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与河长制的关系探究———以重庆市荣昌区荣峰河水利风景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5
/ 2

水文化与河长制的关系探究———以重庆市荣昌区荣峰河水利风景区为例

赵航浩 卿楚楚 ² 张雨潇 ³阳晨⁴

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400000

摘 要:以重庆市荣昌区荣峰河为例,通过挖掘荣峰河水文化内涵,分析河长制制度体系,探究水文化与河长制的关系,旨在为我国今后更好地进行河湖管理保护、丰富发展水文化精神内涵。


关键词:水文化;河长制;荣峰河;河流生态

1水与文化理念相结合

泱泱中华,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积淀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得中华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水文化,则是以水为载体、以人和水为纽带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华文化也因水文化的形成而多了几分俊逸与灵动。

水滋润生灵、滋养万物,水对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水与文化观念的结合,是中国人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内心的真实世界的集中体现。早在千年以前,哲人们便将水看作是文化的体现。老子在《道德经》里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孔子曾云:“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管仲在《管子 地水篇》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如此等等,哲人关于水的名句不一而足,水悠久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言而喻。[1]

2 历史文化与水利工程结合

吴松、程德中在《蜀水文化概览》中,将蜀水哲理概括为道法自然、适度干预、生态平衡、人水和谐。[4]作为蜀水代表性水利工程之一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之一,是世界上现存时间最久的水利工程。从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再到宝瓶口、百丈堤,每一处的水利工程设计都体现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成都也因此在历史上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盛世,被誉为“天府之国”。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文化中我们可以看见:水文化,是根据不断地劳动、生产和实践过程中,通过归纳、总结、反思、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的。因此,要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水文化,必先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水利工程和技术,形成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治水理念和制度,并最终升华为无愧于时代的治水精神和品格[5]

从大禹治水、李冰修建都江堰再到近代三峡大坝的建成,水文化无处不在:道法自然、因势利导、人水和谐发展。早在几千年前,大禹在治水时便意识到“堵”不如“疏”。建设人水和谐水利工程,就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水文化在不断地发展中反哺河流。

3 当代社会发展下河流的问题

荣昌区是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却也因此,境内河流、水库长期受到农业面源、畜禽粪便和养殖污染,从而导致水量稀缺、水质恶化、水土流失,又因没有有效的管理,河岸杂草丛生,河道淤积严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河湖管理保护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河道干涸湖泊萎缩,水环境状况恶化,河湖功能退化等,这一系列问题对保障水安全、保护河流生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亟需大力推行河长制。在河长制的引导帮助下,推进河湖保护系统的完善和水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保障河湖功能永续利用,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4 历史“孕育”制度

2003年,河长制在浙江省长兴县首次被实行。2017年元旦,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发出“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的号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河流孕育人民,人民产生水文化。如今文化反哺河流。

水文化是根,河长制是果;人类的文明大多数都起源于河流,因此可以说是河流哺育了人类,人类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水文化。可是近百年来,因人类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世界各地的生态文明遭受到严重破坏与威胁,尤其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

那时的中国经济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为了国家经济的繁荣。在改革开放之初,引入国外工厂,为中国人民提供更多的岗位与工作机会。当时国家对环境没有明确的政策要求,加上配套的污染物排放系统不完善。很多工厂为了减少运营成本,擅自将污水偷偷排放到工厂附近的河流里。对当时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和影响。

近几年,中国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逐步加大力度对国家的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以河长制为例,在2003年,浙江省率先实行河长制,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面建成河长制。荣昌区作为重庆市的首个试点河长制的区域,自2015年以来,已经全面建立起三级河长制体系,并针对河流的污染问题,施行一河一策,对症治污。并结合当地的特色历史文化,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时,也在打造属于荣昌区自己的特色景区。荣昌区将河长制与水文化巧妙结合,河长制促进水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水文化也引导河长制更顺利的实施,两者相辅相成,为国家的环境和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水文化和河长制二者的微妙关系,水文化和河长制是相互依存,我们在水文化中看得见河长制,也能在河长制中看的见水文化。

5荣峰河河长制建设情况

荣昌荣峰河水利风景区主要依托荣昌区境内的荣峰河、东方红水库、峰高河三大水体,景区规划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其中三大骨干景区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属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荣峰河获第十六批国家水利风景区,由国宝猪文化展示区、荣昌历史文化展示区、荣峰河亚行生态休闲区、东湖湿地海棠文化休闲区、峰高河生态涵养区五个区域组成。


6荣昌区水利局管理方式

重庆市荣昌区水利局坚持有机结合,实施联防联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源头治理;坚持监管并重,建立长效机制的原则,全面推进长效机制的原则。

荣峰河水利风景区的相关建设者深刻意识到景区需要长远的发展,将规划与未来发展空间有序结合,达到生态、社会、经济的全方面协调发展。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条件下,通过发展景区的第三产业,提高品牌知名度,加速推进区域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的改造和营造,从根本上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的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旅游服务业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多元化的大旅游产业,促进项目间的可持续发展。

7 结语

“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近年来河长制、段长制工作机制的有效建立,体现了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反作用于当地的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旅游业、商业,提升了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周边的房价和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人们在传承千年的水文化中孕育出了河长制,河长制体现出了中华水文化的深刻内涵,二者互为表里。河长制承载了水文化的深厚内涵,是人民对河流的反哺。科学有效的河长制建立推进了生态系统的加速改善,更快一步的实现国家的“绿水青山”目标。在河长制的监督引导下,周边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产生了新的水文化。河长制和水文化在这样的机制下,形成了良性循环。河长制促进新的水文化产生,新的水文化又引导河长制往对环境改善更有益的方向改良。可以说,河长制与水文化是相辅相成,且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1] 饶明奇,王国永.水与制度文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7.25-27

[2] 荣昌新闻网.从臭水沟到生态长廊的“绿色蝶变” 荣峰河[N].2018

[3] 李俊.三道河水利工程与水文化融合发展探析[J].中国水利,2019(12):62-64.

[4] 吴松,程得中.巴渝水文化概览[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17.56-58

[5] 凌峰. 从都江堰看水文化创造[N]. 中国水利报,2011-11-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