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笔下阿Q的人物形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4
/ 2

浅析鲁迅笔下阿 Q的人物形象

雒彤晖 李丹 杜金钰

临沂大学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摘要:鲁迅先生著名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其中的主人公阿Q更是鲁迅先生塑造的一个非常成功的艺术形象。阿Q是鲁迅塑造出来的具有不同时代发展特征的一个重要人物形象,它具有较强的性格特征、阶级特征、时代文化特征,是一个在典型环境中所形成的典型人物。本文将从阿Q的起源和性格、精神胜利法、革命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被誉为“国人灵魂”的鲁迅作品中的典型人物。

关键词:阿Q,鲁迅小说,人物形象,悲剧,精神胜利法

阿Q的人物形象影响广泛而深远,在国际文学上都有很大影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阿Q的性格,也是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产生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阿Q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起源及其性格

阿Q是村里的一个小人物,他没有名字,没有原籍,没有家庭,没有固定住所和固定职业,只是靠做短期工作为别人生存,穷的只有一条裤子。活的像个奴隶,就因为他比别的穷人人穷,所以他“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侮辱取乐的对象。这些都是导致他悲剧结局的原因,但他的悲剧不仅是来自这个,还是来自他扭曲的精神。阿q是一个生活在村子最底层的人。物质方面他为生计苦苦挣扎,政治不被认可和经济空虚,这两者的双重压迫导致他精神和灵魂上的扭曲。而自相关系矛盾的性格也是导致他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首先,他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按理说阿q是一个社会地位及其卑微的人,但他又看不上未庄的人。即使是像赵先生这样的大家庭,他也不会表现出不必要的敬佩。再加上几次进城,更自负,甚至看不起城里人。但当他被人战败后,他跪下求饶。要是打架吃了亏,就想:“我终于被儿子打了。”便心满意足地回去了,好像他赢了似的。再者就是欺软怕硬。阿 q既喜欢跟人吵架,也喜欢跟人打架,但是这要看对手的实力。碰见最笨的就骂,遇见劲小的就打。与王胡打架还是输了,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对于没有抵抗力的小尼姑,他就会动手动脚,羞辱小尼姑。阿Q的这些可悲的性格出身及自我矛盾,使其成为社会时代小人物性格的缩影。

二、“精神胜利法”

阿Q的自我矛盾性格的核心就“精神胜利法”,这是人们用一种对实际屈辱和失败的自我诠释的方法,人们可以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按理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Q,也曾产生一种抵抗和革命感。对于统治社会阶层的压迫,他产生过一些怨恨不满,也曾斗争过,终因力量弱小而落败。而落败的结果是他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所以很多像Q这样的无数农民逐渐丧失革命的想法。他们为了寻求精神安慰,不断麻痹自我,于是精神胜利法就产生了。他甚至为了精神胜利而不断的摧残自我,例如"押牌宝",挨了赵太爷的打还沾沾自喜。可以看到,当时人性的扭曲。这种精神胜利的方法是变态的,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是一种自我麻痹的方式,让人们不再敢正视自己被压迫的命运。但在当时,精神胜利法确实是普遍的。其中最大的源头便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愚昧变态的思想精神阻碍民族的复兴和发展,作者在小说中通过讽刺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民族弊端的批判,从中找到能够实现振兴的希望与未来。

三、革命“理想”

阿Q想要去投身革命,最后却被当成一个罪犯而枪毙,他可以说是成为了那场革命的牺牲品。命运是如此悲伤,而又如此残酷。他甚至死的时候都不知道到底为什么会被当成罪犯处死。这也说明革命的不彻底性,从而揭示了唤醒农民意识的重要性。

Q的革命“理想”是由“精神的胜利"转变为“实际的胜利"。但是封建社会落后的传统思想文化观念导致了Q的革命理想是落后的,简单来讲他就是想要报复和取代赵太爷,成为新的“土皇帝”。他对于权力、对于女人、对于金钱的追求,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小人物思想的落后,但同时这也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下小人物生存的最高理想和追求。这也体现了当时的人民没有正确认识革命的意义,此外,更重要的是,鲁迅通过阿Q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社会极其严重但很常见的问题,就是为当时普通群众很难抵制金钱的诱惑和权力的诱惑,官本位思想仍然占据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导地位。这些不仅是Q的弱点,也是当时人们或多或少的存在的弱点。总而言之,鲁迅所要批判的正是文中所暴露的人性的劣根性。对当时人民群众“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也体现在了Q身上。正如鲁迅当年弃医从文,便是看到了当时国人的冷漠和麻木,为了唤起中国同胞的觉醒,他毅然走上写作的道路,以此唤醒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儿时在乡下的生活让他更加了解当时广大人民群众所受的压迫和苦楚。毛主席也曾说过:“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所以,鲁迅在塑造阿Q这样的典型形象,目的就在于唤醒当时广大人民的革命意识,打破精神胜利法,真正的站起来,为民族复兴而战斗。

综上所述,鲁迅描写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他的目的就在于揭露旧社会的丑恶,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生活。所以我们也要反思历史,创新当下,从而促进现实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司徒.阿Q"亮相"之后[N]人民政协报,2002

[2]梁伟.试谈阿Q形象的几个问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4(2)

[3]贾娜.可怜可悲又可爱的小人物:浅谈鲁迅小说中阿Q的人物形象[J].教育教学论坛,2011

[4]张雪.鲁迅与契诃夫第下的“小人物”形象异同点分析[J].青春岁月,2013

[5]耿美香.浅谈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J].才智,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