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基于CIPP模式的工学研究生培养评价内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1
/ 3

新形势下基于 CIPP模式的工学研究生培养评价内涵

刘子英

华东交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330013 摘要:

在当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建设本质上就是围绕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质量提升,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是通过学科评估、工程教育认证等指标体系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的各个环节的建设展开的。当下高校距离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合格的高层次人才还有不少差距,只有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的相关环节,才能真正推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于此,引入CIPP模式探索工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建设,分别由背景、输入、过程、结果四种环节加以重点优化,提出人才培养的核心指标体系的建议,旨在实现以评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引言:

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理工科院校占了47.62%;在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理工类院校占了32.63%;在“985工程”高校中,理工类院校占了51.28%;在“211工程”高校中,理工类院校占了41%,理工科本科院校重点大学占比要高于本科院校的平均占比,相对优势比较明显。这表明理工科人才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国家对理工科院校建设的支持和投入。高等工科教育对当下社会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与转型支撑起到引用作用,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依靠创新人才驱动,因此高校应该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的更重要的作用。

但实际情况下,依然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 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这表明,我国在高层次人才原创新能力上的短板和不足,相比国外依然缺乏竞争力,这与我国高校硕士及以上人才培养的数量远不匹配。而与之成正比的而是SCI论文数目、专利申请数目等等。

2020 年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就是希望破除论文“SCI 至上”,解决高校专利“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实施” 等问题。相关的具体落实肯定将体现在即将展开的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当中去,而这些聚焦的人才培养等指标将重新定义各个高校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指标。

然而健全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没有终点,只有不断的持续改进。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现阶段研究生培养评价系统存在的问题,引入CIPP评价模式为研究生管理者提供信息服务,针对目标、设计、实施和影响,分别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四种类型加以评估分析,对研究生学业评价系统进行探索性的设计,旨在实现以评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转变传统的评价发展思路,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高质量化和合理化发展。


  1. 学科评估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从2002年开始对全国硕士以上以及学科学位授权点进行了四轮一级学科评估,学科评估对学科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实实在在地影响了高校各种政策导向。其中第一轮和第二轮评估指标主要侧重学术研究,而第三轮和第四轮评估指标项总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得到提升,详情请见表1和表2,由5个具体指标点增加至8个具体指标点。从指标点出发,学科评估更加重视了研究生在校培养过程质量以及毕业生质量的把控,而数据来源也是较为丰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指标只突出做的最好的展示,例如“优秀在校生”、“优秀毕业生”、“课程教学质量”等等,但并不能完全展现培养单位的研究生培养的平均质量,更不能体现研究生培养的均衡性和全面性,代表不了研究生全面的培养状况。高校人才培养应该是精英教育和普遍成才相均衡。这也导致我国现有研究生培养评价存在相关问题:

  1. 评价模式缺乏定性定量

评价主体单一,当前研究生的培养评价主体是两块:课程评价以及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评价。作为课程评价主要集中在学位课、非学位课两种。而成绩评定的方式以闭卷、开卷笔试、课程小论文等。这种依赖于平时上课表现、期末成绩、课程小论文质量评定,而这种被动的参与评价,强调研究生对知识的强记忆程度而非掌握程度,忽略了研究生主体地位,同时更是缺乏对于研究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考察。

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评价集中在开题、中期以及答辩阶段。虽然在研究生科研阶段与研究生指导教师平时有较多交流,但依然存在主观评价倾向的问题,导致评价的偏颇和不确定性,这样一来对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缺乏定量的考察,同时对于趋于成熟的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过于多元化。

  1. 评价指标单一

对于研究生学术表现的评价,一般采用论文的级别、申请专利的个数等,指标过于看中结果。而研究生阶段的奖学金的评选、优秀硕博论文评选标准也重点依据高影响因子期刊论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原创新研究的同时,引导研究生对科研论文的功利性。同样专利数目激增的背后,真正转化为价值和效应的少之又少。因此上述指标不足以支撑高校研究生教育所需的锐意改革和创新,没能有效的监控和反馈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素养、态度和情感等因素。

因此定性、定量的研究生培养评价体需要落实到具体方法上,要做到细化过程评价,多元化和标准化统一培养。

表1:第三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理工农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说明

人才培养质量

学位论文质量

  1.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论文、提名论文数;

  2. 综合考虑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学生国际交流情况

  1. 学生赴境外交流或联合培养的人数;

  2. 授予境外学生学位数;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数

  1. 设置上限(含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

教学成果奖数

  1. 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数

教材质量

  1.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含“国家精品教材”)数


表2 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三)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三级指标说明

数据来源

人才培养质量

  1. 培养过程质量

  2. 在校生质量

  3. 毕业生质量

课程教学质量

  1.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学成果奖、省级(按省做标准化处理)及军队教学成果奖;

