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妈是媒婆(外五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02
/ 5

俺妈是媒婆 (外五篇)

方长荣

江苏



已到中年的母亲不知中了哪门子邪,竟热衷于给人当“红娘”,凭着股热情劲和铁面无私的公正,还真媒成不少,在方圆十里八村都是大名鼎鼎,有“媒婆”之誉。母亲抱定“天上无雷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的传统理数而乐此不疲,其实做媒人十分的不易,跑路受累不谈,光是那家常便饭似的委屈和怄气就够人承受。所以老妈经常在背后发牢骚,一旦气过又是激情满满。

在我看来这“媒人”就是个受气包,两边出力都不讨好,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咱家又不缺吃喝,何必受那冤枉气。因而数次劝说却无结果,老妈说这是善事,还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在孕育生命,一样的功德无量。”真不知老妈的论理从何而来,不过,老妈做媒的成功率倒是让我十分敬佩。

老妈做媒积有一套经验:虽不讲究“门当户对”但出入不能过大,否则总有一方容易伤自尊;两人之间的学问和长相也不宜相差过大,否则,经不起时间考验;媒人要学会两头做人,多种花少栽刺,说白了就是要两边忽悠;还有就是要讲究诚信和公正,督促男女双方都要讲信用。用老妈的话讲就是吐个啐沫就是个泡,说到哪做到哪,媒人作为中间人更要立场坚定,不能欺软怕硬,要确保公平公正。

我曾见识过老妈的任性和果敢,有次一对新人结婚,老妈率领男方一甘人马浩浩荡荡来到女家。不想,女方突生妖蛾子,毫无征兆地提增彩礼,否则拒绝开门。农村结婚有关门风俗,起先以为是闹喜婚,可老妈好说歹说仍不见开门,原来是玩真的。这可恼了老妈,在发出最后通牒后仍未见效,只见老妈大手一挥,竟率众打道回府,说:“新娘子咱不要了。”乖乖隆地个洞,一句话硬吓的女方慌忙开门,并连说误会。我曾问过老妈,假如人家一意孤行岂不要出黄瓜,你又作如何交代?老妈大笑:“你真傻,有谁肯拿自己儿女开玩笑。”

有对打工的年轻人相互生爱,由于男方家贫,女方父母一直拒绝这门亲事。两人慕名前来拜托老妈,期望值极高,老妈数次登门游说,可人家就是坎多,一会工作不好,一会又是家穷。老妈不厌其烦,说小伙一米七八,会手艺懂种田,打着灯笼都难找。说道家贫,老妈说婚姻注重人品不能光看家,切莫要鼠目寸光,穷则思变,人品要是差那就一辈子完了。

这边老妈在苦口婆心地还没个定落,那边心急的恋人却惹出祸端,非常时期却怀上非常不适宜的孕。当时男方吓得要命,生怕女方前来闹事,而女家气得要死,那辰光极其讲究脸面,像这种未婚先孕那就是丧失门风、有损祖厅的丑事。对方没去男方闹事,倒是跑到我家来兴师问罪,对老妈一顿通天大火,像是老妈犯罪一样。尽管老妈满脸堆笑,又是泡茶又是拿烟,可人家仍是提出通谍两条:一是打胎赔偿损失,送女回家;二是如果不然,与女断绝关系,从此莫进娘家门。老妈好像自己儿女犯错一样点头哈腰,尽挑美言相劝,倒贴一顿没有谢意的饭,才打发掉麻烦。

这事可是等不急的,老妈又带着男方登门去道歉,谁知女方的父母就是一根筋,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并扬言要到男方大闹天宫。老妈说“既然生米已经煮成熟饭,还是退一步为好。”还没等老妈说下去,竟连人带礼物给轰出了屋。气得老妈跺着脚说他们是“拉屎不臭非要挑着臭”,碰了一鼻子灰老妈有些灰心,但禁不住年轻人的哭泣,最后使出无情大法进行处置。

老妈的无情大法,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既然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干脆就直接完婚。可男方担心女方会闹事,老妈说:“放心,既然她怕丑,怎么可能来丢这个脸?”人家又说总得要个地方出嫁吧,谁知老妈将大手一挥“就到我家。”真佩服老妈的胆量和土豪之气,还真的让人家从家里出了嫁,当然,我们家又多了门亲戚。

