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综合整治成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2

河道综合整治成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陈亚明

身份证号 : 33052319920403****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城市河道不仅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载体,还是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各种水生生物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河流环境的保护被忽视,造成了对河流环境的严重污染,城市河道淤积的主要原因是河道周围建筑垃圾和建筑垃圾的随意倾倒,以及污染物直接排放造成的污染物淤积,因此,河流的防洪排涝能力和蓄水能力无法正常发挥,长时间未能获得有效处理将直接影响河流的正常使用并降低河流的水动力,同时,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被随意扔入河中,这也污染了水环境,不仅不利于城市的整体发展,而且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治河将取得良好效益,河流整治的经济评价将有助于提高评价体系的有效性,有助于改善城市评价体系,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整治工程;经济评价

前言:对城市河道进行生态整治,有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和维持,充分发挥河道的调节作用。很多城市的河道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娱乐场所开放,建立亲水平台和公园可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娱乐和休闲游览场所。河道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河道整治有助于推动周边沿线经济的发展,河道水质改善和周边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周围房产的价值和旅游价值,是一种潜在的效益。做好河道生态整治的经济评价是有效评估河道整治效果的依据,可以有效预测河道整治带来的效益

1.传统河道综合整治问题

传统的水利工程注重河流防洪、排涝等功能,忽视了河流的资源和生态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河道的治理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和创新,使河道达到“安全”与“生态”的相互结合。各管理机构只对自己管理范围内的河段进行治理,对整个河道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总体规划。在治理方面,往往只对出现的问题而作出整治,而对河流结构、功能、生态系统缺乏科学的、统一的规划,往往会造成很多问题。传统的河道治理理念过分片面注重河道的防洪排涝功能而采用方便施工实施的矩形断面、梯形断面,往往忽略了河流断面原来的生态合理性部分,使河段的同质化倾向严重。随着对工业、生活污水排放和农业用水污染的快速增长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及,污染控制方案的相对落后,废水、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不完善,造成雨污合流现象十分严重,使河流富营养化增加,水生植物茂盛,水环境恶化。在规划建设工作中,我们往往关注工程的落实,而忽视了治理技术的创新以及后续的工程管理。河流治理相应的工艺实施和后续维护工作,是维护河流后期顺利恢复以及功能正常使用的重要步骤,管理和规划的技术的不足,致使河道整治效果不能有效地反映。

2加强河道综合治理的优化策略

2.1选择天然的护岸植被

我们应根据河流地区的自然条件选择材料,考虑护岸材料的选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尝试与河流的整体空间融为一体,并注意河床表面形状的多样化,护岸选用的天然材料,例如粘土,砾石和鹅卵石,适用于流速低或在洪水位以上没有高抗侵蚀性要求的河岸保护的低流速平原河,天然材料的使用可以与草木和柳条框架结合使用,以提高抗侵蚀性;堆块石用于平原河道的河岸保护,具有抗冲性能,材料简单、美观,可以为生物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砂浆块适用于山区河流,防洪防抢改造工程采用嵌有植物的框架,并设在洪水位以上;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冲刷性,但很容易破坏生物的栖息地并影响美观,因此,它可以保护混凝土湖适当地切割和着色表面,并将其用于关键部位。

2.2合理利用土壤、植物的过滤净化能力

合理的利用土壤以及植物的过滤净化以及吸附的效果,实现自我调节净化水质的目的。外国的试验说明了这种方法对有机的化合物有特别好的净化效果,特别是有机的氯、氨、氮。采用水中各种植物的净化作用,自身调节的,如:浮萍与湿地里的芦苇在小范围内自动净化。不过在城市的生活用水排除的废水有臭气与各种害虫,所以在种植时必须结合以上的问题来考虑。

2.3采用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类的技术是将其他的生物或者是微生物,在水域与土壤里的有害物质当即分解为水域氧气,或者是转化成其他的无害的物质的技术。其中使用在水体污染治理的修复技术大概能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将特殊培养的一种微生物的菌类,将其投放至污染的河道中,这样做能够将化学需氧量去除至百分之九十以上。并且,将营养类的微生物投放至污染河道中,到使用之后,能够使污染物降解的速度加快,达到水域微生物的厌氧状态转变为好氧状态、增加水域中生物的物种种类、逐渐由低变高,这样水域里的化学需氧量以及BOD5下降速度加快,消除黑臭的状态,主要用在水域的去除黑臭的效果。

2.4趋向自然河流的建设

河道和周边环境的生态网络搭配,将河道的生态系统和周边环境结合起来,扩大河道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范围,需要恢复混凝土河岸和河床恢复自然形态,将暗渠改成明渠,增加岸线绿地和树木,形成与水底生物结合的生态网络系统,使得整个河道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以水边多样化生物的栖息为建设核心,在保证河道具有足够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将河道建设成接近自然状态。创造丰富多样的结构,提供接近自然河流的丰富生态环境,譬如岸线呈不规则形状设计,宽窄有度,陡缓错落,浅滩和深潭结合构筑,顺应自然的动力,允许侵蚀、淤积、冲刷等出现在河岸和河底,使得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河流生态系统,为河道生物提供生存的自然空间。

2.5恢复河岸缓冲带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群体

恢复河岸缓冲带的生态环境,在河道和陆地的交接处,种植一定宽度的树木和草皮,并提高生态的异质性水平,通常采用的技术有坡面工程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土壤肥力恢复技术等,控制河岸线水土流失的情况。恢复河岸带的生物群体,包括选育、培植、引入、保护物种,协调生态群体在河岸带的生存空间,优化配置生物群落,还有,河水高低水位之间和高水位之上的河岸带,为生物群体构筑明显的边缘效应,是复杂的生态系统模式,通常蕴含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并且能够储藏地下和地下水资源,因此河道治理工程必须恢复河道的河岸带功能。

2.6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三水”融合

在人口日益稠密的现代城市中,城市生态河道与绿带公园结合在一起,构成城市最漂亮的、最令人留连忘返的、最具有生态和文化功能的城市亮点。我们要注重修复水生态、营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的生态治河,当河流穿过城市时,尽量保持生态河道的连续性,连续的流水蜿蜒曲折,流淌于城市之间,可将沿岸各种单体景观元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连续流水的水质较好,能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具有生态和美学价值。

结束语;近些年,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在整治城镇河道中吸取了国外的经验,开始重视保护河道生态及城镇的景观效应。例如推行“生态治水”,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河道,从设计、管理、施工等各个环节都加入“环保”理念,进行生态型护岸、两岸植树林、水流多样化、水边栽植物、河坡种草木等措施,逐步修复水生态系统,共同营造出和谐的生态水利环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郑月芳.河道管理[M].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12-1

[2]李继业,王春堂.河道工程施工管理维护俄[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10-1

[3]韩玉玲.河道生态建设[M].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