连续延伸中有跳动感,舞蹈形式以单人表演,单人歌舞为主,也可以两人,三人同时各自表演,步伐多为连走步,以5/8拍中走四步的典型步法最为出色,此外,也运用到了恰甫苏孜的一些步法与技巧。买力斯的学习形式主要应用于8-10岁的少儿,此时的少儿协调性和节奏感比第一阶段4-6岁儿童明显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基本队形和舞蹈的基础上加以道具,增加孩子手脚协调配合程度,为今后恰甫苏孜的学习提前打下基础。

恰甫苏孜,是即兴表演并带有竞技性的舞蹈形式,恰甫苏孜一词,塔吉克语意为快速,熟练,该节奏为7/8拍,以双人队舞为主,单拍沉稳跳跃,双拍沉稳有力,形成塔吉克族舞蹈的特有风格,这种活泼的舞蹈形式主要应用于8-12岁的少儿,鉴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年龄比较大,在认知领域,协调合作能力上都有很大的培养空间。而恰甫苏孜这一舞蹈形式在培养少儿的节奏感,增加集体责任感,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编创过程中除了集体舞,还应增加双人舞蹈的部分元素,比如两人间相对的转,或者是相互间行礼打招呼的元素,在整体上增加队形及大的调度,依照不同年龄阶段少儿认知和接受能力,逐渐增加塔吉克族舞蹈基本元素及队形难度。锻炼孩子的协调性,增加孩子对塔吉克族舞蹈整体认知感受。

还有两种舞蹈形式,第一种是木偶舞,这种舞蹈形式在孩子接触过程中,会引起孩子很大的兴趣,但是作为舞蹈教材来讲,并不能够给孩子带来明显的舞蹈认知;另外一个就是刀舞,这种舞蹈形式危险性较大,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这种舞蹈形式不适合此年龄段的孩子训练,目前不考虑纳入少儿舞蹈教材建设之内。

相对少儿舞蹈来言,塔吉克族鹰舞于2000年9月依据当地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塔什库尔干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将其改编后作为课间操内容引入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整套课间操的编排保留了鹰笛伴奏,使塔吉克族小学生产生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然亲近感,鹰舞课间操所具有的节奏欢快,动作紧凑,有利于学习模仿的特点,都起到了让学生在欢乐,有趣的气氛中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这一课间操形式也确是我今后去调研的重点,由此在少儿舞蹈的编创中,我还应该考虑孩子的运动负荷状况,将孩子的呼吸频率加入少儿舞蹈的编创考虑范围之中。

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调研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我们常讲舞蹈是动态艺术,根据罗雄岩教授的“动态切入法”理论,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舞者与参加者,观者的互动中进行传承的。每个民族或地区的民间舞蹈虽有不同,但都需要以舞蹈的动态形象作为切入点进行动态研究。动态研究是依据不同时空,不同舞者的动态形象进行研究而且应该在该民族历史文化生活基础上,遵循民间舞蹈的传承规律进行研究,而且应该在该民族历史文化生活的基础上,遵循民间舞蹈的传承规律进行,例如,在塔吉克民间舞蹈中“恰甫苏孜”是最典型,最普遍的形式,然而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中同一舞者的动态形象就有不同,而这种变化体现在塔吉克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中。

【总结】:塔吉克族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面向少儿民间舞蹈的传承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充分查阅资料,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加以“动态切入法”的调研活动,以鹰舞,买力斯,恰甫苏孜三种舞蹈类型作为切入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创作;从而达到发展塔吉克族舞蹈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塔吉克族舞蹈文化研究》罗雄岩2018.9

【2】《集思.广益》2020.10

【3】《塔吉克族鹰舞在新疆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价值研究》李为民2013.12

【4】《塔吉克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杨旭光2016.5

【5】《幼儿教师舞蹈技能训练》谢琼,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