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情人离别之悲抒仕宦坎坷之伤——关于《雨霖铃·寒蝉凄切》主题思想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5
/ 2

借情人离别之悲抒仕宦坎坷之伤 ——关于《雨霖铃 · 寒蝉凄切》主题思想的探究

高洪生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 236800


关于《雨霖铃·寒蝉凄切》的主题思想,很多人都认为是抒发了作者柳永与恋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很多老师在讲课时也是就这个主题来讲的,这首词似乎就成了一首单纯的男女爱情离别主题的词。

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就“雨霖铃”词牌而言,《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说:“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由此可知,词牌发端即为抒发男女相思离别之情。明代李攀龙在《草堂诗余隽》中也肯定了柳永这首词的离别色彩,称“‘千里烟波’,惜别之情已骋;‘千种风情’,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当代词学家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也说“此首写别情,尽情展衍,备足无余,浑厚绵密,兼而有之。”综上可见,柳永的这首词确实堪称离别题材词的经典之作。

但笔者以为,离别只是其中的主题思想之一,该词更多的是抒发了作者科举落榜、颠沛流离、仕途坎坷的郁闷与迷茫,借情人离别之机抒仕宦坎坷之伤的成分更多一些。

首先,从柳永的经历来看,人生离别是插曲,而科举求仕是主旋律。柳永出生在一个典型的“奉儒守官”的家庭,其祖父曾担任县丞,父亲曾担任监察御史、县令、通判等职。柳永自小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年少时曾在《劝学文》中写到“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从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就树立了“为公卿”的志愿。长大后,曾游历杭州,作《望海潮·东南形胜》拜谒知府孙何,后进京赶考,虽连续多次落第,但其对功名的孜孜以求可见一斑,当然这其中也有家庭环境、儒家教诲等原因的影响。

多年努力化为泡影,接连的打击使柳永索性以“奉旨填词柳三变”自称,终日沉溺于妓楼酒馆,“恁偎红翠”,与歌妓为伴,以填词为业,寻找生活和精神的寄托和依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但柳永“汲于进用”的求仕之愿却从未消亡过。后来,景祐元年(1034年),宋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是年春闱,柳永登进士榜,授睦州(今浙江建德)团练推官,暮年及第,柳永喜悦不已,终于圆了少年时的梦想,告慰了平生之志。所以,科举始终是横亘在柳永面前的一座高山,绕也绕不过去,科举不顺所带来的愁闷影响了他的一生,也影响了他的词作,是柳词中深藏的思想情感。

其次,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看,俗话说“事不过三”,第四次落第对作者的刺激伤害更大,这种欲罢不能无法改变的痛苦夹杂在离别的伤感中,甚至超越了离别之苦。《雨霖铃·寒蝉凄切》写于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不惑之年再次落第,愤而离开京师,与恋人离别,作了此词,而后由水路南下,填词为生。此词写出了与恋人的难分难舍。而从作者的人生经历来看,这种分别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作者一生羁旅天涯,早在1002年-1008年,柳永在杭州、苏州、扬州就曾度过放荡不羁的青春生活。只是这次分别是在第四次落榜之后,心中的情感更加复杂酸楚。

柳永自幼便习惯了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的生活。柳永世居山西,因父亲任官,984年出生于山东费县,后又随父亲迁至广西全州、江苏扬州居住。“都门帐饮无绪”,因再次落第,离开汴京,并与恋人告别,柳永内心复杂情绪无以言表。作者心中有很多话,但到了分别的那一刻,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经年”,年复一年之意,这一去不知需多久才能再聚。红袖添香,美人伴读,又有多少人能鱼和熊掌兼得?求取功名四处奔波的浪荡游子,青楼妓馆卖唱为生的窈窕歌姬,从相逢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离别的命运。元稹与薛涛,温庭筠与鱼玄机,周邦彦与李师师,都是才子佳人,但无不最终以分离收场。萍水相逢的爱情与现实残酷的生活之间,很多文人还是选择了生活而继续前进。所以,此时的情感,个人身世感怀多一些。

再次,从作者的理想追求看,以后的人生陷入迷茫之中,更让作者揪心的不光是离别,还有未来的生活与出路。柳永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教育环境应该说很好,但他早年生活放浪,仕途长期不得志,多次应试进士不第。写《雨霖铃》时已时年40岁。直至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50岁终于因宋仁宗开恩科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最终以屯田员外郎致仕。自隋朝实行科举取士以来,多少文人前赴后继,皓首穷经。“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柳宗元20岁中进士,苏轼21岁中进士,欧阳修24中进士,这些都属于幸运儿。然而更多的人折戟于科举路上,“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考了20多次,54岁才考上举人。作者在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时心中又何尝没有再次落第的苦涩呢。

古人自束发孩童时就开始寒窗苦读考功名,其间的艰辛历程自不待言。柳永对未知的前途充满迷茫。“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作者由眼前的分离联系到未来的迷茫莫测的行程,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五年后,天圣七年(1029年),柳永返回京师,汴京繁华依旧,但故交零落,物是人非,触目伤怀,柳永又离开京都,开始了漫游的日子。古代文人的出路非常狭窄,尤其是读书求仕为业的文人,自己难以掌握命运,往往把前途寄托在达官贵人身上,希望能够遇到伯乐提携。这也许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从李白赐金放还后的漫游山川,从杜甫安史之乱后流落西南,可以看出他们的迷茫和无措。所以,写作此词时的柳永想的更多的也许应该是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所以,综上所述,一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又何尝只是简单描写与恋人分别的缠绵缱绻之作,其实它写出了古代很多和柳永一样,在仕宦道路上风雨兼程,上下求索文人的悲惨遭遇和共同感受,其主题思想更多的抒发了作者科举考试坎坷不顺,未来人生迷茫困顿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尹逊才. 千古匠心谁知?——《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时空、情景及音响设计赏析[J]. 语文知识, 2014, 000(007):45-47.

周鹏. "高中诗词鉴赏课堂教学——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  ." 语文知识 21(2016):63-64

刘冠芳. 论《雨霖铃·寒蝉凄切》传统教法的现代挑战[J]. 语文教学之友, 2018, 037(012):36-38.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