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血论治肾小球肾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2

从气血论治肾小球肾炎

李金霞

嘉善县中医医院 314100

【摘要】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认为肾小球肾炎应以气血理论为纲,以气血同治为大法,辨病与辨证结合,立宣发肺气、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健脾补肾益气四项主要治则进行辨治。


【关键词】肾小球肾炎;中医;气血论


一、从气血论病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气血由脏腑化生输布,脏腑又赖之以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脏腑病变影响气血,而气血病变也累及脏腑,气血病变是脏腑病变的重要部分。

肾小球肾炎属于中医学水肿、石水、肾水、肾风、虚劳、腰痛范畴。病因不外乎外感风寒湿热及疮毒等,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年老体衰、久病失血等。其临床表现为:面色黧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呈刺痛,乏力、疲倦、纳差、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眼睑和(或)下肢水肿,伴有不同程度的血尿或蛋白尿,也有患者以高血压为突出表现,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等,且病程冗长,发复发作,缠绵不愈。中医对本病有许多精辟论述,《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华佗中藏经》曰:“人中百病难疗莫过于水也,水者肾之制也,肾气壮则水还于海,肾气虚则水散于皮”,可见肾气不足是水肿发生的关键。《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及《杂病源流犀烛》所说:“试观江湖海河,未有不载于土,行于土中者,故其水得土之冲气,而足为蛟龙之所潜藏……亦可知肾之蛰藏,必藉土封之力”。肺为水之上源而主司诸气,若肺气不足,宣降失职,则精微不能布散;水道失于通调,亦可导致精微漏泄,水液停蓄。因此,纵观慢性肾炎之发病以及病情演变,“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

《灵枢》云:“三焦诸病,腹胀气满,少腹尤坚,不得小便,窘迫,溢则为水,留则为胀。《伤寒论》曾指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四逆散主之。”从而论述小便不利的病机为肝郁气滞所致,所以用四逆散疏肝解郁,肝气一疏畅,水饮亦消失。瘀血内阻是肾小球肾炎贯穿病程始终的病机。其瘀血形成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因实致瘀,其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停气滞,血脉不畅有关。清代唐容川论述说:“血节亦病水,水亦病血”,二者互为因果。二是因虚致瘀,因肾小球肾炎病程冗长,久病必虚,而出现气、血、阴、阳之不足。临床上辨识瘀血证可从宏观与微观辨证两方面着手。宏观上主要表现为面色黧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呈刺痛,肌肤甲错或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等,在微观上可检测到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含量增高,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升高,以及肾脏病理上的细胞增生、基质增多,肾小球毛细血管阻塞,肾小球及小管间质的硬化、纤维化等。笔者根据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认为当从气血立论,立宣发肺气、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健脾补肾益气四项主要治则。


二、从气血立法


2.1宣发肺气法

《伤寒论》指出:“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现代可用本方治疗急性肾炎初期、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属风热者,症见起病急骤,突发浮肿,始见头面,迅即遍及全身,小便短少,口干咽痛,或伴有发热微恶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以本方加减疏风清热,宣肺利水。肺为华盖,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在肺气闭阻,肃降失职,而影响其他脏器气化失司的情况下,可出现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故治疗应先宣发肺气,肺气得宣,小便得利,提壶揭盖法应用于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可获良效,彰显启上焦之塞而下焦自开的道理。

2.2疏肝理气法

《灵枢》云:“三焦诸病,腹胀气满,少腹尤坚,不得小便,窘迫,溢则为水,留则为胀。”《伤寒论》曾指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四逆散主之。”从而论述小便不利的病机为肝郁气滞所致,所以用四逆散疏肝解郁,肝气一疏畅,水饮亦消失。再如“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之。”这也是用疏肝理气之法,以利水饮之邪。正如近代著名中医家陈亦人认为水肿非尽肺肾脾,每从肝治方应机,常获奇效。

2.3健脾补肾益气法

增强肾的气化功能是治疗肾小球肾炎的治本之策。补气类药物如黄芪、党参、白术等,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在消除部分肾炎蛋白尿,改善症状,防止复发、促进康复等方面,有着显著疗效。《杂病源流犀烛》云:“试观江湖河海未有不载于土上,行于土中者,故其水得土之冲气,而足为蛟龙之所潜行……亦可知肾之蛰藏,必藉土封之力。”故对肾虚为主而兼见纳差,食后腹胀,大便溏薄,面色萎黄等脾虚证者,常用六味地黄汤联合四君子汤作为治疗慢性肾炎的基本方剂,在此基础上加活血化瘀药物。六味地黄汤为补肾祖方,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名方,二方合用,脾肾同补,相得益彰,使脾肾气化功能增强而起到扶正固本作用。《伤寒论》曰:“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此因少阴虚寒,肾阳虚衰,水湿侵滞。肾司开合,欲行水必通肾关。故慢性肾病患者病程日久,脾肾阳衰,水湿内生泛滥肌肤见有浮肿、尿浊、尿血、恶心、畏寒肢冷、腰酸尿少、脉沉迟,均可用真武汤加减以温肾阳、散水饮。此方是治疗肾性水肿的经典方,现代研究均表明它可增加尿量,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另外还可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水电介质平衡,从而减轻浮肿,缓解症状。


三、结语


中医治疗肾小球肾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蛋白尿、血尿、水肿的控制,及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及激素依赖性肾小球肾炎治疗方面。根据肺主气主宣肃,脾土生肺金,金水相生等理论,笔者以气血理论为纲,分析肾小球肾炎的病机,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以气血同治为大法,以宣发肺气、疏肝理气、活血祛瘀、健脾补肾益气四项主要法则辨治,临床运用取其协同作用,具体可根据辨证与辨病的结果,于病程的不同治疗阶段有所侧重。

我认为瘀血内阻是肾小球肾炎贯穿病程始终的病机,增强肾的气化功能是治疗肾小球肾炎的治本之策。因此,全程及时应用活血药,能改善高凝状态、扩张肾脏血管、提高肾脏血流量和增加肾小管排泄、抗肾脏纤维化的功能,故对于改善肾小球肾炎之水肿、蛋白尿、血尿有确切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翟成牛. 从气血论治慢性肾炎的思路浅析[J]. 光明中医,2008,11:1796-1797.

[2]王力杰,王舒阳. 以血瘀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六法[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第10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