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以巍山彝族山歌打歌对唱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8
/ 3

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以巍山彝族山歌打歌对唱为例

朱春丽 1 蔡凤雷 2

1.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228; 2.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昆明, 650502


摘要: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巍山彝族山歌凝聚了彝族艺术优秀传统精华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打歌对唱这一形式集中了彝族人民的创造才华,积淀着彝族和其他民族古老的文化历史内涵,是彝族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是民族文体运动的活化石。但是,随着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已濒临消失,面对这一危机,巍山县对打歌对唱进行了全力拯救,让这一民族民间珍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彝族山歌;打歌对唱


一、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最早源于日语“无形文化财”一词的音译,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引进这一概念的过程中,最初将“无形文化财”译作“民间口头创作”或“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译作“非物质文化遗产”(Nonphysical Cultural Heritage)。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和改变世界的独特展现方式。保护民族民间“类体育”文化遗产既是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环节。有时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使他们自己具有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

②生动鲜活传承形态

③文化独特的传承土壤

④藏量丰厚的传承领域

⑤与时俱进的传承变异

(二)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

“原生态体育是指一种保留初始状态的、质朴的、更贴近生产生活源头的体育文化发展状态”[1]。彝族山歌通过在漫长历史中创造和沉淀,以对唱为主要表现形式,时常伴随舞蹈音乐,打歌兼具两者特性。因此,打歌对唱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有体育的身体活动特性,又有山歌对唱的民俗性、群体性等特征,以巍山彝族打歌对唱为代表,在国内外影响最为广泛,被认为是一种活态文化[2]。1986年,巍山彝族打歌被美国民间艺术组织列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十大民间舞蹈”之一,2008年,彝族打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特性,九十年代以前,民族学者们巍山彝族“打歌”的研究,多以民族志、民族史的角度进行记录与记述,并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存在和发展,但过于强调了保护文化价值的方面,忽视了其作为体育运动的功能作用。

(三)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威胁:如传承断层、保护受阻、逐步同化等。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各民族在一定范围、一定区域内所行成并开展的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民族特征的体育文化资源。彝族打歌对唱符合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特征,既有与体育活动相关的竞赛程序、器材制作等身体运动内容,又有与本民族的社会特征、经济生活、宗教仪式、风俗习惯息息相关,成为了一种传统文化现象。

“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在对发展和促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明确指出保护“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巍山彝族山歌打歌对唱的传承与保护

(一)巍山彝族打歌对唱之乡

所谓打歌对唱,被一部分人解读为跳舞,或为歌舞,同时伴有歌词对唱。打歌对唱在云南的流行对象包括白族、纳西族、佤族、苗族、汉族等十几个民族,乐器伴奏有笛子、芦笙、三弦琴等,历史、生产、民俗等内容被包括在歌词中。打歌的节奏明快和强烈,舞蹈动作富有难度,需要舞者具有较高的技巧,尤其是一边吹着伴奏乐器,芦空笛子等,还要符合节拍动作要求起舞,需具有较好的身体协调性。打歌对唱时还要唱出对应的歌词与人合拍,显示了参与者较高的艺术素养,还能展示参与者优良的身体素质。总之,打歌对唱能潜移默化的培养人勇敢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及民族审美性等。

彝族“打歌”又称“踏歌”,广泛流传于云南楚雄、巍山彝族地区和南涧、漾濞等其他周边彝族地区,集合歌、舞、乐为一体。彝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当代文明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而启创于人类原始阶段的打歌,关联着彝族民众生活,耕种,婚丧,祭拜,节日欢庆等方方面面,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记载、传承着彝族文化。在彝族生活的巍山地区,人民主要进行农业耕种,打猎野兽,饲养家禽等劳动活动,这也是打歌题材动作的来源,真实展现了巍山彝族人民生活。巍山彝族打歌又以“东山打歌”、“五印打歌”及“马鞍山打歌”为主要形态。

(二)巍山彝族打歌对唱的源流

巍山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彝族政权南诏国的发源地,是南诏文化的起源;巍山享有中国“彝族打歌之乡”的美誉,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国”的发祥地。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部落时期,就有今天彝族的先民类似于打歌对唱的活动,后来,西晋、唐、元、清时期都有“打歌”的文字记载。巍山彝族打歌对唱是百越西上、百撲西进、氏弟南下的三大族群迁徙与当地居民的文化交融演变后诞生的地域文化中的一种。在巍山巍宝山文昌宫内的松下踏歌图,也生动活泼的呈现了在距今200年前彝族群众在松下草坪上进行打歌对唱活动的场景。因此,云南巍山彝族打歌对唱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使得 “彝族打歌”成为象征符号,一直流传至今。

