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艺术的接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02
/ 2

如何理解艺术的接受

单雨婷 梁郁清

江苏大学 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艺术的接受意为接受艺术,我们应用发现美的眼睛去接受艺术感受艺术,用创新的思维而不是老套的思想去看待艺术,本文笔者将对于艺术的接受发表个人观点。

【关键词】思维 接受 艺术

艺术作为娱乐或者说是陶冶情操的手段,现在随处可见,而艺术之所以可以发挥它的作用,主要得益于艺术的接受。艺术的接受需要两个方面——艺术作品和鉴赏者。同时艺术的接受又分两种,艺术作者通过艺术传达自己的感受,鉴赏者通过艺术达到娱乐放松的目的,所谓抒发情感和陶冶情操。

一.艺术接受的方式

1.抒发情感

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或许是创作者的所见所闻的记录,历史的记录,通过艺术品呈现在大众面前。很早以前开始东西方艺术家们就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抒发情感,或许是喜欢这样的方式,或许是环境所迫,例如诗人借诗消愁,借助诗歌抒发心中想要宣泄却没有办法明示的情感。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当然艺术有很多种,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等等,诗人有寄情诗歌的喜好,“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刘禹锡通过诗句为我们描绘了洞庭景色;西方诗人例如莎士比亚,波德莱尔,爱默生等等,他们的诗歌是艺术作品,可以给别人品鉴,把自己所见所闻呈现给世人,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相当于含蓄的表达情感或留住瞬间的美好,这是艺术接受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更早时期的例如壁画这些历史性的艺术品,更多是为了记录当时的情况,对后人来说也是很珍贵的资料。艺术家们将生活中的美通过各种手法表现出来,将发现的美加工创新,使它们更符合我们的审美,同时也有很多不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其大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在一定专业领域上才能有所领悟。

2.陶冶情操

艺术品之所以叫艺术品就在于有人发现它的价值,随之被大众接受,通过艺术让自己的性情升华。自从满足了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之后,人们渐渐开始寻求心理思想的发展。艺术是给枯燥的生活增添色彩的手段,就像我们看电影,话剧,欣赏画作或者听音乐都是陶冶身心的手段,之所以艺术渐渐的被大众所接受,可能正是因为如果没有艺术,我们的空闲时间将会很难打发,生活会索然无味。

艺术很奇妙,即使它看起来是在模仿真实世界,也并非是要加强这个可见的世界与我们之间的熟悉关系,同样地,它也不能被现实世界所取代。艺术的使命不仅在于传达美,同样也在于击碎一切平淡无奇的陈腐之物。它的运作程序与人眼处理信息的过程有关,但是它紧接着就会转换开关,产生一种不同的视觉景象:一种戏剧化的观看。我们所了解的、记忆中的落日与向日葵,与它们在透纳或凡•高的画中出现的形式相比,似乎完全属于两个平行的世界:何者更生动、何者更真实,其实并不十分清楚。就好像我们的感觉器官被重新设置了。所以,如果我们在艺术之力量的冲击下感到震撼,那真是没有什么好奇怪的1

二.艺术接受面对的问题

早期艺术其实是不被大众所接受的,由于社会和国家在发展,社会动荡不安,生存是第一位,而对于艺术之类的娱乐活动自是不被大众接受,所以艺术品是在生存稳定之后才被世人发掘欣赏。理解“科学技术革命和艺术”问题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我们这里也存在过。这反映在诗歌作品中。例如风靡一时的斯卢茨基的抒情诗中有被引用上百次的这样几行诗:

不知为什么物理学家受人尊敬,

不知为什么抒情诗人受人轻蔑。

问题不在于乏味的推测,

问题不在于世俗的法则。

就是说,我们并没有发现什么

我们应当遵循的东西!

就是说,我们甜蜜的抑扬格

象孱弱的翅膀一样无力…

——斯卢茨基2

斯卢茨基诞生于1919年,在他创作的鼎盛时期1950年国家急于发展,科学创造是第一位,自然高看物理学家,将科学奉为第一生产力,而艺术家,就像斯卢茨基一样的诗人并不能满足社会当时的需要。除了西方国家,早年的文化大革命在我们这边闹的沸沸扬扬,在当时艺术是绝对禁止的。所以艺术的接受必要条件应当是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充裕的时间精力。

三.艺术接受的程度

艺术品种类众多,给人的形式感受大不相同,有些为大众喜爱,有些却是小众的乐趣。举个例子,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电视电脑,上面播放的节目属于影视艺术,大家都喜欢看,这是为大众所接受了;而行为艺术大多不被人接受,觉得这是疯狂或是无厘头的,当然也不否认有人喜爱。其实单单是影视的艺术品也不是个个都被人追捧,有些影视作品人人叫好,但有些影视作品不被人看好,有人接受,有人不接受。像西方艺术家梵高一样,在世时没人觉得他的作品有多好,但他逝世后作品却卖到了天价,大家都发现了他作品的闪光点,这是接受的程度变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的上气不接下气,我结结巴巴地对她说,你叫什么名字。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梵高。

总有人接受大众所不能接受的艺术,与艺术家产生共鸣。东西方绘画艺术刚刚碰撞时是有不少问题的,最大的问题便是裸体作品,限于当时的封建传统思想还扎根于人们心中,这种艺术品是很难接受的,甚至被贴上伤风败俗的标签,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被大众所接受。就像这样艺术的接受会需要一个过程。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就是生活的浓缩与提炼,它有时会把一些生活中的东西做的更纯粹,更极致。它是带着作者的个人感受,是展现和提取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艺术不是生活的复制品,艺术是生活的升华,所以我们接受艺术应当从创作灵感,创作目的和表现手法来赏析,而不单从美感上解析。

【注释】

1.西蒙•沙玛:《艺术的力量》[M],陈玮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9.11.1 8

2.梅拉赫:《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M],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年

作者简介:

单雨婷,女,生于1998年12月,汉族,江苏宿迁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美术学师范专业

梁郁清,女,生于1998年4月,汉族,广西贵港人,江苏大学本科在读,美术学师范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