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创作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2
/ 2

浅谈儿童创作画教学

李爱菊 1 郝勤亮 2

1 孟州市幼儿园 河南焦作 454750

2孟州市河雍办事处河雍小学 河南焦作 454750

摘 要:在儿童创作画的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观察,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进行美术创作的积累和观察习惯的养成。运用各种媒体、儿歌、游戏、故事等手段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把儿童的首创性放在首位,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

关键词:观察能力 创作能力 表现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辅助者,让学生自主学习大胆的表现,大胆的异想天开,大胆去创新。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儿童创作画就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艺术教育形式。那麽如何进行儿童创作画教学呢?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非常融洽,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与他们一起玩耍、游戏,在玩乐中让他们感到你是他的朋友。上课时,尽可能用童稚化的语言、夸张的表情、精制的范画吸引他们,在做做玩玩画画之中,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之中让他们愉快地学习。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儿童创作画不要用成人的创作规律去要求学生,不要过多地讲解主题、构思、表现手段等绘画语言,避免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产生一种惧怕感。要鼓励学生大胆去画,甚至是随意地涂鸦,不急于关注画得好与不好,让学生克服“不会画”的畏难情绪。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有勇气有信心去完成作业,评价作业采用多鼓励,少甄别的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创作素材的积累和观察习惯的养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儿童心目中,生活是鲜明的、强烈的、丰富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象一幅幅美的图画,这些事物都是学生美术创作的生活素材。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是第一位的。根椐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在引导他们积累素材中要突出两点:一是要激发学生的生活情趣,以他们的生活天地为主,从他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中选择素材,以便对事物产生强烈感情,引发出表现这些事物的创作愿望。因此要充实他们的生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积累素材创造条件。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产生了生活情趣不等于有了美术创作的素材,因为儿童是在无意注意中对生活进行观察的,只对事物产生表面的、散乱的、非本质的印象,形不成创作素材。因此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观察,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才能逐步进行美术创作的积累和观察习惯的养成。

我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素材积累中运用的主要方法是让学生画简笔写生画和简笔记忆画。这些画是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简笔写生或活动后经过回忆画出的画。这些绘画形式可以把家庭、学校、社会中最感兴趣的事和物,用简单的轮廓线条画下来。当学生对素材积累有了一定的能力和习惯后,让他们以这种作画形式把零散的写生画和回忆画过渡为“日记画”,用“画面和文字”统一表现观察到的事物,并经常进行学生日记绘画的示范,引发学生对日记绘画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集中教会他们观察生活事物的各种方法,如观察的顺序、主次、前后、角度、色彩、形态等等。例如,教学《搬花》这幅日记画中,首先让学生参加搬花活动,要求学生既要注意观察搬花的整个过程,更要注意观察搬花的老师和同学的姿势形态、表情及花的种类、形状、色彩。在作具体细致的观察中,还要考虑如何画?是画整体还是突出某些人物或个人?在课堂上回忆构思,完成《搬花》这幅日记绘画。

四、把培养儿童的独创性放在首位

在儿童创作画教学中,把培养儿童的独创性放在首位,是教育目的所决定的。在过去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实现当前的教学目的。这种临摹范画的教学方法,只教会儿童机械式的记忆形象,画得“象”范画就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在这个唯“象”才美,唯“准”才对的教学环境中,得到的是否定,取而代之的是“标准造型”。这种训练方法的结果使许多学生不会用脑子,久而久之,便会形成画面内容缺少生活气息,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事与愿违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绘画知识的丰富与技能技法的提高,而创作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成下降趋势,这不能不说是创作画的悲哀。鲁迅说:“杀死今天也就是杀死明天。”事实告诉我们:儿童的创作绘画就是儿童的内心独白,不顾儿童的年龄特点,被动的学习模式实质上束缚了儿童的创造性,尤其扼杀了中、低年级儿童那天真稚拙、真实纯朴的创作潜能的发挥与发展。一旦这种潜能被杀死在萌芽时期,是根本无法再点燃的。特定时期的儿童画作品必然留下特殊的绘画迹象,引导孩子们按自身的特点去发展自己,启发儿童心灵深处的潜意识,信笔画来,自由联想。才能画得美,绘画创作原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趣味性是促使儿童继续不断进行创作的添加剂。爱因斯坦教育观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珍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儿童的独立思考与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始终放在儿童创作画的首位。

五、提高学生表现能力

儿童创作画中虽然强调把儿童的首创性放在首位,但也不能放弃对儿童技能技法的传授和训练,它是帮助儿童进行再创造,必要且必需的方法与手段。只有借助日渐丰富的技能技法的掌握,才能实现儿童的创作愿望,满足儿童不断提高的欣赏与审美观。当儿童不再沉浸于涂鸦或图示期的表现手法之前,教师应当及时的教授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变化的技能技法,鼓励儿童尝试用新的表现技法进行创作。如低年级创作画中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为线,其二为色。线,就是线条,是组成画面的重要因素。线,按种类分为直线、弧线两大类。而直线又可分为横、竖、斜三种,弧线又分为波浪线、折线等等。老师的任务就在于让学生了解线条,掌握线条的特征,并会用线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接触各种线条,并通过范图给学生展示线与线的组合所形成的纹样是多磨新奇而漂亮。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当堂演示法,向学生揭示线与线的组合。学生经此练习后,初步认识并掌握了各种线条的基本画法及组合。然而光学会画线条组合还仅仅是起步,在创作画中,还要学会运用线条组合,这样才能为作品增添光彩,做到“骨肉丰满,形神兼备”。

色,即色彩。儿童本身对色彩的反应是强烈的,在拿起手中的彩笔时,他们天真烂漫的本性暴露无疑。对于色彩,他们有着自己的认识,往往随心所欲的用自己最喜欢认为最美的颜色去描绘事物的色彩。在儿童创作画中,他们喜欢尽情发挥对色彩生来具有的偏爱与感受。有的学生把海绘成红色;有的把人脸图成阴阳脸等等,这些无不渗透者学生们稚扑的童心。

总之,要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创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教学中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开心、愉快的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是我们在儿童创作画教学中共同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