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PP项目模式下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长治久清措施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8
/ 3

关于 PPP 项目模式下城市水环境综合 治理长治久清措施的探讨

龚学武

中国电建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97



摘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经济不断取得质的飞跃,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的需求也从物质的追求逐渐迈向对社会环境,对身边的居住条件的追求。因此,城市不断扩张,原有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已渐渐难以满足人口的剧增,城市的面积快速增长,城市环境却开始逐渐变差,水环境方面的污染和破坏尤为明显,城市污水的排放与处理工作成为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1]。河流污染和水质恶化,使城市污水的来源和去向受到广大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水环境管理对于非技术城市管理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PPP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势,为城市水环境管理实现长效治理提供了无限可能。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模式;长治久清

引言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管网仍沿用上世纪八九年代建成的老旧管网,或多或少存在着雨污水管道混接、分流不彻底的问题,同时老旧管道长期未进行彻底清理和修复、出现渗漏还有堵塞等症状,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更是直接导致城市河道出现黑臭水,带来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周边居民对水环境满意度较差。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会影响到附近的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环境治理的任务迫在眉睫。本文将以现有PPP项目模式下芜湖市南陵县水环境管理为例,简要介绍水环境工程项目管理长治久清的基本措施,供同行探讨。

1.基本情况

当前,就城市水环境管理工作而言,城市管理部门极其重视,站位高、认识清晰、行动迅速。通过PPP项目管理模式,政府建立合理的回报机制、采购模式、交易结构,自身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雄厚实力和功底使社会资本方能发挥巨大优势,也弥补政府管理部门的技术力量和管理薄弱环节,同时根据PPP项目合同的特点,项目的社会资本出资比例往往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节约政府的财政支出。在项目合同期工作过程中,双方达成合作后,政府积极发挥部门联动效应,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力争实现双赢的局面,同时也将最大化整个过程中的社会效益[2]。结合当前形势,按照 "先快速达标后提高标准,先治标后治本,标本兼治" 的基本思路治理水环境,并且,以“河道通畅、清水绿岸、景色赏心悦目”为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2.水环境治理措施

在老城区,污水排口接到河道,直接排污,长期导致河道底部受污染,水生态系统逐渐破坏,河道水流不畅,水体变黑变臭,感官差等,是当前河流水污染的主要问题。水环境治理需要注重全流域的治理,加强源头管控,因地制宜地把包括污水处理、水质控制、生态修复在内的水治理分项落实到水系的细微末端,只有实现全流域治理,才能避免污染的蔓延和扩大,实现整体水系的生态发展[3]

以下主要简要介绍采取的三种治理措施,分别是排污口临时治理措施、河道基底的改良以及治理水域的水生态建设措施。

2.1排口临时处理措施

沿河道进行排污口的全范围调查,并追溯沿河排口的污水来源,再根据排污口位置、排污水量大小、检测对河水污染严重程度以及排出口的管道型号、大小等信息进行排口命名和编号。然后,根据源头特点和周边实施情况,针对每个排口单独制定一个可实施的治理措施,即“一口一策”;另外,检查沿河污水管是否有破损溢流污水的现象,同时观察沿河砌体挡墙是否渗漏,若存在该类问题,则说明沿河管道有破损情况,应对损坏的管道进行修复或更换处理。

当发现雨水出口被混接污水管时,找到接入点,在错误的连接点将污染源头连接到最近的污水管网;如果雨水出口混入污水但无法找到污水接入点,则可通过末端截流的方式将污水引入最近的污水管网。

城市内的沿河污水排水口在经过治理完成后,河道水体在感观上就明显改善了,水体也不像以往一样再散发出的刺激性气味了,证明该措施为消除水体黑臭行之有效的。

2.2河道基底改良

由于以前人们认识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原河道淤泥积累较高,也未曾清理过基底淤泥。淤泥清除措施是将河道临时分段截流、抽水、导流,通过淤泥干燥设备处理基底淤泥,保留少量作为水生态建设的基础,预留的基础里面可能保留大量有机物、金属元素、细菌性病原体和霉菌等未清除,容易导致水生植物枯萎、死亡,成活率降低,水体恶化等,这对水生态系统的快速建设是不好的。为此,通过人工清淤,投放土壤灭菌杀菌灵药剂杀灭植物病原菌;投放复合益生菌溶液,改善基质微生态环境,控制和降解沉积物养分 (有机物等) 的释放,调整基质氧化还原电位等方法,开展原始泥沙土壤的基质改良工程,构建适合水生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群落发育的底泥,从而为生态系统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3水生态构建

在水生态构建之前,应充分收集现场资料或实地考察,再以试验得出的相关资料数据为依据,选择最佳的沉水植物品种和鱼类品种进行种植和放鱼。此外,通过在处理水域放置单一植物的微生物附着基底 (俗称 “人工水生植物”),久而久之,表面会附着微生物和藻类,形成纵横交错的生态链,从而形成稳定的微 “生态系统”

