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析——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6
/ 2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析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为例

袁绍佳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提炼与整合,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或学习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性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如何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培养核心素养,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亟待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为例,进行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设计的探讨与实践。

  1. 转变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提出之前,通用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进行表述和诠释,当前新课改倡导深化核心素养,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核心素养的五大要素,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原来的三维目标进行整合与提升。针对《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一课,笔者在立足《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对本课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核心素养的五大要素,设计了如下(表1)的教学目标:

表1: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教学目标

历史核心素养

主要内容

唯物史观

通过分析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生产力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西欧城市的兴起,初步树立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呈现文字、地图、图片等多角度的史料,进行史料实证,让学生认识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时空观念

通过相同历史时期中国与中世纪城市的对比,树立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在分析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对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时,让学生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理解,锻炼历史解释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了解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发展,理解人类历史、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包容、理解、尊重的心态。

  1. 设计教学过程,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1. 巧用时空对比导入,树立时空观念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因此,本课导入之前,教师先对之前学过的古代欧洲历史进行时空梳理,让学生加深对“中世纪”这一概念的理解,同时呈现古代中国的时空线索,让学生对比找出古代欧洲的中世纪发展阶段恰值古代中国魏晋南北朝后期至宋元时期,同时,接下来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主题词“城市”,运用史料将同时期的两宋城市和西欧城市进行对比,对比得出结论:两宋时期的城市就规模和人口数量而言更为繁荣,但西欧中世纪城市却在发展过程中孕育出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的城市会有不同的姿态,为什么中世纪的西欧城市会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由此导入新课。将中外时空进行对比,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1. 分析城市兴起原因,培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在本课中,城市兴起这一知识点的充分讲解,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在长达400年的时间里,许多城市变为废墟,10世纪时,城市重新兴起,其兴起的原因主要有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等,而这些原因可以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由此城市兴起,出现自由自治的城市,且城市的兴起促进大学的兴起,这也反映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1. 进行史料渗透,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如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为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两宋时期城市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具体发展情况,教师引入如下史料:

材料一: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社、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中古西欧城市……街道大部分是弯弯曲曲的,又很狭窄。路一般是石子路或干脆是烂泥路。街道的两边都是木头房屋……房子一般很暗,夜间点蜡烛。房子既是商店,又是住房,工匠、店主和他们的家族,都住在这些房子里。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通过对两则史料的辨析,学生能直观感受到两宋时期的城市更为繁荣,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就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而言繁荣程度不及中国同时期城市,随后教师抛出问题:但中世纪的城市却孕育出资本主义过渡的重要因素,这是为什么呢?为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在本课结束之际,教师再次呈现这两则史料,让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去解释教师最开始抛出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及两则史料的深入解读,学生找到了关键信息,即中世纪西欧城市相对中国两宋时期城市而言,最大的特点是拥有自由,城市的自由促进工商业发展,为资本主义兴起奠定经济基础,城市的自由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为资本主义兴起奠定阶级基础,城市的自由促使大学兴起,为资本主义兴起奠定思想基础,城市、市民、大学共同成为孕育资本主义的重要力量。

  1. 抓住时机,活化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本节课在导入及小结环节都用到了两宋时期城市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对比,《清明上河图》及史料的论证,学生能感受到两宋时期城市就人口数量和城市规模而言更为繁荣,由此树立对古代中国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本课学习结束后,学生还会得出一个结论:中世纪的西欧城市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孕育出向资本主义的曙光。为解决教师的困惑,教师适时切入:从不同角度看同一时期的文明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说明文明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我们应该尊重差异,交流互鉴,因为习总书记告诉我们:“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样既升华了课堂,又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1. 教学反思

在预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笔者分别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素养诠释了目标,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为我过于想要聚焦核心素养,最终发现,每一个素养的落实不可能面面俱到,定会顾此失彼,有些素养的落实,学生并没有留下深刻印象,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因此,在教学重构中,我会多一些聚焦这两个素养的时间和空间。关于时空观念,呈现中西时空对比图后,在讲解到城市兴起的原因、方式和管理时引用中外对比史料,让学生分析出二者的不同点,这样的中外时空对比,学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中国城市没有孕育资本主义萌芽,但西欧城市却出现了;关于历史解释,我会试着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史料,自己进行总结概括。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遵循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实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基于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们应从核心素养视角诠释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预设最佳方式达成这些目标。作为一线青年历史教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研究还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