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腭间隙的断层影像解剖及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1
/ 2

翼腭间隙的断层影像解剖及临床意义

王鹏宇

鸡西市唯美新城, 鸡东县人民医院 黑龙江鸡西 158200

【摘要】目的 翼腭间隙的断层影像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0名体验者作为观察组,进行头颈部的CT扫描,同时选择40例成尸头颈部作为对照组,沿着耳线支撑横断面,对比两组患者的翼腭间隙情况及周边结构解剖组织情况,检测翼腭间隙的宽径及长径以及它的面积。结果 经过临床相关仪器扫描后,鼻腔后内侧呈低密度、愕骨垂直板、蝶骨体呈高密度,两组在各个层面进行对比,无任何的差异性P>0.05。结论 经过了解翼腭间隙断层影像解剖,可以应用为翼腭间隙疾病诊断的主要标准,对临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日后推广且采纳。

【关键词】翼腭间隙断层影像解剖;临床意义

翼腭间隙主要是颌面深部颅底区侧部的一个软组织,交通较多、位置比较深,并且有很多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休想,是大部分病变容易发生的位置之一[1]。现如今,用于观察组翼腭间隙解剖学形态的一个常见方式就是应用CT扫描,其在定位病灶位置和诊断疾病类型当中有很好的重要价值。但目前来看,关于翼腭间隙影像解剖的定量对比分析,还比较少。为此,本文深入将两者之间的对比进行探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40名体验者作为观察组,进行头颈部的CT扫描,同时选择40例成尸头颈部作为对照组,具体分析如下:

对照组:男女比例25:15例,对患者制作为层厚5mm的断面进行,待断面解冻之后,对翼腭间隙结构的解剖学形态,以及翼腭间隙周边结构的关系进行分析。

观察组:男女各20名,年龄16-55岁,平均(35.52士4.21)岁。

1.2研究方法

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作为设备研究,沿着耳线向下连续做扫描检测,在眶耳线下方100厘米,对翼腭间隙解剖学形态,以及翼腭间隙和周边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在各个CT图像、横断层面上放置透明胶片,描画翼腭间隙形体,并且应用上海检测仪给予分析,对翼腭间隙的面积进行检测,应用游标卡尺对翼腭间隙宽径及长径给予测量[2]

1.3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28.0软件作为数据统计,文章涉及到的计量、计数资料以(x±s)和卡方表示,P值低于0.05,代表存在差异。

2结果

2.1 对比两组之间翼腭间隙和周边结构的长宽径及面积测量结果 见表1。

表1 分析两组之间颚长宽径及面积测量结果(x±s)

项目


蝶骨体

翼突

翼窝



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

翼腭间隙

左右径

23.10士1.16

23.34士0.67

21.14士0.83

22.30士0.55

2.02士0.50

2.26士0.45


前后径

6.14士0.63

6.22士0.45

5.24士0.52

5.48士0.62

3.20士0.30

3.34士0.40


面积

113.40士3.33

115.97士2.58

92.22士2.73

93.50士3.18

5.36士3.04

5.41士2.90

碟颚孔翼上颌裂

前后径

6.74士1.05

6.88士0.87

-

-

-

-


前后径

3.62士0.64

3.75士0.73

4.92士0.52

5.19士0.50

-

-

3讨论

3.1 翼腭间隙的解剖特点

翼腭间隙位于颞下间隙的内侧,由上颌骨和蝶骨体以及翼突围绕组成,呈现漏斗形状,大小22.0mm*5.1mm*3.4mm,内有上颌神经、翼颚神经节、上颌动脉终末支及其伴随静脉,这些结果被疏松结缔组织和大量脂肪组织所包裹

[3]。翼腭间隙通过8个骨性管道和周边结构相连,向后上径圆孔通过颅内中窝,向前上径眶下裂与眼眶相连,向内侧经蝶颚孔连接鼻腔,向下经过翼颚管与口腔相同,向下经过烟管通过鼻咽,向后是经过翼管与破裂孔相通,向外侧经翼上颌裂连通颞下间隙。在横断层面以及CT影像上可以清晰的表现出翼腭间隙的前后以及内侧,通过测量长宽的左右进行对比。翼腭间隙前上放的眼眶结构比较好显示,但连接性较差,翼腭间隙的底部结构比较复杂,横断层的影像效果显示不佳,需要结合冠影像检测[4]

3.2 分析翼腭间隙之间的形态表现

翼腭间隙的前后面积比较窄,上下径比较长,层面不同而整体形态表现有差异。在横断层面以及CT影像上,翼腭间隙的前臂存在三种形态,即为凸面向后弧线形、波浪和直线形态,其弧线在上方凸面向后,中部凸面向前。翼腭间隙上方主要是弧线和波浪线组成的双弧形,其中间位置是以直线和弧线组合的三种形式,即为双弧形和直线形,极个别翼腭间隙的形状两侧不对称,横断层面以及CT影像上表现是前后三种交叉组合,翼腭间隙的形状主要是取决翼突形态的变化。翼腭间隙的形态在蝶骨体层面上比较稳定,呈现窄带状,而经过翼突表面显示比较窄,呈现的形态为三角形或是喇叭形,可以判定翼腭间隙是否存在病变或是以形态固定的蝶骨体层面为主要表现,参考翼突等层面进行观察和检测[5]

3.3 探究翼腭间隙疾病的断层影像

翼腭间隙是一个面部深层的主要区域,通颅内和很多外腔隙相通,病变会累及此间隙并沿间隙的自然通道演变。CT可以比较清晰的显示翼腭间隙及其他的通道,重点观察翼腭间隙以及其他通道的宽窄变化、间隙内密度改变以及是否存在周边骨质破坏和相邻结构受到侵害[6]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有效得知,经过临床相关仪器扫描后,鼻腔后内侧呈低密度、愕骨垂直板、蝶骨体呈高密度,两组在各个层面进行对比,无任何的差异性P>0.05。经过了解翼腭间隙断层影像解剖,可以应用为翼腭间隙疾病诊断的主要标准,对临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日后推广且采纳。

参考文献:

[1]王华,苗莹莹,付升旗, 等.翼腭间隙的断层影像解剖及临床意义[J].解剖学研究,2020,32(6):405-408.

[2]付升旗,苗莹莹,范锡印, 等.翼腭间隙的CT影像解剖及临床意义[J].解剖学研究,2019,31(5):364-366,376.

[3]付升旗,李炳宪,范锡印, 等.翼腭间隙的三维断层解剖[J].解剖学杂志,2016,29(6):766-769,798.

[4]付升旗,王华,吴清武, 等.翼腭间隙通道的多平面重组技术重建观测[J].解剖学杂志,2013,36(3):369-373.

[5]付升旗,何瑞芳,范锡印, 等.翼腭间隙的横断层解剖及临床意义[J].解剖学研究,2016,28(2):123-126.

[6]付升旗,范锡印,刘恒兴, 等.翼腭间隙的矢、冠状断层解剖及临床意义[J].解剖学研究,2016,28(3):206-208,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