[4]。以增加水体循环,增加水体含氧量,进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布置和建设人工曝气装置,通过人工手段和措施增加复氧能力[5]。水生态建设对水质指标改善效果显著。

3.长效保障措施

3.1建设与管理并进

采用PPP项目模式,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资本方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进行后期运营管理。工程投运后,为了确保更完善且有规律地完成清淤工作,可以由建设单位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对河道进行监测,然后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河道清淤方案和河面清理措施;在组织开展清淤工作的时候,同时全方位地开展沿河排水口源头调查,继续妥善修复河道内的水生态系统。以此方案进行治理工作,使得水体治理清淤疏浚、河面清理、水生态修复的水质改善工作和河岸管理工作齐头并进,从而达到治污保效,建设与管理并进的效果。

3.2管网治理控源头

管网和排污水口的管理是消除水环境黑臭的中心关键。城市管网系统的建设,建设难度较大,建设过程本就非常复杂,而且在老城区,很多位置地下管网更是七零八乱。为了使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必须对整个管网系统进行统一规划[6]。目前,老城区普遍存在管网复杂、淤积、难以完整准确追溯等问题。考虑到以人为本,不影响居民生活,同时响应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时效性,资金资源经济性,城市水环境改善时间紧,任务重。结合实际,采取 “先快速达标,再提高标准,先治标再治本” 的思路,开展水环境治理。首先在排放口末端采取易位处理和原位处理,阻断污水下流,再通过水生态建设消除黑臭水体,从而在快速达标的同时达到 “治标” 的目的。同步跟进道路雨污分流,社区雨污分流,形成干支管网,最大限度地收集储存生产和生活污水,从而达到 “治本” 的目的。

3.3“三长”监管制度

城市河道水环境防黑、防臭的工作内容主心骨是沿河出水口的监督检查、河道监管,还有雨污水管道网络系统的检查。有序而又全方面的监督管理措施和养护方案,保证了我们城市内的道路能够被长期安全地使用。同样,如果可以像道路一样管理水环境处理,那么防止黑臭水重复也不再困难。河道也有自己的特色。每一段河道的周围环境都不尽相同。因此,因 “地” 而施策是必要的。鉴于此,将河道划分为网格单元,处理达到标准的段落,则移交、接着执行监管,按照 “河长、网格长、排口长”,责任分人,建立监管责任追究制度。

3.4加强宣传提供民众环保意识

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要采取多种渠道方式,更加全面的使人们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以此提高人民的环保认识水平,才能更好的获得居民的支持,然后也就更积极的关注河道清理整治;另外,引导公众参与河湖管理,比如,通过正式聘请或招标,由社会企业来管理河湖等水生态环境,聘请人担任私人河湖负责人,并选拔保护河流的志愿者,建立河流保护志愿者队伍等; 规范公众参与流程,通过问卷调查、意见收集、反馈信息分析等方式了解公众的意见诉求和关切,明确公众参与的原则和要求、讨论程序、权责等[7],改变公众和村镇居民的不好的行为,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后期,政府可以充分发挥城市管理者和执法者的能动性,利用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加大执法力度,让群众参与其中。通过广播、宣传片、公众新闻媒体推送、广告专栏宣传等各种方式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杜绝乱扔垃圾、乱倒垃圾的陋习,居民 (村) 环境卫生意识得以提升,然后建立并完善巡河管理制度,由城市管理各个部门去落实相关责任,由此,长效机制得以有效进行。城区执法及时清除沿河私畜家禽、种植、破坏水环境或水生态的不良行为,如:捕鱼或钓鱼。同时,赋予群众监督权,鼓励公民投诉各种污染行为,逐步建立起全社会监督的信用体系、诚信体系、网络体系。

4.结语

PPP项目模式在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的应用值得城市管理者研究和探索。在PPP项目模式下,其有效的管理模式逐渐被社会各界认可,未来无论是水环境治理项目、环保项目还是城乡改造项目,都能开辟出一条更加清晰、辉煌的发展道路,为更加完善PPP项目管理模式,应由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制度优化,出台或制定更全面的相关法规,加大资金和协调支持[8],企业需要在项目建设或运营维护方面以更专业的技术服务回馈社会,形成 “一加一大于二” 的协同效应,不断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持续不断地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严新峰.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组织实施管理模式研究[J].环境与安全,2016,(18):67-68.

[2]孟凡彤.水环境综合治理PPP项目建设模式浅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8(010),035:249.

[3]方涛,刘栋,李朝辉等.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20,(14):226.

[4]王辉,耿晔晗.中小型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策略[J].工程技术研究,2018(000),016:223-224.

[5]张红星.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探析[J].发展与创新,2020,5(22):255-256.

[6]刘铁.关于城市污水环境治理措施与治理方法的探析[J].科技论坛,2016,(1):107.

[7]刘琳.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有关问题思考及建议[J].海河水利,2020,(1):15-17.

[8].曹悦颖.浅谈PPP模式下污水治理存在问题及建议[J].科技资讯,2020(018),011:54-55.



龚学武(1965-),男,北京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房地产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