别看老妈如此厉害,也曾经碰到过贼狠的招架不住,有对小夫妻也是老妈做的媒,两人都生了小孩,却因家庭琐事经常摔凳拍碗。查其原因竟是男方做人方面有些问题,在村里人缘不是太好,被人看不起。女方因而迁怒于老妈,找上门来不依不饶,非要追究老妈的失查之责,那架势就好像老妈收了好处一样。好话说尽还是不见因果,老妈便使出看家本领:“新娘进了房,媒人甩过墙”来推脱。

不想,人家更是江湖有道、技高一筹,且是有备而来。硬说男方同我家有亲戚关系,说老妈有故意而为之嫌。歪歪理让老妈再是巧嘴也难说得清,使出浑身解数都没能摆平,只得生火做饭,热情款待,说尽好言才送走了赖菩萨。气的老妈指天发誓,要是再做媒人就是块砖头,从那以后老妈还真的是金盆洗手,没有再做“媒婆”了。



爸爸的新年花灯


老家过年有扎花灯的风俗,特别是家有小孩的,几乎人手一盏,每当黑夜来临的时候,大家都点上蜡烛提着花灯,走东家串西家热闹的很。花灯的品种很多,最简单的当属灯笼,而复杂的要属动物灯,比如:小白兔、小狗和鸡鸭鹅什么的,植物灯也有不少,比如荷花灯、白菜灯等等。花灯的做工和用料也是有粗有细,粗的就是图省事做工随意,把劈好的竹子用麻线绑扎好,外面就用普通的红纸摸上浆糊贴上去就行,不过这样的花灯使用的时间不会长久。

而做工精细的花灯不但要复杂许多,而且要花费蛮长的时间,首先要选材,打磨、打榫头、装配再成型,外面通常采用发光布和彩光纸,还要用毛笔画出各种图案,满是喜庆。特别是动物灯,还会做几个木头轮子,可以拖着跑,别有情趣,扎花灯其实也是门技艺,我们南京的夫子庙花灯可谓是扬名天下,千姿百态、风情万种。

其实我老爸也有这个手艺,虽缺洋气却土味十足,他扎的兔子灯丰胖而不失灵气,猪猪灯富肥而不失爱掬,荷花灯更是秀色诱人,我和妹妹们都爱不释手。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时,爸爸就会专门抽出时间来扎花灯,哪怕再忙老爸都不会忘记,他扎灯扎到大半夜,我和妹妹们更是全程陪同,生怕老爸半途而废,尽管睡眼昏沉就是不愿睡觉。妈妈啰嗦这是不干正事,老爸就会板着脸抵触,说花灯是过年的风俗,热闹而吉祥否则就少了年味,何况又是孩子们开心的事。

其实,老爸就是让我们有物可玩,过年尽兴,那辰光根本没有玩具可言,所以,爸爸的花灯就是我们的最爱。从大年三十就开始玩花灯,直到正月十八落灯的日子,老爸便会将花灯收起来,待来年再换上新布或者新纸便成新花灯。我最喜欢老爸扎的白兔灯,造型别致独特,比真兔子还要大,那对标志性的大耳朵做的活灵活现,还有那嘴那鼻子和那双红眼睛,都被老爸画的栩栩如生。

老爸扎灯的时候,我们就围在他身边“热心”帮忙,老爸总是制止“别动,别动,你们是越帮越忙。”做兔子灯挺麻烦,光工具就有一堆,什么锯、斧、刨,凿、钻、拉一样不少,好像木工干大活一样。老爸先将一块木板刨的精光做底板,又找来一根笔直的圆木棍锯成四个小圆轮,再用细钢筋连起来并固定在木板上,有点像滑板。然后再用竹片在木板上绑扎成兔子模样,当二个大耳朵竖起来时就基本骨架成型。

接着,便是搅拌面糊,开始张贴彩纸和光布,完了还要放在太阳下晒,待晒干后老爸就开始画兔子的眼睛、鼻子和嘴,还不忘记画上几根小胡子和小尾巴,再扣上塑料线便大功告成。我们会立刻拖着大白兔门前屋后到处乱转,在玩伴面前尽情显摆,一到晚上就缠着老爸点上蜡烛,老爸会立马拒绝。说是过年玩灯是有规矩的,不到大年三十是不能随便点蜡烛的,而且玩到正月十八落灯后就不能再玩。当时也不明白玩花灯还有这等规矩,刹是扫兴。

