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禁止类告示语对比及对译方法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1
/ 2

中日禁止类告示语对比及对译方法研究

唐晓彤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告示中所使用的禁止类告示语通过指示、提示、限制或强制人们的某种行为,起着规范和管理社会日常活动的作用。告示中所使用的禁止类告示语,语言易懂,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中日两国语言的特点,在对两国禁止类告示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中日两国禁止类告示语的使用情况,并进一步研究中日两国之间禁止类告示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字:禁止类告示语;中日对比;告示语


禁止类告示语在日常生活中起到规范和管理社会日常活动的重要作用,研究中日禁止类告示语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背后中日文化的异同,为禁止类告示语的翻译提供帮助。


  1. 告示语的定义

告示语,是指公开面向国民大众的告示、指示、提示或警示的相关信息,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短文体。关于告示语,语用学理论与应用学博士陈新仁(2001)指出:“告示语涵盖的范围很广,凡在公共场合张贴或印刷,旨在为一般公众或特殊群体提供指南、提醒、警示等帮助的宣传性、服务性语言标牌或标语都可归于告示语范畴,如各类路标、指南、说明、公告、标牌等等。”本文在陈新仁(2001)的告示语定义基础上,选择其中具有强制性规范约束、禁止他人行为的告示语,称之为禁止类告示语。


二、关于中日两国禁止类指示语的调查

本文对日本和中国两国境内的大学、城镇、旅游景点的禁止类告示语进行拍照,以及通过网络收集日本境内的禁令标志,并将所收集的禁止类告示语文字化后作为分析的对象,进行考察。

此次调查在国内共采集51个禁止类告示,在日本共采集32个禁止类告示语。本文总结所收集的中日两国共83个例子后,得出如下结论:

在中国,“禁止……”、“严禁……”等严禁型禁止类告示语占比最多,约38%,“请勿……”、“请不要……”等普通型禁止类告示语所占比重最少,为28%,“小心/当心……”、“请自觉/保持/将/谅解……”等提示型禁止类告示语占比为34%。在日本「~禁止」「~お断りします」「~厳禁」等严禁型禁止类告示语的比重为42%,「~ないで下さい」「~ご遠慮下さいませ」等普通型禁止类告示语为35%,「~注意」「~中」「~危険」等提示型禁止类告示语的数量最少,为23%。


三、中日禁止类告示语的对比研究

(1)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在中日两国使用的禁止类标识中,使用率最高的是严禁型禁止类告示。严禁型禁止类告示的“禁止……”等告示语,经常在涉及相关法侓法规时或在强制性规范人们的行为时使用。如:

1.(日)駐輪禁止

(中)禁止停车

2.(日)未成年者の飲酒は法律で禁止されます。

(中)未成年人禁止饮酒。

(2)一般情况下,在针对他人行为进行规范或劝阻时,中日两国的禁止类告示语中都经常使用更为礼貌郑重的告示语。中文经常使用“请不要……”等禁止类告示语,而在日本则经常使用「~ください」等更为礼貌的禁止类告示语。这是因为使用礼貌程度更高的提示类禁止类告示语能更大程度上的考虑到他人的利益,将他人的负担降到最低,提高说话方对听话方的敬意,从而提高听话者的接受程度。

1.(日)バスが停車するまで席を立たないでください。

(中)车辆停止前请勿随意走动

2.(日)自転車・単車を置かないでください。

(中)请勿在此停放自行车

(3)在中日两国,经常使用严禁型禁止类的告示语,但是在中国,提示型禁止类告示语比普通型禁止类告示语使用率更高。这符合我国积极提倡社会文明用语,提高社会整体语言环境等相关政策。而在日本,在规范约束、禁止他人行为活动时,则会大量使用强制性较强、表达较直接的严禁型禁止类告示语。可以推测,用告示语来规范约束、禁止他人行为活动时,中国会使用对他人尊重,且易被他人接受的禁止类告示语;日本则会大量使用强制性较强、表达较直接的严禁型禁止类告示语。如:

1.(日)携帯電話使用禁止

(中)请勿使用手机

2.(中)请自觉保持安静

(日)注意!静粛しましょう!

