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腹部外伤患者急救中的创伤急救小组模式的应用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重型腹部外伤患者急救中的创伤急救小组模式的应用价值

张旭东

哈尔滨市急救中心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150056

摘要:网络医疗让患者诊疗可以超出医院范围、省际范围甚至国家范围,世界各地的医学专家可以通过网络医疗进行远程指导,对患者进行会诊、手术,共享医学资源,这是对传统医学的一次历史性革命。网医是一种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可以方便各医疗机构和远程医疗点的即时沟通,给患者以及时准确的治疗,还可以用此设备利用军队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实现大范围的面对面教学、培训。

关键词:重型腹部外伤患者急救;创伤急救小组模式;

近年来,在急诊伤情的致伤原因中,车祸伤在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作用下已经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0.4%~1.8% 为腹部损伤。失血性休克、开放性腹部创伤等引发的感染风险是腹部创伤早期的主要危险因素,特别是闭合性腹部创伤,快速诊断与有效处理对改善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焦点讨论、专家论证等多种方法,了解14 所医疗机构中创伤急救病人院内诊治模式、设施配置、院内创伤急救医师队伍的设置和培训状况,创伤急救评分和数据库建立,比较多发伤的死亡率。具体内容包括:各医疗机构创伤急救病人院内诊治模式的现状,严重创伤患者是否有绿色通道、创伤专用急救设施、急诊手术室配备情况;病情的交接制度;创伤患者分级评分标准资料的调查分析;对各医疗机构胸腹伤的数据进行调查。

2.方法。运行菜单中的系统设置,在常规选项中,可设置软件开机自动运行系统,系统启动后将自动运行客户端。在网络连接选项中,登录IP选登录服务器的IP地址,正确的IP即是本机的IP地址。利用网医可以把心电监护、血压等参数实时传到医院,由医院医生进行网上诊疗;视频查房:利用网医可以为进行网络查房,用药方式、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直接与医院医生沟通,医院医生可以面对面进行指导。所有人员均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院内急救培训,均能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熟练使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心肺复苏、除颤仪等项目。在院内急救过程中,组长、气道护士、循环护士、记录护士各司其职,创伤组长采用急性生理评分(APS)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病情,做好与急救医生的沟通等工作;气道护士准备吸引器、吸痰管,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协助完成气管插管。需要清创缝合或骨折夹板固定的由急诊科医师和急诊骨科医师完成,初步处理后收住院。对于严重创伤患者采用“绿色通道”模式,对到诊的急危重患者以最快的速度救治。遇到需在急诊科进行救命手术时,麻醉科和相关专科到急诊科支援,协助急诊医师做好抢救工作。这一模式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多发伤和复合伤救治中,涉及多个相关科室处理时有时间冲突。放射科、CT 室、创伤抢救室、手术室分属不同部门,不在同一空间,患者在不同科室之间往来会浪费一些时间。除心电图、B 超检查、急诊检验在急救场所附近外,X 线拍片、CT、MRI 检查均需去影像中心检查,距离约为150 m 远,对于生命垂危患者无法及时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可能存在抢救设施布局不合理的弊病。没有统一的调配指挥人员,存在各自为政的多头抢救模式,有时会耽误病情。急救中心急诊手术室未有效利用,无法在第一时间实施抢救性手术,均需送入住院部四楼的手术室手术。有时,血库交叉配血时间也会耽误出血休克病人的及时抢救。医院对ICU 医师队伍的建设还不够重视、存在滞后,目前为麻醉科医师托管,而非重症医学专业队伍,对后期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质量有一定影响。

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两组患者救治效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救治成功率;两组医生满意度,当日护理总负责人采用量表统计急诊接诊医生对护士抢救过程中执行及配合能力的评价,90~100 分为非常满意,70~89 分为满意,60~69 分为不满意。

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 分析,计量、计数资料用x軃±s、n/%表示,采用t、χ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统计各医疗机构收治和手术的严重多发伤、胸腹伤患者资料后发现,每所医院收治的创伤急救患者数量、种类差异均较大。

三、讨论

在救治腹部重型损伤患者的过程中,创伤急救小组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能够在院前急救中快速反应,另一方面还能提升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急救工作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相关医学研究表明,在重型腹部损伤患者的救治中,与常规急救比较,创伤急救小组模式能够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医生满意度,在急救工作发挥了积极效应。对于院前急救过程,要求急救人员在到达现场后,能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评估伤员伤情。腹部创伤发生后,伴有内部脏器大量失血从而导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黄金时间救治非常关键,缩短急救时间能够降低患者的危险系数和后期治疗难度。创伤救治成败关键在于创伤急救人才队伍的建立和培养。急诊外科医师应具备对严重创伤的诊断、伤情评估、抢救流程的简化、处理多发伤的综合能力。为适应创伤急救模式,应当逐步完善创伤急救医师的培养模式,目前创伤急救团队来自普外、骨科、胸外等各个专科,需要强化严重创伤综合救治能力的培训,在专业型基础上向通科型转变,要具备对患者快速评估、复苏和稳定生命体征的能力,能综合运用任何专科都无法比拟的整体、连续的救治理论,这是区别于其他专科医师的本质。由预检护士决定首诊科室和/ 或所有创伤急诊患者由外科全科医师统一负责诊断和治疗,如有专科问题或不能处理,请各专科医师会诊。创伤急救病人的院内诊治模式是决定创伤急救水平的关键环节,上海几所医院陆续建立了创伤中心,为分级急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建立创伤数据库有助于加强院前院内急救的衔接,为院内急救提供病情分级、院前急救治疗等重要信息,有利于节约时间、提高严重创伤的救治。建立创伤数据库还有助于信息共享、使院前和院内成为有机整体,创伤急救中心的合理布局、分级急救、创伤流行病学统计、救治成功因素分析奠定基础。因此,急需推动从全市层面建立创伤数据库,并实现各医院间、急救中心与各医院间的联网。此外,建议建立区域性的创伤急救网络,网络的半径应使患者在伤后1 h 内得到正确的治疗。创伤急救医师需要具备对严重创伤的诊断、伤情评估、抢救流程的简化、处理多发伤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在一般综合性医院是很难达到的,因此必须在条件许可的地区设立分级创伤抢救中心,使功能专业化与人员专业化培养结合在一起。建立创伤救治中心,实现创伤急救一体化,对于提高创伤救治水平、降低严重创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作用,但对于一个区域创伤中心合适的数量和合理布局,需要根据详细、客观的创伤数据库进行规划和建设。

综上所述,创伤急救小组模式在腹部重型损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仅能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快速做出反应,同时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对于临床急救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重型腹部外伤患者急救中,创伤急救小组模式应用价值高于常规基础急救模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思文,陈欣怡.平战时腹部损伤的急救护理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24(11a):76-77.

[2]苏东祥,谢明.闭合性腹部损伤急诊救治体会[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6,31(10):679-680.

[3]唐润兰. 重型颅脑外伤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集束化护理体会[J]. 当代护士,2019,26(2):68-70.

[4]章娜,韩海红,庄海英,等. 多发胸部外伤合并多重耐药菌株混合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现代医生,2017,52(5):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