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5
/ 2

浅谈高中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付娟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教学研究室 721400

摘要:新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分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历史,下册是世界历史,一改之前将中外历史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部分的带有专业性质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方法,实际回归过去的历史课本,但在分量上,新编高中历史教材的世界历史部分无疑加大了。这应该是适应了中国要更多地面向世界的大趋势。

关键词:新编教材; 特点; 建议;

一、 新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特点

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纲要”两个字已突出其主要特点。“纲要”二字顾名思义即是“纲领提要”的意思,所以新编高中历史教材呈现给广大师生的是中外历史的主干和精粹。对照同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旧版本,其“纲要”一词确实实至名归。这里仅举一例说明。旧版必修三的第2课的标题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一课的内容在新教材的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二目“西汉的强盛”中仅用了五十几个字。表述如下: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从内容分布来看,《中外历史纲要》以中国古代史的政治为主,15课中涉及经济的仅有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和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但是,在课本其他地方也涉及一些重要的经济内容,如商和西周的井田制、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魏晋的均田制等土地制度;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西汉的“与民休息”、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魏晋的租调制、唐朝的调和两税法等经济政策;东晋南朝时期的经济等等。中国古代史的思想文化也是如此,有专门课题集中介绍,也有分散在其他课题中。

“纲要”虽力求精简,但翻开中国古代史的教材可以发现,“纲要”在追求精炼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反映通史的功能和适应当今的形势,恢复和增加了一些新的历史内容。简述如下:

1. 为反映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新教材恢复了原始社会的内容。第1课标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下第一目介绍了“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文字加插图共占了两页半版面。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涉及从元谋人到北京人,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再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及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第二目“从部落到国家”对“三皇五帝”的说法做了科学说明,并结合考古,认为五帝后期尧舜“禅让”时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时代,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实事求是地介绍了从禅让到王位世袭制确立夏朝的大致社会轮廓。

2. 为反映历史的完整性,促使古代封建王朝不断更替的重要原因——农民起义又回到课本。虽然笔墨不多,但新教材都一一提到了,有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西汉末绿林军起义和东汉末黄巾军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元末农民起义、明末李自成起义等。

3. 为突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面貌,除基本保存过去教材民族关系情况外,新教材又增加了“猛安谋克”制度和“大定之治”的内容,特别是在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中用专门一目介绍“少数民族文字”。

4. 政治制度方面,新教材增加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和宋朝地方的“四监司”制度。商朝的国家管理制度,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州上一级的路级机构,包括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

二、 对《中外历史纲要》的建议

特点说过之后,再简单谈一谈我对《中外历史纲要》的建议。

首先,这次新教材改变了之前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分天下的局面,重新恢复了过去统一编写历史教材的做法,又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的面貌呈现,这样的大变动应该写个说明告知,可是新教材只写了《后记》,并没有写出该有的《前言》,这是否需要在再版的时候补上。

其次,这次新教材以通史的面貌、纲要的形式呈现出那精炼多彩的历史画面,有没有被遗漏的历史珠宝呢?在这里,我仅以个人见解提及中国古代史中的三项内容:

1. 原人教版教材必修三对东汉医书《伤寒杂病论》以子目的形式出现,并作了这样的精彩介绍:东汉末年,张仲景总结前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与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出了集大成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同样是人教版教材,新版教材在保留了原《黄帝内经》外,增加了《神农本草经》的情况,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只字未提。这样的处理,是否有失偏颇,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

2. 旧人教版教材未提及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著作,这次新版教材注意补充了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和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可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仍未补上。通晓历史的人都知道,《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步纪传体通史,《汉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而《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通史,且受到宋代及以后统治者的重视。“前后两司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理应是日月同辉,缺一不可。

3. 众所周知,明朝“八股取士”并形成严格的三级考试。人教版新教材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在课后作业“学习拓展”中提到八股文,并要求学生“查找并阅读一两篇明清八股文,初步了解它的特点”。既然有这样的作业要求,那么,教材正文可否加上明代科举的简单内容呢?

最后,由于新版教材没有对中国古代史进行综述,所以我想提及一下中国古代史的两个重要问题。一个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问题,因为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历史都被中断,唯有中国是例外。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地理环境东边、南边都是大海,西边是沙漠,只有北边问题,所以,古代秦长城及明长城都重在防御北边侵犯;还由于中原文化的先进,对少数民族的同化作用。另一个是中国封建社会时间漫长的问题,这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关,与朝代更替频繁,伴随战争周而复始的出现有关,也与重农抑商和科举制度阻碍科学技术发展有关。

参考文献
[1]叶小兵.《部编初中历史教材简介》 2017年5月全国初中历史教师培训.
[2]徐蓝.《义务教育历史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几个问题》 2017年5月全国初中历史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