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全育人”推进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6
/ 2

高校“三全育人”推进策略研究

叶湘怡


湖南信息学院 管理学院

摘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推进“三全育人”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管理机制,实现教育从专职人员向全体教职工的延伸,从校内向家庭、社会的延伸,从而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目的。


关键字:立德树人、思想政治、体制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高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教育体制以及管理机制等的整改,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并满足新时代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高校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三全育人”模式,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要求,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做好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要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素质教育工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强化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为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切实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策略研究属实必要,“三全育人”推进策略研究,研究基础是“三全”,关键是“育人”,育人的基本落脚点就是要坚定广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目标明。准确把握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主要目标,要贯通源与流,增强理论自信;感悟难与进,增强道路自信;把握治与成,增强制度自信;融会根与脉,增强文化自信。

方法准。综合实施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有效方法。要找准课程教学切入点,增强理论阐释的说服力;搭建实践育人大舞台,增强融入“大我”引领力;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增强价值引领吸引力;营造文化育人好氛围,增强潜移默化感染力。

保障全。全力加强推进“三全育人”的关键保障。要强化制度保障,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强化队伍保障,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育人功能;强化环境保障,紧贴学生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建立政府和学校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由学校书记担任高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相关校长和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举全校之力推进“三全育人”。一是坚持价值导向,落实三线联动,传承红色基因,用好抗疫课堂,突出党建引领。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推进思政课创优、课程思政攻坚、书院立德修身,推进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和评价体系3大行动计划,破解关键难题。三是坚持改革导向,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学生+教师”的一体化实践体系、“育人+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评价体系等,突出系统集成。四是坚持基层导向,重视发挥教师育德育人主体作用、学生立德成才主体作用、机关院系办学主体作用。学校要对标中央和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高校特点的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保证。同时,在教育部领导下,进一步加强与兄弟高校交流合作,共同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其次形成“三核心”圈层育人格局,借鉴上海的实践经验,分别为内圈、中圈、外圈。内圈聚焦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发挥专职教师思政主作用,中圈聚焦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提升第二课堂思政魅力,外圈聚焦整合社会资源,服务高校育人,通过实施开门办思政,构建全社会关心支持“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从而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合力。

再次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路径,依托高校及其附属中小学率先试点,按照规定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促使大中小思政课程和教学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如何衔接成为重中之重,持续提高课堂育人实效。最后做强高校课程思政队伍实力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我们将在教育部的支持指导下,进一步加强探索创新,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整体构建三圈实体。


推进“三全育人”策略研究路径

  一、构建“四位一体”育人机制,实现全员育人

        学校育人由教学、管理、服务这几方面构成,三者相辅相成,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有力硬件。教学育人中最重要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品德、态度等都会对学生影响深远,故学校应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课堂的水平与质量。管理与服务育人相辅相成,管理育人则是指学校各职能机关和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完善高校各级制度,高效的管理育人是为更好的服务育人。

        家庭育人是全员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对一个人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它会渗透在孩子的各个方面。在这其中,父母就是一个关键点。父母的教育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性格、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价值观等等。所以父母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仅仅用主观意识教育孩子。同时要多尊重子女、理解子女、接纳子女、欣赏子女。除此之外,父母应该多多与学校、老师交流,给予孩子更多关心,并做好相关的配合工作。

        社会育人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通过采访校友、校友风采展、校友创新创业讲座等多种形式。通过与优秀校友的交谈,可为在校大学生选择未来职业甚至是今后的人生道路起到积极作用。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宽度,实现全过程育人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从幼稚慢慢变得成熟,这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育人工作必须具有全程性。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全程育人要求育人主体要把握大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因时而异",这样育人工作才更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大一强化思想教育,通过抓好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工作来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军训可以非常有效地激发大一新生对祖国的热爱,曾强对祖国的归属感,同时加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培养艰苦奋斗、自立自强、不卑不亢的作风。新生入学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发展规划教育。大二、大三学生主要侧重于对他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我们可以开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系列主题的团日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及各种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线上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次次的学习和活动中不断提高认同感并逐步内化。大四学生侧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想要大学生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努力解决和大学生利益最密切相关的问题。大四学生最关心就业问题,因此这个时期的育人重点是做好学生的就业观教育、 创业观教育。

        三、打造多元化思政教育新格局,实现全方位育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要通过课程的方式实现育人目标,“三全育人”强调多主体、多领域共同育人,增强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外延性。要立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系统设计“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的课程及活动方案,增强几个“课堂”的关联性及同向性。[4]

        1.立足于第一课堂,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将思想政治、专业以及创新创业等各方面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课程的精品化、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扩大化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大力提高。

        2.立足于第二课堂,通过设立各类奖助学金、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等,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设立奖学金能为广大学生的奋斗目标、成才导向和成长榜样指明方向,使他们拥有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奖学金育人功能的充分挖掘,宣传奖学金意义的宣传,可使学生的目标长远,在树立典型的过程中以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

        3.立足于网络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完美结合地在一起。大学生作为一个喜爱新鲜事物的群体,互联网无疑是一个十分合适的方式。因此,高校应利用网络这个自由开放的空间进行德育,拓宽德育的渠道,开拓网络这块宝地上的隐性德育资源。通过QQ、微信公众号、微博、辅导员板块、“互联网+党建”等各种互联网方式,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 将“互联网+”培训内容丰富化,使学生对课堂更加感兴趣,并可以将其与 “智慧校园”建设相结合,推出名师在线课程的新方式,从而达到网络思想政治空间的拓展、网络思想政治实效性的增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郑秀英、李涵.全员育人的内涵、意义与策略[G].育人天地(2013年02期)

   [3]孙瑛.国防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军训内容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10).

   [4]《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