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甘利华 1 纪富民 2

川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 四川省隆昌市第二中学 2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关注。纵观当前高校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笔者认为存在把把生命教育等同于保全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当作生命教育的全部、学校教育缺乏对生命的必要关注这些误区,试图从生命教育的课程建设,社会实践,以及人生意义的探索等多角度、全方位地探讨如何在高校开展富有成效的大学生生命教育。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引起了学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之前有机构做了一个关于大学生自杀的调查报告,发现自杀成为大学生死亡的首要原因,并且大学生自杀率是一般同龄人的2—4倍。不断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学校和社会往往倾向于指责学生心理太脆弱、对生命太冷漠,因此,要求学校及家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各大专院校也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对入校新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等,但这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行动并未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笔者认为,当前的大学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把生命教育等同于保全生命教育

自2008四川汶川地震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生命太渺小、太脆弱,与生命健康相比,其他一切都不如生命重要。因此,自那时起,学校每年坚持开展各种灾害应急演练,如地震应急演练,消防应急演练。这些教育措施让学生学到了许多逃生技能,在紧急情况下对于保全自己的生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这并不是生命教育的全部,因为人类不同于其他一般动物,生命教育不仅是让学生爱惜生命,保全生命,更重要的是要明白生活的意义,活出生命的价值。

2、把生命教育视为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认为学生自杀频发是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造成的,各高校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所有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命教育的确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学生的生命教育却不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它应包含于学生的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即生命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所有教育过程,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专业课程,职业规划等等。

3、学校教育缺乏对生命的必要关注

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具有未来的建设者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在围绕这一目标服务,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教育,其实都没怎么涉及生命教育,不关注孩子的生命,学生也不关注其他的生命。当然,当校园内外发生了师生的生命安全事故时,强调生命的重要性,强抓以下生命教育,事情处理完了,一切恢复原样。试想,从小到大都没怎么关注过生命的人,何谈爱惜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在中小学校教育中师生追求分数,追求升学率,势必对许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带来过大的竞争压力,他们在学校是被嘲讽的对象,在家里也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这些孩子会从心里觉得他们的命还不如考试的成绩、家长的面子重要,即使勉强进了大学,学习压力降低,但长期形成的自卑的心理常常会因一件小事得不到理解和支持一触即发,酿成大祸。

而在学校里成绩好的孩子,由于受到学校及家庭过多的肯定,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性格或心理的缺陷,一旦考上大学,有不少学生顿时失去奋斗目标,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思,生命也没有意义,陷入空虚与迷茫,当一受挫,就可能有自杀的想法或行动。据北大的一份调查表明,大一新生中有近四成的学生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北大尚且如此,其他大学更不用多说。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鉴于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应从三个方面展开:

1、开设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

(1)从生物学的角度开展生命教育

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生物,而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种,在这类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种生物的生命过程,各自的特点,特别是人类的生命过程,各个时期的身体变化等等。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命经历过怎样的发展,未来还会经历怎样的变化有深刻的了解。

(2)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展生命教育

人的一生,从婴幼儿,到儿童、少年、青年,其心理发展会经历哪些阶段,各种阶段会面临怎样的矛盾与问题,在成年后,如中年、老年,其心理又会经历怎样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课程,能帮助学生了解其遭遇的心理困境,学习积极调适的方法,有助于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大学生活期间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3)从社会学的角度开展生命教育

从社会学这个角度来看,人类的死亡虽然意味着肉身的灭失,但其精神及社会影响却不会立即消失,如亲人的去世,其家人许多年后都会怀念他,他对后代的关爱还时时留在人们的心里。许多对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人物去世很久,其功绩,其思想都还会对后世的人们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孔子。每一个大学生既是家庭的一员,又是班级的一员,未来还会成为某个组织的一员,作为家庭和社会成员,每个孩子的命运都与自己的家庭和社会息息相关。在生命教育课程中可以通过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失去孩子对家庭影响、学校死亡了一名学生对同学、老师、学校、国家的损失等,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对其家庭、社会的重要性,就要在有生之年努力做一名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

(4)开设“生死学”课程

广州大学胡宜安老师在学生中开设公共选修课《生死学》,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笔者认为这个课程值得在其他高校推广。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生存的问题都没解决好,哪有心思去考虑死亡的问题。这一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民族养成了“重生恶死”的观念,这一观念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每个生命从诞生起,就必然地走向死亡,人生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大家的人生却大不相同。因此,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人生的价值。由于生命的唯一性,短期性,当我们意识到每过一天,我们离死亡便近了一步时,我们是否还会虚度光阴?

2、开展生命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1)感知生命的神奇

在生命教育方面,西方国家和台湾地区有做得较好的地方,如让学生观摩妇产医院,让学生与孕妇交流怀孕的过程,怀孕的身心感受,与年轻的父母交流婴儿的养育,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命的来之不易。

让学生们去托儿所,幼儿园参观婴幼儿的成长,与老师和家长交流,感受新生命的诞生给父母及亲人带来的幸福、快乐与满足感,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神奇,同时感知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2)感受生命的短暂,学会珍惜生命

带领学生去医院,养老院参观,感受疾病、衰老对生命的侵蚀,通过病人与疾病的抗争,感受生命的顽强;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观看一个生命体最终变成骨灰的过程,让学生领悟到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感受生命的短暂,值得我们好好地珍惜;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葬礼,表达人们对逝者的哀思和祝福,这也是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3、积极应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虚无感”

在工业革命前,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们主要精力在于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那时,即便人们心理或精神上有问题,也常常被忽略。同时,由于机器没有广泛引用,人们每天要从事相当多的体力劳动,身体疲惫不堪,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其他的问题。如今,我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温饱转移到获得感、幸福感等精神需要;许多事务由机器代替,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空闲,而这些空闲如果没有相应的精神生活予以充实,就会有可能胡思乱想,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纵观世界各个国家,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之后,人们的心理疾病,特别是抑郁症发病率不断升高。

同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多数家庭已步入小康生活,孩子的物质生活需要全面满足,经过中小学全身心读书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有了除了学习之外更多的精神需要,但学生家长、老师不理解自己,就会觉得生活没意思,活着没意义,产生人生“虚无”感。近年来,我们发现引起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中固然有社会生存压力大的原因,但许多学生并不是因为过大的压力,而是因为看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抑郁、轻生。

笔者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眼光不能仅仅看到自己的小家,更要看到国家许多地方老百姓生活仍然艰难,看到我们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家仍然需要我们青年人继续奋斗。“多难兴邦”,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苦难,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让学生们知道他们这一代人面临的挑战与困难,激发其顽强的斗志和生命意志,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到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想这也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现代生死学导论》胡宜安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7。

[2]《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与途径研究》金光石 《中国校外教育》2020年第7期。

[3]《当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有效路径探究》王铭 《高教学刊》 2020年第33期


作者简介:

甘利华(1970- ),女,汉族,四川高县人,川南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心理学副教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纪富民(1970- ),男,汉族,四川犍为人,四川省隆昌市第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