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 走向思维品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9
/ 2

深度学习 走向思维品质

苏静

青岛市第二实验小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现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反思性学习和深度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关注方法 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有人说:学会一点数学知识,只能管一阵子,若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能管一辈子。这话颇有道理。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就需数学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学生在针对某一问题所能想到的解决办法,高屋建瓴的引导学生适时地进行方法的比较、沟通、联系、优化,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有这样一道题目:城市的轻度污染占,重度污染占,中度污染占,其他占;学生在读取信息后,提出问题:轻度污染、重度污染、中度污染一共占几分之几?

当大多数孩子像苟一迪同学那样埋头计算时,我们班的李涵芃同学马上说:用1-就行了。当听完他的理由后,全班同学情不自禁的为他鼓掌,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同伴的赞扬、敬佩,更是对巧妙的计算方法的认可。

随后,我将题目稍微修改了一下:城市的轻度污染占,重度污染占,中度污染占,轻度污染、重度污染、中度污染一共占几分之几?引导学生思考现在这个题目可以用李涵芃的办法吗?

再如:给你一张长方形纸,请你涂出长方形面积的。一个小小的题目要求,学生却在课堂上出现了多种涂法,个别涂法也是让我大开眼界!

  学生前面出现的6种想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都见识过,在课前也曾轻松的预设过,并且在上课之前,我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想当然的觉得就是这些分法,别无二法。但是我们班于瞿豪的想法(图例⑦)让我眼前一亮,他说只要是对称图形就可以,有无数种涂法,可以是三角形、圆形、S型等等,多么具有创意的想法,多么深刻的理解!我在惊叹之余,深深的为他的思考折服。透过数学现象,一下子就抓住了面积的这一数学本质。是啊!在他的想法未展示之前,我想都未曾想过还可以这样涂,开眼界、拓思路!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二十余年的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思维定势,适时打破这种思维定势,让孩子给孩子另外一片天地!短短的40分钟,于瞿豪给我上了精彩的一课,深刻体会到弟子不必不如师!

其实,在解决这道题时,最精彩的不是方法的多样化,而是全班热烈讨论图例的这种想法对不对?学生分组后,经过激烈讨论恍然大悟:假设长是4厘米,宽2厘米,它的面积就是8平方厘米;在长方形的中间再取长方形,小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1厘米,面积是2平方厘米。因此,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长方形面积的60470c49a163f_html_eaad0d6b5a2b1f1a.gif 。虽然没有解决原来的问题,但是这个美丽的错误,却带着孩子们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学生发现长度与面积之间隐含的对比关系。这种自觉地、自发的数学探究活动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涯中、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更是至关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想法作为课堂思考的出发点,调动所有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这种有任务驱动的、自愿的、积极地思考,才是思维深刻性发展的关键!

因此,在课堂上,只要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时间与空间,给了孩子足够展示自己的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学生能想多远,思考就能走多远!

二、关注体验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系统性

在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越来越聪明,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四基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例如:在听《比赛场次》一课时,教师情景导入新课,三年级有五个班进行比赛,需要

进行几场比赛?学生独立思考后,都借助了自己的活动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尝试解决。

孩子们借助自己的已有的知识经验,用画一画的方式,借助几何直观顺利的完成了比赛场次的问题。在整堂课的学习中,孩子们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源于现实生活中对比赛的认识与体验;当学生积极的对已有知识经验或教师提供的思维材料进行高度概括时,他们思维的系统性就会得到有效的锻炼;这种有效的锻炼能够促进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有机的对已有认知系统进行新的组合与分析。

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让孩子们借助自己已有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与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体验新感受,让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再创造、再生长,像这种创造性的思维出现的频率越多,学生的语言概括性就越高,形成的知识系统性就越强,思维就越灵活!

三、关注练习 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课堂练习既是巩固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及时、适时、充实的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课堂练习不是越多越好,关键是要“适当”。怎样才算是“适当”呢?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讲,就是要力求“精而少”-----有计划、有目的的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的,从基本题入手,过渡到变式题,发展到综合题,引申到思考题,有步骤、有层次的让学生进行练习,每一道题目都练在点子上。

例如:在《面积的复习》一课中,不同的教师均使用了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中,剪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一遍不如亲手做一遍。”学生们在自己动手操作后,迅速出现了四种方法。

这时,教师及时的追问:和原来相比,有变化吗?什么变了?学生们在自己的操作探究下,不难发现(1)周长不变,面积变了;(2)周长变了,面积变了……在常规的课堂练习中,这道题目承载的任务就此完成。但是,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发现异同的之后,我又悄悄的为学生的思维燃烧添了一把火,追问道:(1)和(2)、(3)、(4)剩下的面积一样吗?谁的周长最长?环环相扣的问题,步步推进的思考,带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数学的思维殿堂。这样的练习设计远比单纯的练习周长计算、单纯的练习面积计算更高一筹。教师的追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拓宽了学生思考的广度。特别是学生在辨别谁的周长更长这一问题时,四种不同方法的比较与沟通,自主地引导学生将已经学过的面积与周长的相关知识重新梳理、重新整合、重新建构,这种基于解决问题需求的整合和梳理,是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也是对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这种整合和梳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也是这种整合和梳理,让学生思维的越来越灵活、越来越敏捷!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时时、事事、适时的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逻辑性等,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不仅能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外部联系,而且能够抓住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找到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用自己敏捷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联系生活;用深刻、系统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走进生活;用灵活、广阔的思维方式,走出数学、辨别真伪、享受生活;用独创的思维方式,探索新知、走向未来、创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