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课本内容,做好德育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2
/ 2

深挖课本内容,做好德育工作

魏树辉

淮南市第二十四中学 安徽省 淮南市 232007

摘要:德育工作是我们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一线工作这么多年,深深的感觉到今天我们一些部门的德育工作布置的事情很多,起到的作用很小,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很多文章都包含着德育的内容,我们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既不增加学生负担,也能起到教育作用。

关键词:深挖 课本 德育

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一线教学快二十年了,期间连续担任了十三年班主任工作。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按照学校相关部门的安排实施德育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经常布置给学生的任务除了增加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反感,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对于上面坐在办公室里安排工作的行政领导来说,他们的初衷也是通过制定方案,实施一些内容让我们的学生对我们的国家、民族产生热爱,对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的不当行为进行反思,并逐渐纠正。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一系列方案的实施让学生们更加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他人,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做法不但不起作用,甚至还让学生反感呢?

我有时候在怀疑制定方案的同志应该不是语文教学工作者和班主任工作的担任者,起码不是一名深挖语文课本的语文教师。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有坐在办公室里制定的方案,想要达成的目的,我们语文课本里面的文章都涉及到了。我在这里对这些同志闭门造车实施的方案简单捋一下,也不知道是不是很多教育部门都在实施这样的方案。

各地基本上都是每年九月份开学,刚开学就要求出一期开学好的黑板报,每学期如此。可是九月十号是教师节,才出好没几天的开学好黑板报要赶紧擦掉,重新出一期感恩教师的黑板报。感恩教师的黑板报出完不久,中秋节也要来了。中秋节的刚完成,国庆节又快到了,又要重新出一期庆祝国庆节的黑板报,还要写一篇庆祝国庆多少周年的文章,有时候还要写成演讲稿,参加学校或者是更高一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演讲比赛。这些内容刚刚完成,黑板报又要换成宣传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内容了,接下来是纪念一二九运动、庆祝元旦的黑板报,学生们又要辛辛苦苦把买了油彩,精心构思的板报图案清洗掉,接着再精心构思,继续图彩。为什么要精心构思呢?因为学校要评比,一评比就有高低之分,没有哪个班级希望自己落后,所以班主任就只能动用自己的权威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到了来年第二学期,也是如此,开学好、学雷锋、青年节、端午节等等,总之黑板报不断更换,文章写不完,演讲时常见。每学期如此,每学年如此,从未改变,偶有改变,绝对是临时增加任务,而不会减少。长此以往,能不疲惫?能不反感?能有作用?呜呼哀哉,舍本逐末,适得其反啊!

任举其中一例,供读者交流。每年第二学期开学不久,就是阳春三月,三月份有一项活动必出黑板报,必须安排学生做点有意义的事,这就是学雷锋月。我想全国给地都如此吧。在出完黑板报以后,老师们往往按照学校相关部门的建议,捡垃圾,擦栏杆,扫厕所或者到敬老院扫地、给老人梳头、洗衣等等。干完这些以后,觉得学雷锋月的任务完成了。直到来年的三月,重新开始。三月来,四月走的走秀式做法,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操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吗?能够传递给学生的估计就是临时抱佛脚式的善举吧。与其说是善举,还不如是影响学生三观的误导。这些个闭门造车的方案,多半也就是为了证明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做了点事而已吧。有的是为了应付检查,开展活动,弄点方案,收集点照片,显得所分管的工作内容丰富;有的则是带着政绩观的目的,为自己装点门面。试问,当德育变成了学生的负担,会有作用吗?

这种舍本逐末的方案还是少点好。为什么不利用好我们现有的文本呢?人教版的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们严格把关,精挑细选的。我在从事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感到所选课文中传递出来的美好情感、人生哲理,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们领悟,是完全可以引领学生走上人生正轨的。例如陆蠡的《求绿记》,借描写常春藤对阳光的渴望,写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写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的侵略。只要我们教师们一介绍,陪同学生一深挖,立刻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国弱时,国民备受欺凌,尊严尽失的哀伤与凄凉,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再如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文,既有做人的道理,也有求知的方法,更多的是作为一名中国人,一名精英,满腔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虽说演讲对象是上个世纪初的大学生,其中表达的对广大学子的尊尊教诲、殷殷期盼,对今天的高中学生就没有作用吗?如果在教授本文的时候,搭配一些民国大家为振兴中华民族孜孜追求的壮举,不是在开展一场很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吗?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别了,“不列颠尼亚”》、《飞向太空的航程》等等,专家选取的纵贯古今的文章,让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精英们为了自己的国家赴汤蹈火,前赴后继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虽然饱经忧患,依然顽强的走出了屈辱的过往,走向了逐步富强的光明大道。

这些文章中人物形象是饱满的,情节是是感人至深的,传递出的正能量也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我们如果把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一一读来,会发现,我们相关部门绞尽脑汁打算对学生进行的三观教育,文中都有。

语文课本每天都陪伴着我们的学生,语文课堂也每天都陪伴着我们的学生。这些文章中的精英们影响了诸多的学子。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人在有了能力以后,努力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彰显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大爱精神。

相较于我们的课本,那些个闭门造车形成的、让学生反感的方案是不是该停停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利用好我们这精挑细选的文章,让德育来的更自然一些吧……

参考文献: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陆蠡《求绿记》

[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