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7
/ 2


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刘真真

鲁南技师学院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加快,推动了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同时促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各高校机电类专业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的质量达不到智能制造领域创新创业的要求。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以及科技类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因此,多方位系统性地对机电类制造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以期为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

引言:近年来各高校在研究智造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探索。例如重视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互融的课程体系以及基于CDIO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重视学科竞赛,创建创客空间,完善实训平台,聚焦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探索,但大部分双创教育的探索依然处于论文范式的宏观研究,小部分虽然在双创教育的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效果,但缺乏贯通智能制造双创人才培养全过程,形不成可推广层面的双创教育实践经验。依然存在学科互融性不足、教学模式单一、智能制造实训设施薄弱,理论探讨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本文力求从双创人才培养的课程等多方位系统地对智造领域新形势下双创人才的培养进行改革和实践,为地方高校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1机电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1理论知识授课多及实践强度较弱

从机电类专业开设的课程来看,纯理论的知识讲授比例较大,学生精力多放在对理论知识的消化上,而进车间、进实验室的时间相对较少,使得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体现在做实验时有些学生无从下手,但他们是具备理论知识的,进而导致在参加机电类专业相关的比赛时上手不快,上手后熟练程度不高,或遇到突发问题时处理的思路不全面等。由此看来,按照目前常规教学班级、统一的模式组织教学,很难挖掘和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无法引领和带动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深入,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有必要从课程建设、产教融合、师资融合、考核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创业项目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1.2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传统的机电类专业课程设置中,机械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存在前后连贯性较弱、融合性较差的问题。学生往往只对某门课较为熟悉,但是一旦涉及到两门跨学科的融合知识就存在吸收较弱的情况。比如开设的“PLC”和“液气压传动”课程不在一个学期,其实这两门课有很强的前后联系,可以通过PLC编程来控制液气压进行传动。学生在学习PLC编程的同时,可以结合液气压的机械原理实现两门课程融会贯通,真正做到熟练掌握,活学活用。

1.3机电专业教育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

创新创业这一教育模式虽然在国家各地的机电高职院校广泛分布和传播,但是仍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这是因为大部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不能发挥出良好的效果。现如今机电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基本上交给学校的团委进行这项任务的落实,这样就和创新创业的实际举动有所偏离。或者,创新创业教育上的课程安排基本上都是一些创业大赛和选修课等等,学生能充分接触到这些知识的时间非常少,这样学习到的东西也会非常地片面,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除此之外,机电高校在创新创业这一教育当中没有合理的教师资源配置,大部分都是由其他科的老师代讲,老师自身缺乏创新创业的能力,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地引导和督促。机电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必须拥有足够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脱离学校之后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下,还要拥有灵活的思维能力,能够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并且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工作中进行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升自我。所以机电高校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和机电专业教育高度融合,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和进步。

2机电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

2.1校企合作并共创双师模式

双创人才培养的展开大多数依赖于教师自身的水平,由此高校教师教育必须重视双导师的打造。目前高校的大多数教师有良好的理论教学经验,但普遍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所以在指导学生中往往存在层次不够深入等问题。企业内部的专业人才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知识的拓展层次较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巧妙地引入企业实例来指导学生实习,但是企业专业人才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课堂讲课训练,所以缺乏课堂教学经验,由此学校应该重视校企合作,共建导师制的教学。这样才能够打造校内外导师相结合的教师团队,才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设计能力,进而推动学生全面的发展。另外,中职院校也可以借助企业专业人才与中职院校专业教师进行有效交流,以此推动其合作模式的打造,进而让其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2.2配置层次分级的智能实训设备

其一,新增桌面型5轴机器人、双臂协作棋类机器人、滑轨式绘画机器人、3D塑料打印机、Robotm aster组件,慧鱼组件构建了机器人创新基础实验室,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开展机器人体验,机器人创意比赛等,培养学生对智造技术的双创意识和兴趣;其二,构建机器人搬运、码垛、焊接、装配、打磨等与智造工艺相关的离散型实训装备,以及自动化机器人分拣和焊接系统、物流仓储管理系统、机器视觉平台等教研级智造系统,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其三,实施引企入校,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大楼,配置工业级别,面向地方企业实际产品生产运行的CNAS和D-Laic生产线以及面向企业服务的金属粉末打印平台以及智能制造加工检测装配平台等,以培养学生企业管理、制造、物流等全方位的生产技能。通过以上教学级认知型、产线模块型、工业级生产型的实训装备,逐步提高学生在智造技术的创新创业能力。

2.3实现考试模式改革及突出实践能力

要针对不同课程和不同学期设置相应的考核模式,实现考核形式多样化。比如对于“可编程控制技术”这门课来说,考试方式不局限于期末纸质版答卷,可以设置一个综合性较高的小项目,让学生从规划输入输出点个数、编写并编译梯形图程序、进行程序仿真、在实验箱进行连线、下载程序和验证功能,全程由学生自行设计和操作。同样,也可以融合“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设置2门课程的融合项目,比如用PLC控制液气压传动装置完成相应任务。这样将多门课程的考核融合一起,综合性、完整性得到体现。除了实操考试,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规模的技能大赛,对应一定级别的比赛并取得成绩,可以以此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还可以设置课外任务,比如学生的小发明、小创作等由教师专家组打分评价后,纳入期末考核体系,将多种形式引入考核能力改革。

结语:针对传统机电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对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现状,需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实施过程中逐步积累和总结经验,并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案,以期提高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雷朝滋.关于推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7(Z2):57-60.

[2]杜巧连,王笑,李星云.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