待我有了儿子后,老爸更是乐此不疲地做兔子灯给孙子玩,见我们从夫子庙买回了电动花灯。老爸不屑一顾,而且相当的吃醋,好像抹了他的面子,甚至感觉存在感受到影响。他会呶呶不休的唠叨:“科学是带动了进步,但也带走了很多气氛,现在的年味越来越淡,都已经不像过年的样子了。”

说到这里长叹一声:“哎,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一定非要改,应该传承下去,你们年轻人就喜欢作。一些好东西全被你们弄的不伦不类,我都担心这年味还能存在多少年?”看到老爸如此沮丧,我们劝说现在生活是越来越好,可谓是天天过年,这有啥不好?老爸摇摇头说:“缺少气氛啊。”

如今我也有了孙子,老爸也近八十岁了,他依然难忘初衷,花了几天功夫又劳作出兔子灯,且极有成就感地和第四代孙子一同拉着,漫步于大街小巷之中,努力寻找着他向往的那种过年气氛。



陈胜故乡凄惨情


因工作关系来到安徽的宿州市,闲闻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大起义的首领,陈胜的故乡就在这里,顿起膜拜之心。在一个细雨绵绵的下午,便和两个朋友驱车前往,出了宿州城就是乡间小道,虽不宽敞却是柏油路,让人不解的是连路之上却不见相关指示牌,心里着实奇怪。陈胜吴广起义好歹也是历史上重大的事件,连教科书上都有他的传奇,咋就不被当地人重视呢?连路询问数人才至目的地。环顾左右哪见什么名胜古地,再问路边的大姐,她随手一指:“就在前面,有个大门就是。”很机械性的回答,没有丝毫热情,

离大姐所指的方向不过五十米远,有个冷静而孤立的大门,四周竟没围墙,这等奇葩景点真是头回见着。门边的两个柱子倒是古相,状如陕西的秦陵门登,不过,气势要相差甚远,进门便是个长方形的碑台,上书“涉故台”三个鎏金大字,上面还有排小字: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旧址。下口为立碑单位,并说明是省级保护单位。

一时弄不明白“涉故台”究为何意,便左右寻找说明牌或是介绍牌,指望能解心中之疑团,可惜寻沥半天终是无果。见旁边有几位老太在打牌,便上前请教,没有所以然,但有一点她们可以断定,当年陈胜吴广就是在这里起的事,至于陈胜的故居她们除了摇头外就无下文。很是钦佩这里民风的纯朴,没有无中生有,也没有刻意而为,则是,景点同省级保护单位的水准相差实在是甚远。

进门步行大约三十米左右,有一大型石雕气势争争,上面两个飒飒如生的人物,不说大家都能猜到,那就是陈胜和吴广。整条主干道大约有二百米,道路两边除了茂密的植被外,丛中掩着不少石碑,如果不加注意肯定会错过,这些石碑看似很有不少年头,碑面已模糊不清,无法看清书写的内容。道路的尽头有个特大的土台,约有一米多高,花岗岩的台阶,令人惊奇的是在台阶上长有一棵怪异之树,斜生而成,树径有三十公分,主杆上满是疙瘩且十分坚硬,被人攀爬抚摸的油光闪亮,树旁立有石碑,上书“柘龙树”足见其树有奇,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

拾阶而上便是个一览无阻的大平台,有不少长龄柏树沧桑可见,有口古井深不见底,井台的槽痕见证着悠久。古台上有八块石碑分成两排,前排为古碑,字迹模糊不清,而后排的石碑为今年清明节所立,称道的是后碑为前碑的复制品,书写之人竟是前碑的后人,游览名胜众多,如此独创,其意非凡。转游一圈游情难散,此景此情颇觉凄惨,想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是何等的威风和浓彩,想不到数千年之后竟然找不到一丝故忆,真可谓是遗憾至极。

