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配合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2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配合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

何兆云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 241000

【摘要目的 针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配合心理护理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106例本院于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所接收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给予所有对象进行统一编号后按照电脑分配方式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辅以常规护理(n=53)和心理护理(n=53),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常规组护理前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评分相比常规组降低,改善效果明显,两组相比(P<0.05)。结论 心理护理应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对其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心理护理

随着近几年来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的不理想,致使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逐渐增多,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进行干预,以整体提高患者的临床及预后效果[1]。无抽搐电休克属于临床中针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所采用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但是由于部分患者认知程度不够,为了提高临床治疗依从性,需要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配合;因此,本次研究中将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6例,在其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配合心理护理进行有效干预,探析其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 资料

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的对象均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病例选取时间和例数分别为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和10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ICD-10 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及本次研究内容,且排除存在先天性重大疾病以及依从性较差者。给予所有纳入研究对象均进行统一编号后,按照电脑分配方式分为两组,每组各有患者53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配合,男55例,女48例;年龄大小分别为57岁和38岁,均值(46.5±3.2)岁。实验组给予心里护理配合,男53例,女50例;年龄大小分别为58岁和38岁,均值(46.0±3.2)岁。所有患者均在家属的陪伴下对于本次研究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由本院伦理委员会监督核准,相关基数资料对比,并未出现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给予所有纳入研究患者在治疗前进行8小时的禁食、禁饮,使患者呈平卧位,之后按照医嘱给予阿托品及丙泊酚0.5 mg静脉推注后,待患者的意识和睫毛反射逐渐消失;对患者进行面罩吸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1.2.2护理配合

  1. 常规护理:患者在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由护理人员按照护理要求给予健康宣教、环境护理等常规护理内容,并针对患者家属提出的护理需求尽早大能力给予满足。

  2. 心理护理:首先,在实施治疗前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逐一解答,并根据患者的面部表情给予针对性的情绪疏导,并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对其不良情绪状态进行缓解,告知其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整体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度;然后,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需要采用温和的态度积极主动的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将其治疗效果及时向患者和家属进行反馈,以整体树立治愈的信心,护理人员需要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其内心真实存在的想法后,站在患者角度进行思考,以整体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为其下一次治疗奠定相关的基础。

1.3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焦虑、抑郁)进行观察记录,并给予有效的对比和分析;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分数越低,表示临床护理效果越好[2]

1.4统计学分析

对相关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进行研究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和例数(n)表示,组间采用t值进行数据检验,如果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下表1所示,实验组和常规组护理前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P>0.05;护理后实验组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评分相比常规组降低,改善效果明显,两组相比(P<0.05)。

表1 比较常规组和实验组的临床护理配合效果[`x±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分)

干预后(分)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常规组

53

50.15±4.06

49.25±3.88

42.86±3.06

41.35±2.56

实验组

53

49.56±3.78

49.87±3.96

37.16±2.47

35.26±2.36

t

-

0.350

0.195

11.825

15.234

p

-

0.821

0.845

0.000

0.000

3 讨论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发现[3],在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每年的发病率可占据5%-9%,且该疾病具有较为针对性的反复发作、延续性等特点,一旦早期未能采取药物进行及时的控制,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将会演变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为其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苦难和挑战性。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临床中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进行修复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可以使患者的记忆、定位以及注意力均得到较为显著的变化,进而提高临床效果;但是由于部分患者缺少一定的依从性,所以会在治疗中存在一定的应激反应,需要辅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有效干预,以提高其依从性和配合度[4]。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患者采取心里护理配合后的效果显著,护理人员通过给予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治愈信心,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配合度,保证治疗方法的顺利完成。

综上所述,临床中针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时采取心里护理配合后的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不良状态,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的整体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炳奎, 李艳, 杨雪梅,等.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其氧化自由基清除剂的影响[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 v.40(2):149-153.

[2]李桦, 吴荣琴, 孙复林. 无抽搐电休克维持治疗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8, 28(4):241-244.

[3]胡春水, 江文庆, 张静,等. 不同频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照观察[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9, v.46(4):51-53+60.

[4]高作惠, 严峻, 胡晓华,等. 吡拉西坦对奥氮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8, v.28(3):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