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美育与教育体验感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2

博物馆美育与教育体验感建设

唐玉清

浙江 省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 ( 310053 )

[摘 要]博物馆是城市建筑与文化的坐标。近年来,人们闲暇时间对非正式学习机会的渴望日益增强,博物馆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发挥博物馆体验教育的情境性、进一步做好体验的引导性工作,并逐步开创体验的延伸性,以此更好落实博物馆美育功能将成为博物馆社会服务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观众选择;博物馆美育;教育体验感

一、引言

博物馆是城市建筑与文化的坐标,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灵魂归属。在西方,作为现代博物馆起源地的英国有约2500所博物馆,博物馆已取代教堂成为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化体验场所,[1]进入博物馆学习成为英国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2]西方国家博物馆的社区化与无边界化已融入到市民生活中,融合到社会存在的价值断层与文化割裂中。我国自2008 年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以来,观众人数不断增加,观众结构亦日趋多元,这反映公众在闲暇时间对于非正式学习机会的渴望和终身教育理念的践行。在实际生活中,观众积极、主动参与博物馆各项活动中暴露出博物馆教育意识不足带来的一些问题,为此,如何更好的落实博物馆教育功能成为博物馆社会服务面临的新课题。

二、当前博物馆教育现状

(一)博物馆隐性知识亟待开发

博物馆第二课堂的地位早已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当下博物馆自身的藏品优势可促进学生显性知识的学习,在与各类学校积极合作中,实现博物馆“活动实验场所”功能。如何在发挥博物馆“智育”功能的同时,关注博物馆教育中的德育、体育、美育,帮助学生在博物馆教育中获得审美欣赏的愉悦感,激发学习主动性,批判创造性等隐性能力,是当前博物馆教育意识的一大落脚点。

(二)家长博物馆教育尚待引导

在2015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明确提出博物馆观众年龄层次划分的概念,特别关注将未成年人作为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对象。国外博物馆教育通过百年经验形成以儿童为重心的服务理念和以动手操作、互动探究为特点的教育模式,值得我们的学习借鉴。

在博物馆参观群体中,最为常见的是亲子组合,陪同参观的家长主要分为三大类型,一种为放任自由型。家长独自在一旁玩手机等待孩子,一种是家长价值导向型,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愿,将时间放在有价值,值得玩的项目上。第三种则为家长和孩子共同选择游馆项目。因此,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陪同家长成为不容忽视的教育对象。台湾学者张渊舜对儿童的界定,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儿童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广义上的儿童包括一切有好奇心,愿意以探索、游戏、想象的模式学习的大人。[3]为此,博物馆如何创设一定的教育性体验情境,激发孩子和家长共同的学习欲望,转变家长参观博物馆态度是博物馆进行体验感塑造的关键一步。

三、公众美育与教育性体验感

(一)博物馆与公众美育

上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提出“美育”概念, 并对博物馆发挥美育功能作出指导,他认为“美育在学校,可通过音乐、图画、游戏来实现,在社会,则通过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公园来实现。”[4]博物馆是一个国家、地区文化遗产的收藏所,博物馆收藏的大量艺术珍品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美的内涵、进行美育的重要依据和载体,博物馆内的场馆布置无形中带给人们一种文化素养熏陶。从建筑上来说,很多博物馆是古建筑、仿古建筑或设计精妙的现代建筑,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其本身就是一件体现着时代精神和审美理念的伟大艺术品和展品。在场馆内,博物馆通过艺术展览,让书画作品不再尘封于库房,不再只是少数人的玩赏品,将文物藏品本身具有的文化信息和艺术之美传播给更广泛的社会公众,为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实现了博物馆的美育职能。

博物馆拥有的藏品优势可以作为文创产业的艺术灵感。在基于馆藏特色和现代设计基础上打造的工艺品不仅可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传播,也促进博物馆与公众生活相融合。提升全民审美素养。

(二)博物馆教育体验感塑造

1.体验的教育性

体验是一种模式,柏林国家博物馆馆长米歇尔·埃森豪尔说:“在博物馆,一个孩子可以观摩、探索一个近在眼前的实物展品。而这些知识通常职能以理论的形式出现在学校的课本里。[5]从这一角度拉说,走进博物馆是补充知识的最佳途径。”

教育性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和情感。[6]教育性体验需要个人自主的直接性经历事件,在自我需要、兴趣、习惯下去选择,从自身情感、认知角度去体察、感悟,最终形成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的体验感悟常常是“内化”的,为此教育性体验具有亲历性、个人性、缄默性的特征。博物馆在进行观众教育性体验感塑造时,需以激发观众学习兴趣为目的,把观众的需求纳入到文物的征集、研究;策展主题的确立、布置以及宣传推广方式等各项活动的筹备中,基于观众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使用观众熟悉的语言进行藏品的展示与诠释工作,并能够将这样的体验性得以保持,帮助观众将这份体验融入生活中去。在基于此教育目背景下的策展,布展,反过来也可以便于观众获得教育性体验,二者互进互促,逐渐生成系统、与时俱进的体验教育。

2.体验的引导性

博物馆作为学习场域的社会化延伸,承担公众社会场所修养、秩序、规范以及相关设备器材使用帮助、引导的职能。博物馆讲解员作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不仅要传播给观众正确的信息,给与知识性的咨询反馈,还需要在掌握观众参观心理的前提下,进行博物馆文明素养的普及。

3.体验的情境性

博物馆的场馆优势可以给观众带来情境性体验。在台湾亚洲大学的安藤中雄博物馆2016年《大破大立》特展江贤二先生的画展布置中,策展人员为了帮助观众体会作家创作前后内心的起伏变化以及创作来源的挖掘,将部分画作的草稿,燃料等布置成展,并对工作画室进行还原,使得二维的参观效果变得更加立体,情境,有时空感。在博物馆一楼利用楼梯空间巧妙设计成的冥想室,在主题展撤销后被保留下来,给与观众长期体验。

4.体验的延伸性

(1)网站建设的支持

博物馆教育体验行为不仅发生在博物馆内,为能拓宽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渠道,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专设“教育频道”专栏,包含282件艺术品的图文详解,453个视频以及179条相关背景资料链接,并为不同年龄的学生设计了106节课程与活动方案。近年来,各大博物馆也纷纷推出线上文物体验。

(2)文创产业的支持

联合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是“结合创造生产等方式,把本质上无形的文化内容商品化,这些内容获得智慧财产权保护,其形式可以是产品或服务”。[18]文化创意产业事实上它在博物馆里面是教育的延伸。人们参观把美好的经验带去,美化他们的生活,提升他们的生活美学内涵,这些都是博物馆文创品的最大意义,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品由于文化元素的融入,让产品更具有故事性和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嘉岛.他山之石国外博物馆鉴述[J].旅游纵览,2012(6):20-23.

[2]张桂元.浅谈博物馆与城市文化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 28(10):102-105.

[3]果美侠.方式决定成效:情境创设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J].2012(5):115-121.

[4]蔡元培.蔡元培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米歇尔·艾森豪威尔.近距离对话[J].文史知识,2011(7):29-29.

[6]李英.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初探教育学的体验范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