经过一番认真查询,才知是孤陋寡闻而生疑,原来人家陈胜和吴广根本就不是大泽乡人,纯属过路人,他是河南人氏,其农民的身份倒是不假。他的惊天一反是因秦朝暴政而起,当时的秦朝已至末期,除了暴政外还搞了几个众人皆知的世纪工程,弄的民不聊生。想想看当时全国人口不过二三千万,光是修建万里长城就是几百万人,还有那个劳民伤财的阿房宫和秦皇陵,几乎占去一半国人,所以全国到处都尽显人荒。昏庸的朝廷到处强行征人征马,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陈胜才由农民变身为半民半兵,因他大脑极为灵活又善于投机,时间不长就混了个屯长,官位虽小但好歹也能管领几百号人。

一日,接到命令要他率领这班半民半兵的哥们去守边,还派了个将军来指挥,当部队行至宿州的大泽乡时,遇到罕见的连日暴雨,而误了行程。那辰光的朝廷可不管什么天灾人祸,误时就杀你的头,陈胜和吴广一合计,反正是个死,不如死个轰轰烈烈吧。两人便杀了领兵将军,就在大泽乡洒身的破庙里,也就是今日所见的大土堆处揭杆而起,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大起义。



村中那个茅草屋


在我们村子的中间有个茅草屋,土坯墙,稻草顶,几个没栅栏的小窗洞,大门也仅是两块木板拼凑而成的带窝门,屋里黑不溜秋的,此屋就是特地道的七十年代样板房。屋外长着棵偌大的法桐树隐天蔽日、生机盎然,对于茅屋的来历,尚存有记忆。那年的我只有十岁,盖茅屋时全村挨户都出劳力,说是响应号召迎接新村民,整个村子弄得像过年一样地热闹,茅屋成功的那天,村里还特地杀了头猪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打平和”,全村男女老少皆都参与,故而印象特别深刻。

母亲告诉我,村里要添新人此屋是专门为他所盖,这家新人是从大城市南京来的。果然,没几天又见村里锣鼓喧天,炮仗齐鸣,队长领着村里一甘年轻人,拉着满满几辆板车的家当,并迎来一户人家,村里人称其为“下放户”。其实,人家有名有姓,当家的姓张,全家有人五口,除了老婆外还有一女二子。巧的很,张家的小儿子与我同岁,没一会儿,两人就相熟如故没了生分,张家还特地从城里带来棵会脱皮的树,栽在茅屋的门口以示纪念。当时颇觉稀罕,因为,农村有树千百种,还从没见过会脱皮的树,后来才知道这树叫“法国梧桐”。

和我同岁的男孩叫张耀光,因排行老三,便习惯叫他“三子”。因为两人的父母全都在公社厂里上班,而我又是户户蹿的主,关系自然亲近许多。三子从来不串门,说是城里人没这个习惯,都是我去找他玩,他很爱干净从不坐在地上,以至于每见我拍屁股时,都会跑到远远的。不过,没坚持多久就被我给拖下了水,要想玩“盖房子”或是“打元宝”啥的可都是地上活,算是入乡随俗吧!常常是身不由己地坐于地上,则是起来时又是蹦又是跳地拍屁股,同我们已无二样。

大概是初二辰光,三子一家回了南京城,走的那天全村人都相送村外,很多人都柔着眼睛,他们也是挥泪而别,茅草屋就此闲置没了喧哗。起先那几年张家伯伯总会带着他们来村里走走,还会在小屋里待上几天,他们不用做饭。村里人都抢着招待,不是你家喊就是他家拖,张家很是过意不去,他们每回来都会带些礼物,从不空手而至。只要他们一来,茅草屋又同往常一样热闹起来。

大家言语之间听得出,都是难舍那份邻里乡土之情。临走时邻里总是以土产相赠,离开时大家都是眼泪婆娑,相当珍惜和怀念那段相处的时光。大约过了十数年左右,张伯一家就少有光顾山村,有时二三年才来一次,也不再住茅草屋了。倒是门口那棵梧桐树已成为参天大树,为村里树中之最,是全村纳凉消夏的最佳之地。

由于没人居住,茅草屋逐渐衰败,在雨渗水淋之下便有多处墙塌,每遇此况村人都会自发地给以修补。由于再无土坯,便用形状各异的石头和砖块修补而成,以至于墙体被弄的色彩斑斓。有人也曾经提出过:再修补已无实意。但村人大都一句话:老张也是村民,假如有天想我们了,再回来连个窝都没了,老哥们咋个交代啊!果不其然,一天,三子来到了村里,还带着照相机,村邻们围着他问长问短,就像自家的大人问孩子似的,有的老人还不断地抹着眼泪。