  2.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

公共数据

导师教学质量(试点)

对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

问卷调查

学生国际交流

  1. 赴境外学习交流连续超过90天的学生;

  2. 来华学习交流连续超过90天的境外学生(含授予学位学生);

  3.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质量

学校填报

学位论文质量

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查情况

公共数据

优秀在校生

列举15名优秀在校生并简要介绍其在学校期间成果,由专家进行评价

学校填报

授予学位数(设置上限)

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人数,此指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均为满分

公共数据

优秀毕业生

提供近4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情况,并列举20名近十五年优秀博士、硕士毕业生,由专家进行评价

学校填报

用人单位评价(试点)

提供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及其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学位中心直接联系其所在部门联系人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对毕业生的职业胜任力、职业道德、满意度进行评价

问卷调查


三、基于CIPP模式的研究生培养评价构建

对于研究生培养评价系统的构建,我们以CIPP模型作为理论基础,CIPP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即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CIPP模型源于外国教育的创新模式,与以成果导向教育为理念的OBE想契合。该方法充分体现了科学性的原则,而且评价效果非常好,其特点也很显著,即通过背景评估来实现对目标的选择,通过输入评估来推动研究生培养的修正,通过过程评估来实现方法的引导与实施,利用成果评估来提供参考标准。在评价功能的改进过程中,注重诊断性的评价、形成性的评价和总结性的评价有机结合,实现评价系统灵活运用,如图所示。将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等四个方面分别对应学生、师资队伍和支撑条件、毕业要求,持续改进,学生科研体系、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标准化分析。


5ffbe6402b878_html_af8d4c79f1c2b4b3.jpg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说明

学生

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1、研究生的优秀生源不能仅从研究生录取分数衡量,要包括“质”和“量”。“质”一是研究生生源对本专业的认识和任课;二是具有相对好的成绩(如:研究生的初试成绩,研究生面试成绩,本科专业课程成绩,本科期间所获得的创新创业竞赛成绩)。“量”表示学校对于生源的分配,各个学院研究生数量分配上主要考虑学科是否为博士点学科、一流学科、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横纵项基金数目等。

2、“制度和措施”是为了进一步保障生源质量,学院除了通过学校层面的研究生的招生制度之外,也出台了学院一级优秀生源的奖励措施。同时在每一个学年对在校研究生进行专业认可度调查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采取措施,以保证对生源培养过程中的关注并及时解决研究生重点关注的系列问题。

研究生学术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多方措施落实执行

1、落实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研究生学术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帮助学生在学术过程中达到研究生培养要求,协助学生在研究方向的独立发展,重点从研究生毕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进行指导,完善研究生在学术过程中的学术独立性和思考性。在各种指导活动中,学术指导是重点,其他指导活动从不同侧面予以支持。建立起良好的导师与研究生定期沟通(组会、不定期交流),使得研究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能够及时的协助解决。

师资队伍

研究生授课老师数量是否满足教学需要,研究生指导教师数量能满足研究生指导需要,并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

1、研究生师资队伍主要包含研究生授课教师、研究生指导教师和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授课教师的数量应该满足学位课、非学位课的开设需要,其中专业学位课和非学位课是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所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队伍应该具备合理性,主要从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判断。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应该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参与教学,并能够发挥行业背景的优势和特点。

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沟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1、教师个体的职业能力,尤其是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能力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需要学院不定期对于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沟通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有一个具体的判断,并将教师的学习经历和科研经验作为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的基本门槛,强调研究生指导教师在自我能力上面的补充和提升,以增强对于研究生学术塑造、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培养效果。教师应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研究生的指导教学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教改,明确教师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成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

支撑条件

科研设备在功能上满足研究生科研需要

1、支持条件主要是科研用地,包括科研实验室以及科研设备的情况,科研设备在功能上是否能够满足现阶段研究生的教学培养要求,同时拥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保证科研设备的运行状态,方便研究生能够在这些已有的平台上进行深入的科研需要,并与企业合作共建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基地的条件设施和科研条件能够为研究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科研平台。


科研经费有保证,能够满足正常研究生的科研需要

1、研究生指导教师对于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要有一个最低投入标准,帮助研究生在拥有正常科研经费的条件下能够对自己的科研必须的支持,包括科研的设备费、材料费、劳务费、学术差旅费、文献出版/知识产权等表的费用等。

科研团队的建设,拥有良好的科研梯队,并支持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包括对准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1、学院应该根据科学方向的诸多特点,鼓励和支持教师形成自己的科研团队,拥有吸引高水平学术人才、保证研究生指导教师师资队伍稳定、帮助准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成长制度性机制与措施。