在现代生活中,巍山打歌对唱已经不仅仅是彝族婚丧嫁娶活动的重要组成,也是巍山汉族及各个少数民族强身健体的一种方式,在各个晚练场、打歌场,巍山群众不分民族的开展打歌对唱运动随处可见,虽然乐器不再局限与现场演奏芦空、三玄,但是一些原汁原味的步伐动作,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打歌对唱动作都被晚练者熟知、驾驭。显然巍山彝族打歌对唱具备的健身功效已经逐步被人们认同。

巍山彝族打歌对唱动作复杂,有原地旋转及后半拍击掌等处理与楚雄地区和双柏县踩脚较为用力,动作幅度较大而节奏较为单一不同,巍山彝族打歌对唱总体来说分为四区,各区打歌对唱风格各不相同。在打歌对唱中的乐器、对歌、舞蹈的演奏进行中,参与者不但要进行歌词答对,还要把舞步跳的节奏分明,整齐划一,并且时不时有一些高难度动作穿插其中。如果没有基本的身体素质,完成这些动作是非常困难的。可见,巍山彝族打歌对唱在具有民间传统歌舞的特性同时,也有对参与者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灵活性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打歌对唱已成为巍山彝族地区为中心,以其他周边县区为辐射带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并为广大彝族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娱乐形式。

(三)现代社会对巍山彝族打歌对唱的冲击

巍山县内不同地域的“彝族打歌”,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绚丽多彩、风格多样,具备“类体育”的特性。但是,全球化的趋势充分影响到了各国的农业、工业、商业、文化等领域,特别是文化领域,对于非物质文化领域冲击尤其明显,现在的巍山彝族打歌对唱在较大程度上是民间自发的传承。现代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人们业余的文化生活,但也对巍山彝族打歌对唱这样的民间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使其成为了一种“弱势”文化,生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有限。

巍山彝族打歌对唱作为一种“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消失和不可再生等问题。新一代的彝族青年,不甘于固守祖先生存的山村,外出打工读书者比例逐年增加,使打歌对唱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参与者,并且使得打歌艺人传承人出现断层,甚至出现艺术传承的断代,不利于民俗艺术继续和发展。打歌对唱场所的建设、传承艺人的保护在资金上都缺少足够支持,在管理上缺少相应的配套制度。

三、原生态“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巍山彝族打歌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人类的文化命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得以传承和延续。巍山彝族打歌对唱具有多重的意义,传统观点其具有较强的少数民族艺术表现性,具有承载和传递民族地域文化风俗的价值意义,而不可忽略的是,其还具有较强的健身作用和类体育性,可在进行丰富精神文艺世界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巍山彝族打歌对唱是在古代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发产生的,是彝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印证。

巍山彝族打歌对唱以风格多样而闻名,显示着人类生活的丰富性、价值的多元化,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因此对其研究有利于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人类文化。2008年,巍山彝族打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被命名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彝族打歌之乡”。同年巍山评选出马鞍山乡、巍宝山乡、庙街镇、大仓镇四个区域内的四所小学作为彝族打歌传承示范点,并要求学校把学习和传授打歌对唱作为课外活动内容、要求当地打歌传承人经常到各示范点传授打歌技巧,并且作为课间操来推广,传承示范点是巍山政府对保护巍山彝族打歌的一项重要措施,旨在更好的传承打歌的同时强健学生体质。巍山《彝族健身操》获全国原创广场健身操(舞)二等奖获全国二等奖。2015年巍山县彝族火把节期间组织多只原生态打歌队伍在各个主要广场进行展示,编排并推广第一套彝族集体舞《龙宗调》。

综上所述,人们开始向往美好生活,在业余时间上寻求公共生活,使得彝族打歌对唱面临挑战和机遇。各级政府为传承保护巍山彝族打歌对唱采取措施的主要办法为:

①推选“打歌传承示范点”

②建设打歌场

③推广打歌健身操

④推举彝族打歌为巍山旅游招牌等

总之,随着国家和地方出台相关保护政策,对推进落实巍山彝族打歌对唱起到了积极作用,既保留了传统文化价值,也使得这一活动仍能够发挥寓教于乐、强身健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延超,虞重干,杨斌.论原生态体育的内涵——以苗族村寨体育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1-3.

[2]杨杏花.巍山腊罗人打歌、山歌的传承现状对比研究[J].黄河之声,2019(15):7.

[3]罗文富.云南彝族“打歌”的体育文化内涵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7):99-100.

[4]李晓梅.云县彝族打歌唱调的主要特征和重要价值[J].民族音乐,2016(4):49-51.

[5]万义.“原生态体育”悖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解构与重塑[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1):3-10.

作者简介:朱春丽(1990-),女,云南玉溪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运动健康、思想品德教育;蔡凤雷(1983-),男,云南大理人,讲师,中央党校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国际政治。

基金项目: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7ZDX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