三子告诉大家,父亲早几年就中了风卧床不起,话都说不明白,却天天念叨着乡下,还有这帮老哥们,由于其姊妹三个都忙于工作,难满父愿。这回过来就是想拍些照片以解老父的念想,当他围着老屋看见那些修补之墙时,突然放声大哭起来,连说做梦都想不到大伙也同样念着那份老感情。他给大家深深鞠了几个躬,表示一定会将这份情谊带回家,带给老父亲。

从那以后再也没见过张家人,但村民们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护着茅草屋,直到大前年,村子因国家征用建设农业科科技园,茅草屋才又引起大家的思念。受村人委托费尽周折才找到了三子,他说张伯已去世多年,母亲也于前年故去,听到我的来意很是感动,一再表示谢意和歉意。甚至检讨自己辜负了大家的感情和父亲的交代,没能去看看乡邻们。

至于茅草屋的拆迁费用他们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因为屋子本来就是村邻们所建,自然由村民们去处置。至于那棵大树的费用就分给村里几位困难户吧,也算是了了父母之愿吧!



古吴国的憾地木渎和灵岩山


太湖东岸,苏州城西五里,有一古镇,名为“木渎”,已历二千五百余年之沧桑,至今仍然是青春焕发,为故苏重镇,虽不及周庄和乌镇的名望,但其古及蕴却是两镇非能相及。木渎古镇起始于春秋乱世,为当时五霸之一的吴国领地,此处当时并没人烟,全是纵横交错的湖叉和滩涂地。直到越国美女西施来到吴国,吴王夫差为博西施之欢,就在旁边的灵岩山上大兴土木开建行宫,这里才积攒人气渐成村庄,因南来北往运送材料的船只实在太多,以至于将横七竖八的湖叉塞满为堵,才有了“木渎”之名。

木渎古镇除了水系相当丰富,奇桥古影林立外,最让人流连的便是这里的古宅园林,据说闻名中外的江南园林就诞生在这里,这也是其他古镇的憾缺。园林在木渎“A”形的古街上随处可见,形色各异,挥映诱人,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严家花园,是为江南名园之一,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房子的第一代主人是乾隆的老师,也是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此宅数度移主,展转到清朝末年,此园又成了木渎首富严国聲的别宅,便称为“严家花园”至今。此园规模宏大,布局精湛,分为春夏秋冬四园,奇花异草以季而布,石桥溪水随景而置,楼台亭阁榭廊迂回景中,有画中之美,诗中之境,一园赏景四季,天下独一。

严家花园南去二百米处有座古宅,宅门幽幽,庭院深深,此宅被称是乾隆民间的行宫,国内无二,宅名“虹饮山房”。整个园子虽然不是很大,但“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却是让人爱恋不已。当年的乾隆大帝六下江南,而此园却是每次必到之处,可想她的景致之高。据说这里是江南园林的样本,园幽景静,在这里是品茗、休闲、看戏真乃仙人也,如今“苏州评弹”依然火爆古街。院门口有“御碑亭”和乾隆所题的御碑,还有河边的御码头,在向人们叙述着此宅的辉煌和不凡。值得一提,这里还是我国“刺绣皇后”沈寿的故居。

古镇还有园林众多,有榜眼府第、古松园等都值得一看,古镇的繁华都源于镇北的一座小山,就是上面提到的灵岩山,山高只有一百八十余米,却是异常的陡峭,山上怪石嶙峋、巨岩嵯峨。因为此山全是灵岩石层而少土,所以整个山上少见有树木,连常见的杂草荆棘在这里都属于奇物,这也是山名的由来。远看灵岩山宛如巨象伏地,故又称象山,因山中产石可做砚,又有砚山之称。山上景点较多,有灵岩十八景之美誉,就是这座山诞生了木渎古镇,也让古吴国灭于其山,吴国的老百姓更是视灵岩山为憾地和耻山,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吴国就在苏州这一带,吴王夫差骁勇善战,热衷于开疆拓土,出兵将位于太湖西面的越国打的一团糟,还把越王勾践给虏了来,越王在吴国受尽凌辱,卧薪尝胆数年才回到越国。回国后便开始重整旗鼓,一心想摆脱吴王的控制,几年的苦难对吴王的奢好及虚荣心了如指掌,便使出了世上最大的“美人计”,将培训多日的绝世美女西施进贡给吴王。让吴王自此沉迷于美色而荒于朝政,而西施作为世上最大的间谍,也是浑身解数使尽,不但让吴王拜在她的石榴裙下不能自拔,而且想方设法消耗吴国的国力。