毕业要求

学术前沿

1、能够将自然科学、数学和专业知识勇于解决学术前沿问题

探究分析

1、能够应用自然科学、数学和专业知识等准确的识别和表达所针对的学术问题,并通过文献检索协助剖析问题,已获得有效深入

研究方案

1、能够针对学科前沿问题提出适当研究方案,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对其进行阐述、验证,且在复杂前沿问题的研究中体现创新意识

现代工具

1、能够针对学科前沿问题采用适当的科研工具和信息技术,进行问题的预测、模拟及分析,拓宽问题解决的手段。

社会伦理和可持续发展

1、评价学科前沿问题及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法律、道德及文化的影响,并需明确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职业规范

1、具有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学科前沿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遵守职业规范和道德,履行责任。

个人与团队

1、主动寻求不同学科的人员协助,能够胜任科研团队中的既定任务,实现有效沟通,合力协作。

终身学习

1、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适应学术更新和发展的需求能力。

持续改进

建立研究生学术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以及建立研究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

1、这两个机制的核心是面向产出的科研效果评价,其主要应聚焦研究生的学习的科研成效,科研内容、科研工具和方案的选择和研究结论的分析必须和毕业要求相匹配。研究生学术过程质量包括开题、中期和预答辩,评价的目的是客观判定与研究生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情况,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生学术过程质量进行评价。

2、研究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是检验和判断研究生培养的“出口质量”是否达到预期质量标准的重要保障机制,也是研究生专业“持续改进”的前提。除了研究生论文外审、毕业答辩等方式评价之外,还需通过收集和确定研究生三年科研成果的相关评估数据(研究生的相关学术竞赛、研究生发表论文情况、申请专利情况、参与课题情况),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的统计分析额解释,客观的评价研究生各项能力的长处和短板,对研究生有针对性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建立研究生毕业跟踪反馈机制,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


1、专业应对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定期地开展研究生的跟踪、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的调查工作,并依据跟踪和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的总体判断。其中涉及到相关主要问题:跟踪调查拟收集的数据是否被合理涉及、毕业生跟踪是否有足够的覆盖面、跟踪和调查的结果是否有说服力。

学生科研体系


课程体系

1、主要有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组成,分别注重学科基础理论、学科前沿知识、新技术,其中教学方式也多样,包含分组式、专题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课程在研究方法类、研讨类的学分较重,此类课程不仅要有计算学分的方法,还应该证明其考核与研究生的毕业要求的支撑,并能够准确反应对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实践环节

1、对于专业性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所提交的实践学习计划,实践学习总结内的考核应与研究生的毕业要求相对应。

学位论文

1、毕业论文的选题要结合研究生科研方向,也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包括文献研究、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专业、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等多个环节,有质量控制标准和管理规范。学位论文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学术前沿问题的能力,专业性研究生应该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加指导和考核。

培养目标


1、每隔三年进行培养目标的修订和完善,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对于该专业毕业研究生在毕业三年后所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进行摸底,同时着重考虑内外部需求和条件,包括学校是以服务轨道交通行业与江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专业具备的资源条件、交通行业和地方行业的需求以及研究生指导教师期望等。通过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和参与到培养目标的修订过程中。

2、其中所参考的有效调研及合理的预测是培养目标的修订过程中十分关键的步骤,研究生指导教师、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者、用人单位、校友、交行和地方行业部门进行内、外部系统调研,对调研的满意度以及重点关心的问题进行点面分析,并对外部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研究,增强研究生培养目标、学校定位、社会需求之间的强联系关系。在修订过程中的会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加入进行,强化保证研究生培养和培养目标的修订是以适应行业的人才需求,达到利益相关者(研究生、研究生家长、研究生指导教师、用人单位等)的期望要求。


四、基于CIPP模式的研究生培养评价核心

CIPP模式的特点在于实时动态的将毕业生质量结果反馈完善到研究生的过程培养当中,强调持续改进,正确面对人才培养评价是一个长周期的事实根本。充分挖掘师资能动性,做好科研方向与教学课程的紧密联系,在引导研究生做科学项目中学会批判性思维,以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以为做好知识传递和成果转化而研究,进而挖掘研究生的学习潜力。落实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加强学生社会与家庭责任的系列第二课堂教育,实现将高层次人才培养担当“责任”意识、具备“感恩”之心、使出“协助”之力,促进“团队”共荣。从根本上打破研究生以利益阶段目标为导向,协助他们克服眼界、经历、经验等限制,建立出系统的中长远规划和目标,主动思考、加强自我提升、勇于挑战、积极总结、成为知识创新、经验创新的人才骨干。


五、结束语

高校研究生培养评价系统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评价指标的全面合理性、评价标准的适宜性、评价方法的科学可行性,对于整个评价系统而言至关重要。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决策者、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尽可能优化研究生学业评价系统,遵循公正、公平、科学的原则,为推动高校研究生学业评价和提高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