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4
/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金诗曼

江苏省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多方面戚戚相关,也同多种能力的培养是相关联的,教师如何教授,引导学生达到想要的效果,学生应该作为主体,而不是教师的附和者,需要从小培养独立思考的、敢于质疑、合作、动手等能力。

关键色彩、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审美

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是有差异的,理论研究脱离实际是纸上谈兵,反之光有实践经验而不做理论研究,则无法从更深入、更学术的角度,学习并结合前人的经验、研究成果来学习。无论是之前十几年当学生的经验,从自己亦或周围同学的角度来看待如何学习,怎么学习,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希望老师带给我们什么等问题,亦或是成为教师后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待如何教导学生,怎么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这样的转变是很有趣的,是教导者亦是学习者。

在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生通常会有几个明显的特点比如对创意的培养较弱,更多会去学习技法,这也是新课改所想要倡导改革的地方之一;缺乏推演及逻辑性方面的能力,这可能也是教育方式引起的,想要改变,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当代的教育环境中,听不到关于“审美”的教育,这导致学生不关注审美,家长不重视审美的培养,学生的审美高低完全是依靠生活的潜移默化,无数人有意无意的对他们产生影响,无论好坏;最后,还有关于表述能力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较弱,如在讲演、汇报及沟通时,部分学生不敢表现自己的想法,说话声音低弱,底气不足,哪怕他说的是正确的,还有部分同学上课从不主动举手或很少主动举手发言,表现的异常沉默和羞怯,看到这样的同学,不禁就会有所感想。

但反过来,从成人的角度,即使你长大了,成年了,甚至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但其实也并不知所有人都拥有较好的表述沟通能力的,不禁深思,他们是不是也是曾经的他们?如果从小培养该方面的能力,是不是之后又会有所不同?

如何合作?“合作”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零零的来去的,在一生中,我们会和无数的人产生交集,有些深、有些浅。在学习中,我们有时需要独立完成,有时又需要与他人合作,在这个方面,当今教育是缺乏的,学生的合作能力是较弱的。

上面讲了合作,现在来谈一谈动手能力,无论是学生还是已经工作的人,他们的动手能力都是较弱的。这也许是从小的培养缺乏,没有这方面相关的教导,也许是生活中接触的较少,大家不习惯动手,一到需要动手的事情,要么显得笨拙,要么摇手说不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我们去尝试、直接动手感知,才会有不一样的感触,有些事情不是说说就可以的。

很多学生缺乏质疑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上课的时候学生听老师上课,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缺乏质疑精神,很多问题想的少,想的浅,除了年龄的限制意外,更多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过于依赖老师或者身边的人,常常会遇到学生一有不会,就举手问问题,缺乏一个先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其实,教师只是起到主导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更因该应道学生独立思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有选择的去回答,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自我解答的能力。

上美术课不仅仅是教画画的问题,这属于技术的教授,当然这也重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要思考我们培养的是设计师还是画家,这两个其实是有差异的,无论好坏,仅是培养方式、方向是有差异的。培养的目的是有着极大差异的,两者之间存在共性也有不同,如思维方式、观察方法等,在不清楚学生具有哪方面的特质倾向时,两个角度都应该有所涉及。

在绘图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工具来框景,固化场景,极力做到构图上与下、左与右的完整性,保证构图的饱满,既不过小,也不能太大。有时会设计临摹这件事,学生要学会利用工具来辅助测量物体与物体间的大与小、纵与横,绘制辅助线。教师要教会方法,而不是仅仅指导修改。善于利用组合物件与物件之间边缘的关系、位置,来定位其他物件。善于运用构成的基本原理(呼应、转变、穿插、衔接、转换、渐变、咬合等),将形态进行有机的组合。在这样的过程中,对观察、概括、提炼、再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取元素,运用构成中变异、延续、交织、特异等方法来拓展,从而进行空间的想象。

前面有提到绘画不仅是用画笔,还可以和材料结合,在材料介入的过程,亦是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动手能力,学生需要动手去剪贴折叠材料,又如选择适合的材料也是对观察、审美等能力的锻炼。把合适的材料放入合适的为主,也是锻炼学生画面在组织能力的培养,这个过程还涉及拼贴。

学生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某种想法,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以图传意,通过对形体的表现、材质的选自、色彩的变化等,达到隐喻的效果。

其中,色彩是值得重点学习的。颜色是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引起的一种主观感受,是观察者的一种视觉体验[1]

无论是光还是物体本身是没有颜色的,前者只有波长的差别,人们对颜色的感知实际上是通过大脑神经元、视觉器官对光波长的抽象的主观认知,而之所以能看到物体的颜色是因为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有反射的作用。不同波长的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有颜色的差异,而同一波长的光被不同的人感知也有不同的感受。

颜色是光、物体、人眼三者之间关系的产物。眼球内具有特殊的折射系统,使进入人眼内的可见光汇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含有感光细胞,即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它们把接收到的色光信号传到神经节细胞上,又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枕叶视觉中枢神经,色感就这样产生了[2]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颜色之间的搭配结果,了解色彩相关的基本规律和常识,教师主动示范,注重引导,以学生为主题,教会方法使其能够更充分地实践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形与形边缘的构成、物体的遮挡与被遮挡的关系,材料的加入及色彩与色彩、色彩与材料之间的颜色组合关系。

教师首先自己要理解相关原理,较为深入的挖掘其中的知识,再经过转化,提炼、再创造成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来教授。可能你查找了众多资料,但其实需要在某阶段教授学生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知识的传授固然是重要的,但如何传授是更值得深思的,如何让学生感兴趣的、记得住的、达到还想主动了解更多的效果?这也许是教授者一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晓玲.视觉神经生理学(第3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2.

[2]张晓伟.视觉元素在现代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6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