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

杨蓓蕾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目的分析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8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类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对照组施行常规心血管内科护理;观察组施行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四肢厥冷、心绞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并发症例数;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四肢厥冷、心绞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并发症例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模式有助于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提升患者的心理承受力,提高患者自体抵抗并发症的能力,并能够与患者和谐交流,得到患者的认可。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护理;优质护理模式;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80例进行研究,观察组90例,男44人,女46人,年龄34~69岁,平均(45.23±6.25)岁。对照组90例,男42人,女48人,年龄35~67岁,平均(44.19±6.78)岁。本次护理调查未将患者的疾病类型、病程、致病因素作为统计依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

患者在进入到医院治疗之后首先需要接受常规的健康教育宣导活动,包括基本的疾病概念、发病情况、因素等方面。患者心律不齐、心痛难忍时应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内的安静,减少家属的探望与交流时间,可帮助患者松解衣领、袖口处等,让患者呼吸更加通畅,必要情况下给予吸氧装置,并检查装置与患者吸氧中的情况,遵医嘱使用止痛药,观察患者药物反应,在静脉滴注给药中,应注意引流管安全性,避免牵拉引流管,避免置管脱落,应引导家属随用陪护,观察患者的表征,主动与护理人员说明情况,不随意的为患者提供滋补药、调节药剂量,通过宣教,要求患者与家属具备依从意识,部分药物会导致患者短期头痛、脸色潮红,护理人员应掌握专业知识,与家属说清情况避免恐慌、猜疑。

1.2.2心血管内科优质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通常较大,由于长时间遭受疾病的折磨与影响,可导致患者产生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若无法及时、有效疏导,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负担,对于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提高了护理配合度;同时,护理人员需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在沟通期间注意语气以及说话方式,适时鼓励与安慰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关爱,并向患者介绍不良情绪对于疾病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详细讲解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治疗措施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通过观看视频资料、现身说法、听音乐以及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指导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保持身心放松,树立对疾病的治愈信心,从而促使患者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心血管疾病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易引发各类突发状况,严重者会对患者的心功能造成影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护理人员需严格监测心患者的心功能指标,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查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患者的心功能情况予以全程监视,若出现异常需要马上与医师沟通,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抢救措施;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最佳的治疗措施为药物治疗,为了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在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前需掌握其基本病情,并为患者提供药敏试验,保证不会产生过敏反应之后才可以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同时,护理人员需为患者介绍药物的作用机制、服用方法、使用剂量及用药期间相关注意事项等,提前告知患者药物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并介绍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法,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四肢厥冷、心绞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并发症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医疗数据分析采取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21.0软件进行资料统计,评定资料计数检验的单位为x2,评定计量单位的检验单位为t,平均数以x±s(mean±standarddeviation)表示,以P<0.05、P>0.05评定两组对比的统计学差异性。

2结果

两组病患不良症状统计

对照组90例患者,2人出现四肢厥冷,3人发生心绞痛,3人出现呼吸困难症状,2人存在恶心、呕吐的症状,不良症状发生例数共10例,占对照组总人数的11.11%。观察组90例患者,1人出现四肢厥冷,1人发生心绞痛,0人出现呼吸困难症状,0人存在恶心、呕吐的症状,不良症状发生例数共2例,占对照组总人数的2.22%。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良症状对比

组别

n

四肢厥冷

心绞痛

呼吸困难

恶心呕吐

总占比

观察组

90

1

1

0

0

2.22%

对照组

90

2

3

3

2

11.11%

X2


2.255

2.148

2.515

2.485

2.647

p


0.05

0.05

0.05

0.05

0.05

3结论

心血管内科疾病目前由于其存在的时间长,难以短时间得到药物控制作用,且容易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而使得病情反复、延展,导致患者的疾病并发症不断诱发,严重影响着病患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如何诊治和护理心血管疾病病人成为医护人员的重要任务。对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控制,还需要从药物作用与护理引导两方面着手,促使患者形成对抗疾病的正确生活态度,能够从自身寻找发病诱因、并发症诱发因素,减少精神压力,降低治疗难度,优质护理模式可满足上述诉求,起到更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金桃,吴丽琼.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06):138-139.

[2]潘冬玲.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4):352+356.

[3]万丽.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4):140-141.

[4]何秀莲.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7):307-308.

[5]潘学平.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0):85-86.

[6]杨春红.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9):144-145.

[7]魏廷艳.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2):112.

[8]延琼,蔡春青,陈金歌.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5):118+121.

[9]潘冬玲.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4):352+356.

[10]霍青松,钟金婷,李时梅.心理护理干预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