  1. 在中国的告示语中,除了写明禁止事项以外,还会说明禁止的原因,这与日本告示语中只写明禁止事项的特点不同。如:“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或是说明惩戒对策,如:“将被处罚金”或“将被追责”等,通过添加表示禁止事项的语句以外的部分来改变告示语的礼貌程度。


四、中日禁止类告示语互译方法

(1)固定句型互译

在翻译中日禁止类告示语时,由于中日两国禁止类告示语的模式已经趋于国际化,所以在进行翻译时可以采用程式化的方式对应翻译。比如,由于禁止类告示语多用来传达强制性的指令,因此,中国的禁止类告示语在表达强制性指令时常会使用“禁止……”、“切勿……”等句式,日本则会采用「〜禁止」「〜厳禁」等句式;而当使用提示类禁止时,中国常用“请不要……”“请勿……”等句式,日本则常用「〜しないでください」「お断り」等形式。在《公共服务领域日文译写规范》中,禁止类告示语中警示警告类信息一般将“注意……”译作「〜注意」,如:

(中)注意脚下

(日)足元注意

劝阻性事项一般将“请勿……”“请不要……”译作「〜ないでください」。如:

(中)请勿践踏草坪

(日)芝生に入らないでください

禁止性事项一般将“禁止……”译作「〜禁止」「〜厳禁」等。如:

(中)禁止拍照

(日)撮影禁止

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翻译结果更具规范性,可以直接套用翻译公式,使翻译结果更标准化、程式化和国际化,

  1. 根据不同场景选择翻译方式

中日两国的国情不同决定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需要根据特定的使用场所选择相应的词汇或者句式进行翻译。由于禁止类告示语意在禁止或规劝大众不能或者不要做某事,因此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效果,中文的禁止类告示语中常常含有“不许、禁止、请勿”等否定性词语,语气较强硬,运用到一般提示类告示语中时在中文语境下受示者普遍可以接受,但如果按照翻译标准将其译为「〜禁止」的话就会因为其强硬的语气容易引起他人不满。因此,在翻译成日语时可将其翻译为一般提示类禁止告示语,减弱其语气的强硬感。如:

(中)请勿吸烟

(日)タバコを吸わないでください

在上例中,如果将“请勿吸烟”翻译为「喫煙禁止」的话,虽然在语法和翻译程序上没有错误,但是其语气的轻重与「タバコを吸わないでください」相比却完全不同,「〜禁止」在日语中语气较为生硬,如果用在提示受示者的情况下会引起受示者的反感,因此使用敬意程度更高的提示型禁止类告示语则更容易使受示者接受,达到劝阻受示者的效果。

  1. 适当增减句子成分

由于中日表达习惯不同,在使用禁止类告示语时,中文习惯于在提示语前后增加前因后果来达到提高敬意或者利于受示者接受的效果,而日语中则更习惯于使用敬语的方式提高对受示者的敬意。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译者适当增减句子成份,或对句式进行调整,使此类禁止类告示语更符合目的语受众的语言习惯。如:

(日)ボイ捨てしないで下さい

(中)保护环境,请勿乱扔垃圾

在上例中,日语禁止类告示语只说明“请勿乱扔垃圾”,但是在翻译成中文时,如果只保留字面意思,其礼貌程度较低,语气较为生硬,所以需要在“请勿乱扔垃圾”的告示语前增加一句“保护环境”来说明原因,增加告示语的礼貌程度,使该告示更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提高受示者对该告示语的接受程度。

本文以告示语为研究对象,对中日禁止类告示语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这次的分析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日禁止告示语的特征,通过对禁止表达的句型、中日禁止表达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探究中日禁止表达的使用差异,并能清晰地了解到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异同。






参考文献:

[1]陈新仁.汉语告示语的语用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年:61-68

[2]曾丽苏.略论指令性“禁止类”公示语及其语用翻译策略.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93-97

[3]中崎温子.「禁止/不許可」の掲示・標識表現の日・英語対照分析」 『北陸大学紀要』第 23号:79-189.1999

[4] 孙蓉添;傅志瑜.公共标示语中中日禁止表达比较研究.丝路视野.2018.35

作者简介:唐晓彤(1994—),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学生,翻译硕士,单位:青岛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笔译,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