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内,引领课外——浅谈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5
/ 2

立足课内,引领课外——浅谈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的策略

李婉兰

广州市花都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80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统编教材更是把课外阅读课程化,除了设置快乐读书吧、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等专门的阅读栏目外,在课文学习中,也有阅读链接、拓展阅读方面的要求,进一步说明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阅读拓展,以一篇带动多篇的同时,深化主题教学,能有效促进课内外有机融合,让课外阅读的高效实现。

关键词:小学阅读;课内外;有机融合

1 比较阅读,加深认识

对比阅读,简单来说,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进行对照阅读。蒋军晶老师在《让学生学会阅读》一书中说到,“明显的异同点可以启动思考,引发探究”。学生通过不同的聚焦点,进行文本的对比阅读,更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实现阅读目的。对比阅读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可以是文体、内容、主题等方面的对比。

1.1 文体比较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篇目,而且选入教材的文言文以短小精悍的经典故事为主,如《守株待兔》《精卫填海》《囊萤夜读》等。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困难,消除对文言文这种艰涩难懂的文体的畏惧,在学习这些文言文前,可以让学生阅读现代文的版本。有了对故事内容的熟悉,孩子对课文的理解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1.2 内容比较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对学生来说,要形成某种认知图式,仅有一篇课文作为例子是不够的。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以“观察”为主题,提供了《搭船的鸟》和《金色的草地》两篇例文。其中,前者写的是动物,后者写的是植物。每个各类的内容只有一篇例文,对学生进行写法迁移,显得较单薄。因此,老师在进行这两篇课文的教学时,还可以补充同类内容,在比较中总结写作方法,达到“举三反一”的教学效果。

1.3 主题比较

统编教材每个单元的组织,都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编排。二年级上册,有《狐假虎威》和《狐狸分奶酪》两篇课文,这两个故事都写出了狐狸的狡猾心思。在古今中外的故事中,狐狸是常见的角色,而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狐狸也有着不一样的形象。如在《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中,狐狸爸爸发挥英勇机智,逃脱了农夫的追捕,它超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在故事中表露无遗。而在《小狐狸买手套》中,小狐狸的形象既楚楚可怜,又天真可爱。在学习了课本的两个故事后,还可以推荐介绍其他以狐狸为主角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对照阅读中,刷新对狐狸的印象,区别不同的主题。

2 补充阅读,拓展认识

教材篇幅有限,有的篇章内容无法进行完整的展示,或者对于某一内容的进一步理解,需要必要的课外资料补充。这时候,老师可以安排针对课文内容缺口的补充阅读。

2.1 以节选引读全文

统编教材中出现了不少节选的课文,如三下的《带刺的朋友》节选自日本作家宗介华写的《带刺的朋友》,四下的《小英雄雨来》《宝葫芦的秘密》也节选自同名小说等。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以节选为切入口,选准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以《带刺的朋友》为例,课文只选取了小刺猬偷枣的部分,如果光读这一部分,只能认识这位朋友可爱的一面。教完这篇课文后,老师还可以借趣味十足的课文描写,激发孩子进一步阅读的热情,推荐阅读《带刺的朋友》全文,了解刺猬父母的慈爱和刺猬宝宝的乖巧。

2.2 以场景引读背景

对于需要借助作者生活背景、文章内容历史背景等方面的课文,则可以从课文中的理解难点处设疑,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背景资料来促进理解。像三年级上册的《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文章,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事。如果孩子没有对战争的概念,没有一定的故事背景铺垫,他们大概也难以理解为什么法国的白求恩要到中国来救死扶伤,也不能明白白求恩为什么在战火中也要坚持给受伤的战士做手术。如果补充相关历史的课外阅读,孩子更能理解课文要表达的主题。

2.3 以单维引读多维

《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还有另外一种补充阅读的方向,那就是补充阅读有关白求恩的相关知识。仅凭一篇文章,对白求恩的认识是不全面。而如果在课外进行相关阅读,孩子们会从更立体的角度去认识白求恩。同样,在学习了本册的《不懂就要问》以后,也可以读读有关孙中山的其他文章,了解他除了勤学好问以外,还在其他方面有过的功绩。而课文的学习正是了解孙中山的最好切入口。

3 迁移阅读,构建图式

按照图式理论,人脑中所保存的一切知识都能分成单元、构成“组块”和组成系统。如果学生能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阅读图式,再阅读同类读物时,就能依据已有图式作预测,从而积累主动地寻找有关的更多信息。在进行课外阅读推荐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形成阅读图式,再进一步进行阅读迁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以下几种迁移的形式:

3.1 形式迁移

三年级上册的课外阅读主题是童话,在课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所选取的大部分童话故事,都是按照“一波三折”这样的线索去编写的。比如在《那一定会很好》中,埋在土里的小种子想站起来,然后变成了大树;接着它又想动起来,变成了手推车;后来它又想坐下来,变成了椅子……根据这样的形式图式,老师还可以推荐孩子们阅读《稻草人》。在这个故事中,也是按照这样的线索,写了稻草人立在田野里看到的一系列景象,从而写出稻草人的善良。

在课堂学习中引导学生对这种写作形式形成图式构建后,再让他们去读相同结构的书,学生就可以在读书时,边读边进行预测,能更准确地把握故事内容,阅读速度更快。

3.2 主题迁移

对于相同主题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根据主题图式来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如二年级下册的《大象的耳朵》,讲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阅读《小猪变形记》《我不要当斑马》。又如五年级下册的《刷子李》,写了民间手艺人刷子李刷墙的技艺高超的故事。课文选自冯骥才创作的小说集《俗世奇人》,认识了课文中的刷子李,学生还可以通过这本小说集阅读更多有关俗世中的传奇人物的故事。

主题迁移的阅读,其实就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阅读过程,文本所表达的主题,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所读的故事是通过哪些描写去说明这个概念呢?当孩子带着这样的问题和期待去阅读,他的阅读就是有目的性的阅读,比起无目的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显得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率。

3.3 风格迁移

每个作家的作品都会自成风格,了解了作家作品的风格,再迁移阅读该作家的其他作品,能让阅读体验更深刻,也更容易理解作品内容。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选自名家作品,在教学中,以一位作家的课文引读更多作品,也不失为拓展阅读的一种好方式。如四年级上册,通过《母鸡》和《猫》两篇老舍的文章,感受了老舍写作风格上的平实自然、亲切生动,甚至了幽默风趣,老师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老舍其他的散文作品。又如六年级上册,学习了鲁迅的散文诗《好的故事》,推荐阅读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其他篇目,更能让学生体会鲁迅在散文诗写作中的象征手法。

如此看来,课内阅读的学习,能为课外阅读搭建平台、指引方向。而课外阅读的补充,能促进课内阅读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进行延伸发展。让课内外阅读有机融合,促进语文学科的有效学习,是每一位语文老师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策略探索[A]. 李娜.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 201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