听说美人思念家乡,为解美人乡情,便顷其国力在京城的西面,也就是灵岩山上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上建造“姑苏台”,其工程之浩大让国人惊叹,素有国攒三年,五年耗尽之说。该工程耗时近五年,动用劳工数十万,基本上将国库丧失殆尽,才建成了这个“馆娃宫”和“姑苏台”。如今二宏景已不在,但山顶上遗留的吴王井、玩花池、玩月池、智积井却依然完好无损,看过遗景的确让人生惊,要知道这些井和池全都是在坚硬的花岗岩上开凿而成,其难度和成本可想而知。

见吴国空虚人疲,越王勾践果断起兵,一举攻克了吴国报了辱恨,而吴王夫差却以羞愧自杀而终,留下千年笑柄。吴国的百姓都牵怒于西施,说她是红颜祸水、祸国殃民,更是恼恨这个无辜的灵岩山和馆娃宫,认为它是罪魁祸首而误了国,将灵岩山视为国耻地。越王勾践占了吴国后,就一把火烧了馆娃宫,后来有人在遗址上修建房舍,到了梁朝时光就扩建为寺,也就是现在的灵岩寺。可吴国百姓有所不知,他们的仇人为越国立下复国之功的西施,并不受本国人民的待见,其人生同样悲惨至极,离开馆娃宫后就不知所踪成迷至今。



洪泽湖边寻古徐


在美丽的洪泽湖西岸边,有个平原大县叫泗洪县,并非出名,但此县的一地一产却是闻名遐迩。一地便是洪泽湖的湿地,犬牙交错的水系丰富而悠闲,这里盛产醉人的鱼虾,特别是让人失矜的龙虾,引吃货如蜂涌。其实,这里更让人难舍得的便是湿地美景:春天赏荷看红菱,无际芦苇摇春天;夏天最诱人,满眼荷花竟争艳,翘首红菱相辉映,芦苇也出霸王花;秋冬这里便是鸟的天堂,有几十种各色鸟类洒息于此,驴友们架着长枪短炮也难以分得清楚。

泗洪的一产就是美酒,有千年历史的洋河酒厂让泗洪成为名酒之都,梦之蓝、天之蓝、海之蓝走遍祖国的大街小巷,让你品足酒文化的底蕴。可让我没想到这个极不起眼的小城,却有着极不平常的沧桑历史,我自视自己对历朝历代了解的七达八,却浑然不知同省的泗洪县竟然是一个朝代的都城。而且这个朝代生存延续超过了千年,我却无有点知,自想汗颜不止。这个朝代历史上称之为“古徐国”,始于夏朝,兴于商朝和周朝,灭于周朝的晚期,历经三朝有君四十四代,跨越一千五百余年,如此看来这个小城故事绝非一般。

在县城的南面有片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这便是古徐城,虽然建筑年代并不久远而且是个复制品,但仍不失其古朴和沧桑。整个建筑群的布局相当巧妙、构思独特,其形如“口”四周有城墙高有数丈,外有护城河,四方均有城门,门上有城楼,城墙四角也各有一个城楼,相当豪华气派。不同于其他古城,古徐城在南门内的两边设有两个钟鼓楼十分养眼,偌大的城墙内只有一座建筑让人颇为生奇。

这座建筑便是偃王阁,说是阁其实更像宝塔,阁成八面,外廊相连,飞檐翘壁,魏峨耸立,有七层之高。让人惊叹的是其基座绝然是个庞然大物,高有三层,长宽各有四十余米,外为踏步式平台,内为博物馆分厅若干,里面展品丰富,难怪在宝塔的中部有一巨扁,上书“天下第一阁”。对于此阁为啥称为“偃王阁”?这就要追溯到西周辰光,在西周的统治下有诸多小附属国,古徐国便是其中一个,定都于泗洪,那时称为“泗洲”,已传至到第32代,国君姓徐名偃,被称为徐偃王,该王品行极高,以文德仁义而闻名于世,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

