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行为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0
/ 2

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行为现状

张山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城头实验学校 223900

摘要:校园欺凌问题是当下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服务农村教育发展的视角,农村教育环境中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问题更加需要各个层面的关注,同时为农村学校提供有效防范、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校园欺凌问题,以及其他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防控手段。以确保农村学校青少年获得公平的生存发展权力。

关键词: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校园欺凌行为;现状分析

欺凌问题产生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可较为直观地理解为,欺凌是一种根植于人类本性中的恃强凌弱意识所驱动的行为。其过程与结果对欺凌事件中的双方均带来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对一些欺凌问题的受害者来说,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努力治愈被攻击、打压、侮辱的破损掉的自我形象。对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来说,之所以会存在高欺凌事件频发问题,与该群体缺失父母的陪伴、教育、引导等教育要素有着极大关系。

一、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一)基于强弱差异发生的欺凌问题

常见的欺凌如:以年级的优势进行的欺凌;以体型差距优势进行的欺凌;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的欺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欺凌中,可能并不是主观感受上的绝对“强者”对“弱者”的欺凌。观察发现,一些学习很好的同学可能也会成为被欺凌、孤立、排斥的对象。

而在以年级的优势进行的欺凌问题中,可能会潜藏着其他上升到犯罪层面的问题,比如说高年级学生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欺凌时,其目的在于获得钱、物方面的实质利益。

以小团体的形式进行的欺凌问题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中比较令老师、学校头疼的问题,因为,其后果的严重性可能是在长期积累后的某个点上爆发出来的,而在平时,这些“小团体”似乎不过是学生之间基于共同话题、兴趣爱好的自然人际关系选择。

(二)施以欺凌的武器

农村地区学校学生中的欺凌问题,按照实施欺凌的“工具”划分可分为:有身体接触的攻击、器械攻击、语言暴力、冷暴力或孤立形式实施欺凌等。一般来说,可视化后果较为严重的欺凌是发生了身体、器械攻击的欺凌;因为这些欺凌在给受欺凌者带来心理伤害的同时,可能直接造成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

  1. 欺凌问题中核心攻击点

不同地区、年代的青少年在欺凌问题上遭遇的“攻击点”可能都是相似的,如攻击同学的外形特点包括外貌、身高、胖瘦;攻击他人的行为举止、声音;攻击他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其他家庭成员等。

(四)欺凌问题持续的周期

所有的欺凌问题可能都会有欺凌者主观认定的起因、经过、导火索、高潮、结果。肢体冲突性质的欺凌可视为短时间内,由无法克制的情绪诱发的,但潜在的问题可能已经积蓄了很久。语言暴力、冷暴力、孤立他人等欺凌问题的持续周期会比较长。陌生学生之间偶然性的欺凌可能是因为某个点上的利益冲突导致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父母缺席教育

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在于父母缺席陪伴、缺席教育、缺席对子女进行管教和引导,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留守儿童群体缺乏人际交往中的规则意识,或者说缺乏界限感。进而造成该群体的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对他们的利益造成侵犯。

其间,传统家庭教育中根深蒂固的错误教育理念被留守儿童群体所“继承”。可能当孩子受到欺负向父母倾诉时,得到的是“谁打了你,你就打回去,不要只会哭。”这种教训。而这可能直接导致一个受欺凌者的身份与意识发生转换,起初,可能因为自保不再向欺凌者示弱,当有这样经历的学生尝到“强者的甜头”时,他们可能会变成欺凌者。不仅继承并发扬“以暴制暴”的思维;通过欺凌他人转移自身成长中压抑的情绪。

(二)因无知而无畏

父母作为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者,缺席管教的一个后果还表现在,留守儿童中一些“野蛮生长”的学生在构建人际关系时是冷漠的、没有爱的,甚至是“凶狠的”。一些学生在对他人施以欺凌时,似乎对其行为的后果一无所知。

留守儿童群体在成长过程中不健康的心理动机

校园欺凌问题所反映出的问题结构、层次是多元的,不仅仅包含欺凌者与受欺凌者这两个对立的角色,在团体性的欺凌组织中,还存在着“主谋”“军师”“从犯”“共犯”等角色。站在教育的立场,我们不能主观臆断地给存在施加欺凌行为的学生贴上这些身份标签,但事实是,这些可比照的角色折射了不同欺凌者的差异化心理动机。

一般来说,带头欺凌的学生会基于树立个人威严的扭曲心理需求发起“小团体”,且对欺凌目标发动欺凌;而其间,小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之所以会服从“领导者”的指挥与意见,根本原因则在于,很多青少年小团体中的“跟从者”不具有良好的自主判断、质疑、拒绝能力,因无法辨别是非曲直而盲目站队,且因受到从众心理的驱使,成为跟从欺凌他人的一员。

而在以单个学生为主体发起的欺凌中,则会有多种动机的驱动,比如说,因为嫉妒、愤怒、假想等等。

三、介入教育管理手段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欺凌问题进行有效干预

鉴于农村教育中的欺凌问题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教学管理者在面对欺凌问题时,需要对欺凌问题进行排查,确保掌握欺凌问题的严重性程度。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特殊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心理辅导岗位的老师对他们的心理、行为进行干预,消除欺凌者、受欺凌者的伤害隐患。

农村学校有必要长期引入法制教育手段,让法制意识深入人心,在校园欺凌问题的干预层面发挥作用。

结束语: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问题时,最终需要回归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层面上探究有效的策略,同时,提升农村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水平,让他们能够在更严格的道德意识层面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

参考文献:

  1. 严虎,陈晋东,何玲, 等.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生活满意度、自尊与校园欺凌行为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9,27(9):1002-1004.

[2]李赐平,韩美琳.家庭教育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及应对策略[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1):71-75.

[3]谭千保,伍牧月,常志彬.累积生态风险影响农村儿童校园欺凌的实证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17(5):51-57.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与自尊的关系及干预研究》(课题批准号:DHA2003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