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 完善学生评价目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5
/ 2

基于核心素养 完善学生评价目标

孔令彬

襄阳市第五中学 湖北襄阳 441057


【关键词】 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学生评价目标

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这使我们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核心素养在立德树人中的基础性地位。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这凸显了历史教育的时代价值。核心素养聚焦学生解决现实情境的复杂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校专家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解读理论性太强,大多缺乏实际操作性;高中历史教师在构建适合历史教学和核心素养应用过程中受限于高考指挥棒,课程改革精神和历史学科特质发挥达不到理想水平。当前核心素养目标下教学实践与预期设想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笔者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在长期历史教学课堂实践中,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目标有着新的思考。通过以下思考以期推动课程改革,寻找解决问题之道,解答一线教师困惑。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建构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和加深学习情景,综合考虑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外显行为及其变化状况。教学目标指导着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因此必须具有较为准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线教师唯有立足教学内容以学科素养为中介,通过重点内容的突破,带动整体内容的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学生评价目标必须与具体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炼知识要点,提升学业成绩: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具体表现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和测验表现评价。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及时的课堂表现点评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业表现评价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学习质量的检验;测验分数是构成评估个体情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升学业成绩必定立足于基础知识,它是目标实施的基础与载体。历史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的认知角度、思维力度和视野广度,将这些重难点问题与学科素养的发展建立起联系,通过多种方式展现给学生,以期在提高学业成绩的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2)匹配核心素养,扩大知识应用: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等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是知识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学生的生存过程离不开工具性知识,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 处理、解决生存与发展、生活与工作等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学 习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 造新事物的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和不均衡性,学生需要调动自身已经具备的核心素养,把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要点与具体核心素养相匹配,解决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情境性问题,推动学生个体的内部核心素养发展的全面性。

(3)解决现实问题,推动工具使用:信息获取能力、新技 术习得与应用能力、语言与符号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运用技术手段和方法围绕一定目标,在一定范围内获取原始信息的能力。新技术习得与应用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习理解新技术的能力及运用信 息和通信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历史学科素养水平划分体现一种底线思维,培养学生形成高水平层次的品格与能力,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等素养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有着重大的推动性作用。纵向设计学习情境,提升历史事件的关联度,加深学习情境的复杂性,整体呈现“叙述解答史实”到“概括说明解释史实”再到“独立探究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递进态势,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逐步、持续发展提供外部条件,逐步提升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汲取历史经验,提升人际社交:良好关系建立能力、 团队意识与国际视野、情绪管理与冲突解决能力是良好关系建立能力。它是指能够从同理心出发, 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运用语言符号建立或维持友善、温暖的人际关系或联系网络的能力。团队意识与国际视野是指能够表达观点、倾听他人观点,从国际视野出发,建立战略的或可持续发展的联盟的意识和能力及通过协商和综合各方观点 做出决策的能力。习得性能时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的,而且所觉察到的对该情景的利用对随后的提取和使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期待一种递进性外在环境,启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而学生可以汲取丰富的历史经验,形成完善的人际交往的经验,提升学生处理人际交往的能力。

(5)发挥树人功能,发展健康审美情趣:审美意识、自然审美能力、多元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意识,是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在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包括对美的感知、感受、理想、标准、 趣味等。自然审美能力是指抛开金钱价值观对自然的事物深深的热爱及对生活和人生更加热爱的能力倾向。多元审美能力是指在多元社会的观念下,能够不论性别、种族、民族、宗教等,均给予对方充分的自由和尊重的能力倾向。核心素养评价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人才,对审美的要求颇高。作为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学生学习本身是无法直接判断的,但是通过历史课堂的展示,尤其是文学、艺术等历史事物的变迁,学生内部价值观、品格能力和审美旨趣均会得到较大提升,进而发挥历史教学的树人功能。

(6)认同家国情怀,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绪稳定、反应适度”是指能够有效疏导、 有效管理、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任何事情不做 出过激反应或不做出任何反应的行为态度。“人际和谐、接纳他人”是指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建立 自己融洽的朋友圈,允许不同价值观的人以客体的身份存在的意识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亟待人类更多经验、智意志的文明共同体,通过历史课堂,探索历史时代的思想家,感悟历史文明的多元特征,让学生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精神对当代社会的滋养,推动学生深度思考人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和提问的意识,体会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及辉煌成就。

总之,在日常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评价目标应该既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又要凸显目标层次的差异性,将课程目标中的重难点知识具体化、规范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历史教师只有从学生目标建构出发,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落实完善,及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情况,紧紧围绕学生评价目标,才会真正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