不但自己的国力得到顺猛发展,他还同周围邻国建立合作同盟关系,以其仁义换来三十六国相应。徐王的动作却引起西周王朝的愤慨,认为是在拉帮结派,有同大周作对嫌疑,再不出手恐怕老大位置难保。于是,西周就征派楚国前去骚扰,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但老大的眼色又岂敢能违,结果楚国吃了不小的亏,弄得里外不是人。

古徐国的日益强大对周王朝的威胁也就越大,终于一天,周王朝决定率领联合军(其实是强迫附属国)对古徐国发起进攻,而且发誓要一并解决投靠徐国的叛徒。徐偃王得到这个消息后思虑再三,虽然自己及三十六国有一定的抵抗力,但遭殃的是无故百姓,何况自己一直是以附属国而自治,从未想过独立,这都是大周王朝度小量窄的后果,他不仁而我却不能不义。当即修书一封给西周,阐明自己的心态,并承诺自愿放弃一切封位且离开古徐国,要求周王放弃攻打古徐国和其他附属国,周王便答应了他的求和条件,这便是历史上徐偃王仁义退位的故事。

徐偃王将王位传给了太子,并将权利象征的徐王剑也传给新王,不料,新王不收且说:“父王不论走到哪里都是徐国的国君,后世徐君,见到徐王剑则如同见父王。”徐偃王便弃城离开了都城泗洲,传说当时跟随他的臣民有万众之多。徐王路过吴国的时候遭遇凶险,危急关头得到了吴王的救助,为感念其恩,以徐王剑相赠,离开吴国后流浪至舟山群岛,如今的舟山群岛上还有许多地方带以泗洪古名“泗洲”两个字,如:泗礁山、泗洲岙、泗洲塘等,还有“泗洲大帝庙”供奉的就是古徐王。没想到游览舟山群岛的很多疑问在这里不问而解,真是意外收获。

故事到这里并没结束,时代更迭,到了徐国第四十三代帝君时,吴国皇帝差儿子出使他国,到达徐国泗洲时受到君王的隆重接待,两人意气相投、倾心交谈。徐王看到吴公子的宝剑时满脸惊蛰,吴便将宝剑递给他,徐王仔细端详后便恭敬递回,且将此剑的来龙去脉一叙,不想,吴公子也是仁义十分,当场表态待出使完毕归来时一定奉还,徐王连连表示不可,前辈所赠不可收回。

吴公子走后没多久徐王便生病,临终前交代:吴公子是个诚信人,祖赠的宝剑他一定会来还的,但我等万万不能收回,先祖落难时得到吴国的救助,此恩万世不忘,我已见到祖传宝剑,死也瞑目了。当吴公子归来时,徐王早已去世,他提出将宝剑归还于徐国,可新徐王怎么也不肯收下,无奈,他来到徐王的墓前倾诉:徐君,没想到我们一别,再也不能相见,当初的承诺是不能改变,我只能将剑挂于你坟头了。他的仆人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能丢弃。”

吴公子却说:“徐君观赏此剑时,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和眼神透露出对宝剑的眷念。再说,这本来就是徐偃王赠与我先辈的礼物,如今物归原主,也是理所应当,当初承诺在先,徐君虽已故去,我不能欺骗自己的良心,凡是正直的人都不会这样做。”坟头挂剑这个故事在徐州市著名古迹“跑马台”也有典故。

故事到了四十四代徐国君王时就悲惨人怜了,这时的吴国发生兵变,吴国的后代逃到徐国,徐国的大臣们都劝说徐王,不要引火烧身,给些钱财打发了事,可徐王举起徐王剑:“吴君挂剑,义薄云天,我徐国仁义传世,今保护吴君正是报答之时。”吴国派大军压境扬言:只要交出吴王人等,就立刻退兵。徐王不畏惧吓,依然保护着吴王等人,当两国开战后,不能胜战时,又毅然放弃都城,带着吴王等人流落于他国,至此徐国告终。在中国历史上因诚信保护他国而失去自己国家的朝代再找不出第二个,古徐国一个令人生敬又令人生怜的朝代。




作者简介:方长荣,南京溧水人,已发表作品三百余篇,散见于《散文选刊》、《花溪》、《家乡》、《文学经典》、《文学欣赏》、《西部散文选刊》、《时代作家》、《文学世界》等十几家杂志及多家网络微刊,现为江苏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