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小学劳动教育之我见

杨春艳

湖北省潜江市曹禺小学 433100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纵观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不难发现,劳动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石和核心。劳动教育是现代教育目标的五大方面之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要求。

近些年来,教育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在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小学生中,因优越的社会和生活等条件,不少孩子的劳动能力都出现了弱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对劳动的认知出现问题,追求享乐,认为劳动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2、劳动能力差,不会劳动;3、个人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4、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素质。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并切实地建立起这种教育的保障机制,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共识,实现劳动教育化,才能真正收到实效。在小学如何进行开展劳动教育,我觉得要做到这样几点:
一、劳动教育应与年龄特点相结合。

不同年段的学生,劳动的目标要体现年段的特点。

低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使学生懂得人人都要劳动,感知劳动乐趣,爱惜劳动成果。指导学生:

1.学会物品整理、清洗,进行简单的家庭清扫和垃圾分类等,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培养集体荣誉感;

3.进行简单手工制作,照顾身边的动植物,关爱生命,热爱自然。

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体会劳动光荣,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指导学生:

1.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简单的拿手菜等,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勤俭节约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

2.参加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绿化美化等,适当参加社区环保、公共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3.初步体验种植、养殖、手工制作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懂得生活用品、食品来之不易,珍惜劳动成果。

二.劳动教育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他人服务,为自己服务,是劳动课教学的内在的要求。

1.经常参加校园、班级的清扫清理等有益劳动,使他们从小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爱劳动的好习惯,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

2.学校可开展“系鞋带我能行”、“整理房间我最棒”“我是小小园艺师”、“我厨我秀”等活动,从最基本的系鞋带、整理书包、扫地等做起,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家务劳动成为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

3.组织小学生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做有益的事。如“今天我为社区做服务”、“上敬老院送温暖”、“我为祖国添片绿”、“助残活动”等等。

4.参加种植、饲养、编织、修理等简单的生产劳动。引导学生把勤劳与智慧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

三 .劳动教育应与学科教育相融合。

1.在科学课中围绕“蚕”的一生变化的四个阶段开展,课程从蚕的孵化、养殖、应用三方面进行。科学教师进行精心准备,适时指导,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围绕“蚕”开发的主题课程,激发了学生对自然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在语文教学中,学习《悯农》时,教师可在课堂上深入理解这首诗地含义。孩子们对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挥汗如雨的田里劳作留下深刻印象,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懂得粮食来之不易,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把劳动场景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情感,这样才能更深入体会劳动的艰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劳动教育应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价值,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等道理。

1.在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时,让学生体验清洁工人每日劳动的辛苦,知道我们这个城市之所以美丽,离不开无数清洁工人背后的无私付出,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要爱护环境。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体验 这些道理,远比说教更能深入到学生心中。
2.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打扫卫生、剪指甲、洗头发、铺床、表演节目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爱老敬老的品质。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千万次的言教不如一次亲身实践。在服务中感受老人的内心世界,增添社会责任感。
3.开展“做家务我能行”的活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建立固定的家务活动岗,从而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劳动本领,培养劳动责任感。不少学生通过参加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也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综上所述,学校将劳动教育贯穿整个学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与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将温暖育人、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到实处。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延伸、拓展劳动教育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让劳动教育真正地在孩子心中扎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