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辨阅读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4
/ 2

浅谈思辨阅读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徐哲韧

浙江省 温州市 永嘉县三江中心小学 325101

摘要: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必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语文核心素养定位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下面,笔者将从借助思维导图,让阅读思维“看得见”; “体验”式学习,让阅读思维“摸得着”; 借助自主表达,让阅读思维“听得清”等方面,浅谈思辨阅读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思辨阅读能力;思维导图;策略与方法;自主表达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思辨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如借助思维导图,让阅读思维“看得见”;“体验”式学习,让阅读思维“摸得着”;借助自主表达,让阅读思维“听得清”。

一、借助思维导图,让阅读思维“看得见”

“思维导图”由心理学家托尼·博赞创建,是把同一领域的各种知识按照内部联系建立起一个可视化的框架体系,是对思维进行整合和筛选的科学方法。思维导图将我们的思维原原本本地体现出来,线条自然而然地分门归类,信息整理地仅仅有条。将思维导图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意,加深记忆,推动自身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1.借助思维导图,构建文本网络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识经验比较简单浅显,这就使得他们难以掌握、理解概念性较强和相对抽象的阅读材料。思维导图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线条、符号和图形等方式把知识点连接起来,将知识可视化,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2.借助思维导图,引导自主阅读

思维导图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根据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结合自身的联想和想象,对其进行拓宽和发散。在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就是要让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课文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有极大的好处。学生在阅读之后找出文章的关键词,通过线条、图形等符号把关键词连成一个整体框架,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体验”式学习,让阅读思维“摸得着”

孙绍振认为,文本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是显性的,按时间空间的顺序,外在的、表层的感知的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这个层面是最通俗的,一望而知的。“第二个层面是审美价值取向,意象中渗透着隐形情感的动态起伏,即意脉层。这是文本的精神之所在。”把思维推向文本情志的深层体验,教学才能促动学生的心灵,与作者心意相契合。“第三个层次是文学形式层,即文本的艺术形式与风格特点”,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一般人往往感而不觉,属于学生的未知领域,因此也是我们更应引导学生努力探寻的方向。阅读文本由动情到动心,由触动到感动,阅读思维逐步触及意脉层。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动点”,实现对学生言语心智的唤醒。

文字是有生命的,需要用生命的灵性去体会。对语言的感悟,不能做机械的理解,要找到“知识”与学生心灵之间的契合点,由“这一点”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肥皂泡》是现当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冰心写的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文中,“我”回忆了童年吹肥皂泡的事情,展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与美好。文章以“肥皂泡”为题,并贯穿始终。肥皂泡泛着五色的浮光,是玲珑娇软,极其美丽的。它在空中飘游,牵动着大家的心。这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不仅记录着“我”孩童时代的游戏生活,还承载着“我”童年的梦幻、快乐、骄傲与希望。

本单元篇章页上指出的语文学习要素就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本课课后习题第二题也提到了:文中有一些句子不容易读懂。通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像“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这些极具画面感的描写,体时再加上句子中夹着“轻清透明”“颤巍巍”“光影零乱”等相对陌生却又关键性的词语,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引导学生先理解关键词再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来感受肥皂泡的色彩美和形态变幻。还有最后一句“目送着地们,我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做与希望”,如何理解“我”内心的这些情愫呢?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解读,泡泡是孩子们游戏的产物,更寄托着他们的幻想与希望,换言之,此时此刻的肥皂泡就是孩子们的化身,所以作者用“她们”来指代,而非“它们”。

《肥皂泡》学习开始了,首先让孩子们到操场上去吹肥皂泡,有了这样的体验后,回到教室,再来理解难懂的句子。

体验式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过程,更加注重学生在言语基础上对作者情感体验的感知和文本个人意义的建构和生成。体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能借助直觉、感知等手段跨时空获得作者当时的信息,再进行直观性的加工,使人和事获得直观的形象。加之这种实践活动具有意向性和情感性,是指向意义和价值世界的一种创造活动。学生对语言的品读就是对语言中关键词语、形象的同化过程,是语词与已有经验建立连接的过程,是通过回忆、想象,再造语言形象的过程。

三、借助自主表达,让阅读思维“听得清”

学生将他们知道的知识与正在阅读的文本联系起来。展示自己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也就是所谓的让他们的思维“听得清”。

1.从“教”转向从“学”

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教学生学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以及他们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教师在设计教学板块时,要从“学的活动”入手,为学生创造有益于思维发展的路径。例如,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利用谷歌地图引导学生像导游一样大致介绍黄山所处的位置;如果要拍一部纪录片来描述黄山,结合课文的描写作为导演的你打算分几个部分来拍,每个部分叫什么名字;朗读课文并录音,给一小段纪录片配音。在这节课上,学生既做了导游,又做了导演和解说员,他们在极具创意的环境下阅读和表达,通过朗读课文、感悟特征、讨论想法、给纪录片配音等方式充分发掘了自身各方面的潜力。

学生在做解说员时,需要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形成自己对文本理解的一套思维模式,并把理解后的文本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清晰地告诉身边的游客。通过有声思维这种策略,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另外,学生在做导演的时候,需要对纪录片精心取景,并为各部分的景点配音。当然,为了增加这纪录片的收视率,导演还需要用独特的介绍方式吸引人们的眼球。这是对文本创造性思考的过程。

2“.问题”驱动“任务”

《未来阅读》推荐的策略包括:带着目的去阅读,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并依据这些材料展开学习,弄清楚新词的意思;区分文本中的事实陈述和个人观点,解决不同文本中的内容冲突;把新学习到的信息和原来学习到的信息进行整合。

总之,人与人之间素质的差别从根本上体现在思维能力上的差别,而不是已掌握的知识数量上的不同。假如我们把数学比作思维的体操,那么语文就可以比作思维的运动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思辨性阅读,就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养成终身受益的思维习惯和大胆质疑的习惯,积极开展联想和想象,在茫茫的知识海洋中发现“新大陆”。

参考文献:

【1】彭娇.浅谈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J].成功:教育,2018,000(020):P.104-104.

【2】张子模.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的思考[J].读天下(综合),2018,000(003):P.213-2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