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幼儿自主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领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幼儿自主阅读

蔡萍

莆田市荔城区黄石西洪小学 351100 福建省莆田市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由教育部于2012年正式印发,对3-6岁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提出指导意见,帮助教师准确定位、提升教学质量。教师依据《指南》对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行引导,对幼儿的早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升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自主阅读;指导策略

前言:

《指南》是现阶段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指导文件,是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育的权威纲领。在3-6岁阶段让幼儿接触书籍并展开阅读,不仅能够加快学生的读书认字能力,也能够让学生更早地开始对文字内容产生思考与感悟。本文基于《指南》,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提出了具体措施,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帮助。

一、贴合幼儿兴趣,激发阅读热情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要让幼儿自主阅读,首先需要让幼儿对阅读本身产生兴趣。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实践教学感悟,本文提出以下三种激发幼儿阅读的方法:

第一,选取颜色鲜艳、吸引眼光的读物。幼儿阶段的学生往往对颜色鲜艳、有趣的事物更加感兴趣,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给学生提供读物选择时,尽量选择更贴合学生兴趣的绘本。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利用绘本配套的光碟动画、道具玩偶等进行辅助,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能够主动地要求进行书本阅读。

第二,结合热点动画,选取合适的读物。教师要观察学生目前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动画片中的人物角色,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发现自己认识这些人物角色,从而能够对阅读产生兴趣和继续阅读的欲望。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让阅读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幼儿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能力较差,周遭任何动静都能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强制学生进行阅读,不仅达不到良好的阅读效果,还可能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反感,抗拒阅读。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拿出相对安静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完成阅读的小朋友能够获得一些贴合其兴趣的奖励(例如动画人物贴纸等),让学生主动自发地爱上阅读,把阅读当作乐趣。

二、引导自主阅读,提升阅读能力

由于幼儿年纪比较小,最开始接触阅读时很难沉浸,更不可能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由浅入深地逐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对于有故事情节的相关读物,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后复述故事情节、提问故事主人公的遭遇,让学生进行回答。学生能够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发展,提升阅读能力。

对于科普类读物,教师可以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现象,通过书本寻找答案,从而引导他们进行自主阅读。例如学生发现下雨之后,蚯蚓和蜗牛会跑到地面上来,平时都是见不到它们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抓住幼儿的心理,引导他们阅读《十万个为什么》,让他们沉浸在书本所讲解的道理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成之后,作为小老师,跟班级其他学生讲解为什么下雨后蚯蚓和蜗牛会出现在路面上,其他学生可以进行提问,再由小老师进行回答。教师要注意把阅读的主动权和思考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在书本中寻找答案,通过内容梳理,最终解决自己的疑问,提升阅读能力;同时,将输入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输出,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多种活动,注重理解体会

指南中明确提到,教师要理解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重视游戏以及生活的独特价值。在幼儿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的通过感知以及实际操作,能够拥有实际经历与体会,从而获得经验,对所读的内容有所理解和体会。教师应当在安全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例如,在读了毛毛虫破茧成蝶的故事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体会感悟“破茧成蝶”的内涵。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语言讲解难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活动带领学生进行体会。鉴于毛毛虫可能具有毒性,存在一定危险性,笔者建议以蚕作为替代,让教师与学生一起在教室中养几只蚕,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亲自喂蚕、观察蚕从小长大、结茧化蝶的过程。当蚕最终成为飞蛾离开时,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回忆蚕的一生,从而体会破茧成蝶所描述“想要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成功,一定要艰苦奋斗,有所付出,才能有所收获”的内涵。整个养蚕过程由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学生能够迅速引起情感共鸣,理解体会“破茧成蝶”的核心思想,提升理解能力。

四、借助阅读拓展,培养整体素质

《指南》强调的基本原则之一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当借助书本,对相关知识领域进行渗透和融合,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提升综合素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读物,进行合理地拓展,让学生接触到相关知识,开拓眼界,提升整体素质。

例如,读完《孙悟空大战白骨精》的故事之后,教师可以借此让学生对孙悟空和《西游记》有更深的了解。学生通过阅读《西游记》,能够认识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故事中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阅读内容,还能够学习到西天取经中所蕴含的精神,对师徒四人每个人的精神品格和特征有所学习,吸取唐僧的仁爱、孙悟空的聪明、八戒的憨厚、沙师弟的可靠,在日后的生活中向他们学习,提升整体素质。完成《西游记》阅读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其它几本名著的选读,让学生从幼儿阶段接触我国的文学巨作,提升文学底蕴。

总结:

总而言之,让幼儿阅读,注重的不是阅读的数量或阅读书目的难度,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幼儿形成阅读的习惯,逐步提升理解文字内容的能力。教师应当结合3-6岁岁儿童的性格特征和实际情况,基于《指南》中所提到的几项基本原则,注重阅读以及幼儿综合性发展的结合,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与能力,让幼儿成长为真正有阅读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金鹰.自主学习在绘本中绽放光彩——大班幼儿绘本阅读中的自主学习探究[J].学周刊,2018,(7):184-185.

[2]侯国华.让孩子展开阅读的翅膀 ——探寻班级自主阅读活动的途径[J].课外语文(下),2019,(7):147-148.

[3]刘欢.幼儿阅读的心理特点及其培养自主学习策略研究[J].魅力中国,2020,(7):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