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同伴关系现状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9
/ 2


小学生同伴关系现状及对策研究

杨秋菊

珠海高新区唐家小学 519050


摘要:同伴关系在是学生初级阶段的人际关系,通过同伴关系可以看出学生的性格特征,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带来积极作用,有助于学生社交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养成,并且同伴关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关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良好同伴关系的养成对策,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关键词:小学生;同伴关系;现状及对策

小学教育是家长及教师关注的焦点,小学教育阶段虽说是小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决定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同伴关系处理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心理的需要,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有着极大的作用。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容易被外界事物或者言论所左右,同伴关系是一种同龄之间或者心理发展程度相当的个体之间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通过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调查,发现学生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为学生带来愉快的心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并减少孤独;如果缺乏良好的同伴关系,学生会产生孤独和焦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学校需要重视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养成,针对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小学生同伴关系现状

1.1交往机会减少

同伴关系的建立需要具有良好的环境支持,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生初阶段,学习更为紧张,普遍更加重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变少了。小学高年级受到学业或者一些学业以外的任务的约束,交往机会减少.交往平台的缺失[1],限制了学生交往能力、社交能力的发展。在城市居住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在小区楼房中居住,很少与同龄接触的机会和时间,便会存在交往困难的问题。

1.2缺乏正确的同伴交往意识

小学教育尤为重要,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对小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思维不够成熟,见识较浅,结合对小学同伴交往情况调查来看,小学生严重缺乏正确的同伴交往意识。校园里,听到下课铃声后,均会产生一篇喧哗声,会看到小学生们成群大闹、做游戏、群聚聊天等,但是总会存在一部分孩子默不作声的独自一人待在一旁,不参与玩耍和交流,也不愿意与其他同伴交流玩耍,对同龄伙伴较为冷漠,不够热情,通过对他们的了解发现,这些学生内心渴望与同伴一起玩耍,却不知道何与同伴相处。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兴趣、不尊重同学的人格、具有敌对与偏激情绪或者自身过于自卑和缺乏自信等原因,在于同伴交往中总会产生不愉快,这均是缺乏正确的同伴交往意识的体现。

1.3父母对子女同伴关系缺乏了解

父母是孩子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重要的影响者,同伴交往是小学生人生中必经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同伴交往意识和机会均是由父母所掌控,在实际生活中,部分父母过于溺爱孩子,生怕孩子在外面受委屈或者受到伤害,时刻教育孩子不能在外面吃亏,即便在交往中受到挫折,也会将责任全推到对方身上,会在孩子心理产生以自我为中心,责怪别人的心理[2],同时还刻意减少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家长自以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和爱护,以为自己将所有的爱都给予了孩子,但是这种行为使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父母没有意识到子女同伴交往的重要性,导致以后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上在于他人交往中不知所措。父母以爱孩子为理由对孩子的同伴交往进行了限制,在学校中与同龄相处,更不会被大多数学生所接纳,因此,家长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2、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良好同伴关系的养成策略

2.1提供同伴交往机会

小学高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需要有同伴交往平台的支持,小学五、六年级学生通常学习任务或者学业以外的任务太多,导致学生缺乏更多的交往相处机会,为此,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多开展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增加学生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机会。学校是小学生最容易找到性格相契合同伴的平台,对学生的交往能力及情感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种活动,家长之间可带动学生开展户外活动或者课外教育等,例如去周边公园野炊、参加义务劳动去博物馆浏览等群体性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给学生提供互相了解和认识的机会。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能够为小学生带来愉快的心情,能够让学生可观的评价和认识到真实的自己,才能实切弥补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有助于学生更加开朗、自信,更加理智的面对各种冲突和矛盾,提升自我社会适应能力。

2.2传授学生同伴交往技巧

同伴交往中需要讲究一些交谈技巧,比起恶语相向,谦逊和气、优美文雅的语言更容易被人接受,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承担起传授孩子社会交往技巧的责任和义务,鼓励孩子善于使用恰当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主动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别人的感受和情感[3]。教师和家长共同配合引导学生文明用语,为学生提供文明和谐的学习环境,对提升学生同伴交往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小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在与人交谈方面存在一定的不成熟和不熟练等情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交谈技能,提升学生的交谈技能,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与人交谈中不会产生人际关系紧张、不知所措等情况,鼓励学生在与人初次见面时,要主动介绍自己的名字,并询问别人的情况,主动了解对方的爱好和兴趣,要学会倾听,主动理解和关注对方,使用对方国内更容易接受的语言和语气进行交流,学会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可以获得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

2.3学校与家庭相协作

家庭要使用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家长与孩子的接触时间和交往时间最长,占有时间、空间、情感上的优势,家长要重视孩子在同伴交往能力,关注孩子的心理特征,避免使孩子成为“笼中鸟”,往往会造成孩子出现孤僻、不合群、自我为中心等特点。为了保障孩子的全面发展,教师与家长要保持良好的沟通,时刻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状态,对孩子制定一套完善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了解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面对独子或者家长经常出差,与孩子缺乏沟通的家庭,孩子往往会缺乏自信,为此,学校可以组织亲子活动,增加良好的亲子交往机会,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快乐程度,并将这种体验有效的与同伴相处相结合,形成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

结语

小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心理和思想层面还不成熟,并且容易被外界不良因素所影响,同伴关系是反应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学校和家庭均要重视小学高年级的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多开展合作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技巧,增加学生与同伴交往机会,促进良好同伴交往关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马洁.小学高年级学生积极同伴关系现状和培养策略研究——以重庆市X小学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2]王浩月.小学生同伴交往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家庭教养方式为视角[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6. DOI:10.7666/d.Y3167921.

[3]贾劲婷.小学高年级儿童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