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县林业可持续发展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2

鲁甸县林业可持续发展浅析

沈金

鲁甸县小寨镇农业农村和集体经济发展中心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 657105

摘 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现已逐渐发展到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林业发展和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并且正面临着严峻的状况,我们必须建立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法规,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植入到林业建设的各类政策、法规等层面.最终目标是彻底实现林业及林业资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生态效益

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北与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阳区接界,东南与贵州省威宁县毗邻,南部和西部与会泽、巧家两县隔牛栏江相望,境内平均海拔1917米,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不大,立体气候特点突出,是一个农业为主的农业县。整个地形西高东低,由一江(牛栏江),两山(乌蒙山、五莲峰),三河(龙树河、沙坝河、昭鲁河),两个坝子(文桃坝子、龙树坝子)组成。年平均气温12.1℃,年平均降雨量923.5毫米.

可持续发展,究其定义是指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其内涵共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指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林业,则指的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工业化急速推进,人类提出了“征服自然”的手段.其后,在追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环境危机的问题,大自然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人类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证新的发展模式——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够顺利进行.

把林业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
  作为区域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具有其他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解决水、土壤、生物多样性问题的重要手段,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作为一个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整合生态建设、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通过3个要素的耦合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应当把林业建设纳入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框架中。

1.林业的发展状况

“十三五”以来,以建设生态鲁甸为目标,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依托各工程项目,共实施完成人工造林15.7406万亩,截至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达56.714 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09.7041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 37.82 %。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总体要求,鲁甸县依托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等项目,建有县、乡、村核桃、花椒示范样板7.1509万亩;完成打造龙头山万亩花椒基地、小寨至龙头山峡谷10里花椒长廊、梭山4.6万亩花椒连片种植,引领、辐射、带动大面种植;累计投入资金7392.31万元,实施17.5万亩花椒提质增效项目,20.5万亩核桃提质增效,使全县林产业发展从“建基础”向“见效益”转变,不断推进核桃、花椒产业做大做强。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有核桃种植面积达85万亩,产量达2.53万吨,产值达6.07亿元,种植农户9万户36万余人,覆盖建档立卡户1.3万余户4.9万余人;全县花椒种植面积32万亩,产量达0.9万吨,产值 9.0亿元,花椒种植户4.2万户18万余人,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0.88万户2.9万余人

2.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最根本的问题是通过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维持环境与资源的发展.通过科技手段促进林业发展,在林业建设的过程中提高科技技术手段,改变原来的破坏式的经济发展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林业改革体制,引导林业人员采用技术转让、联合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方式,进行科技林业改革.并且要彻底落实林业科技创新的体制,创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新林业科技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比如:森林生态系统及检测、壮苗和树种结构的培育、提高林木和林木产品的经济价值、提升林业总体技术水准.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林业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改变生产力布局、改造原始产业模式、创建新兴产业等方法优化产业结构.从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前提,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周期较短的特色青花椒,努力开发新产品、加强精加工林业的步伐.还要加大第三产业花椒、核桃、旅游业的发展,淘汰掉落后的产业。

3)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目前,生态价值的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林业的生态效益价值其实要大于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且他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相互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林业生态效益也可以促进经济效益.之前原始的生态效益由于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影响到经济发展.所以,若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利益的同时,不仅能够注重当时的经济发展,后续的经济发展也会得到保障.

生态效益经济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和程度的再生产现象,其要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保持林业环境良性循环,以绿色产业为主要发展趋势.采取科学的管理及生产方式,结合各种经营模式,形成生态利益、经济利益最大的和谐发展模式.采用林药间作、林草间作等混合林种模式,调整林业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平衡发展.另外,通过规模化造林,提高经济利益、生态效益、大大的提高了林业种植量,进而发展经济林木、速产林木等经济林业模式.并且灵活运用多样化的造林方式,提高林业收益和生态发展.

3.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律机制

通过研究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对策,制定最有效的法律能够很好的执行各种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立法是为了体现可持续发展,为保护、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调整生态环境、保土储水,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林业建设是以营林为根本点,保护林木、采育结合、循环利用的基本方针.

其一,在没有完全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实行生态第一、资源第一的思路,要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条款,再次确定林木业的立法线路.其二,根据林业生态系统的规律,尊重生态平衡和生态利益、动植物多样性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人类需求与生态环境和资源需求,使环境和资源得到充分的保护.其三,加强林木砍伐管理力度、对违法图斑从严处理、对于林业木材运输和经营企业要有严格的监管.

4.结语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3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及其特有的制度建设,造成了以疯狂追求利润为目标,以残酷竞争为手段,以鼓励消费和奢侈浪费来维持生产规模,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维持社会繁荣。长期以来,人们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主宰,并在人定胜天的指导下肆意地向自然索取和破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耗竭,生态系统的退化,环境污染的加剧,城乡差别和贫富差距的加大,并使得社会冲突和不稳定因素增加,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生存发展问题,引发了深刻的反思.我县林业发展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人类之前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完善的措施进行修护.对于以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在实施和落实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必须通过切实、完善的法律系统来监管.在执法方面,要杜绝林木资源消耗过量、加强林业管理力度、严惩各类毁林占地的违法行为.同时要加强监测系统的建设与实施,采用专业的诉讼部门进行林业资源问题处理,健全林业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3]鲁甸县编纂委员会:《鲁甸县林业志》,199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