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03
/ 2


农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房庆合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镇人民政府,山东 淄博 256104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了进步。农学专业是农业大学的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现原有的课程体系逐渐不能够适应需要,因此,结合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对农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其能够推陈出新,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农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实践

引言

新时代农业院校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对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特色和培养高素质的生态学专业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于生态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生态学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生态学思维以及环境监测、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管理、生态功能研究能力而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在生态学实验课程设置上,将农业院校的农科优势土壤生态、农业生态等综合实验课融入生态学人才培养的教学中。从教学与实践的系统性出发,设置生态学专业课程实习、小学期教学实践与科研训练,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优化理论、实验和实习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态学专业能力,保障生态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1环境化学实验课程现状

环境化学实验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掌握和熟悉各种环境分析仪器,正确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等,这些能力是目前环保用人单位和环境监测部门要求必须具备的。回顾之前的环境化学实验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实验课程内容单一

随着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就业形势的变化,之前传统的实验内容往往是验证性和规律性的实验,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只是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某种实验操作方法的掌握,而没有与当今环境领域前沿相结合,导致学生只是按照既定的步骤模仿和重复,缺乏学习兴趣。

1.2实验教学模式僵化单一

目前的环境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中,实验试剂的配制、实验所需玻璃仪器、实验样品的准备以及预处理,都是实验员教师准备,学生并未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实验原理、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乃至计算方法都由实验课教师详细讲解,学生对整个实验大多仅停留在机械地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被动地加药和测定。这样导致学生思考主动性差,积极性不高,实验操作中出现问题也不会思考前因后果找出原因,而是一味求助教师,这就使实验课的效果受到影响,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科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1.3实验课程考核机制不全面

实验课程的考核是保证实验课程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环境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课堂考勤和实验报告册的成绩评估,忽视了实验课程的过程、实验操作习惯的培养、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虽然出勤合格、报告册书写认真,但是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认为实验课不如理论课重要,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环节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2生态学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类人才的需求增加,生态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侧重应用,解决实际的生产生活问题。地方农业院校应该有针性地设置核心课程,云南农业大学根据农业院校和地方特色,要求理论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在生态学思维能力、环境监测能力、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力、生态管理能力、生态功能研究能力等培养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现以核心课程生物多样性和恢复生态学为例进行阐述。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目前生物多样性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云南省生物资源比较丰富,有“植物王国”之称,开设生物多样性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在这种状态下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如何用科学的理论和最有效的方法去指导和实施保护行动。该课程突出基础性、科学性、创新性、适用性等特点,包括五大部分,即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概论,种群、物种、基因水平的保护,生态系统水平的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危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保护生物学的范畴和基本原理,熟悉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懂得如何在保护生物学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课程体系优化方案

进一步优化专业主干课结构———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栽培学各论、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各论、农业生态学、农业推广学、种子学为专业主干课程。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实践、知识拓展等4个专业核心课程群。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将作物栽培学各论、作物育种学各论提升为必修课;将作物栽培学总论开课时间由第四学期调整到第五学期,学时数由40增至60(讲授内容包括耕作学);作物栽培学各论学,时由60减至40,只讲授南方主要的作物水稻、油菜、棉花;增设作物栽培专题,讲授水稻、油菜、棉花之外的其他作物。增设相关专业选修课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增设农学专家讲坛(涵盖作物研究动态)、精准农作、数字农作、农业灾害学、农学英语、作物清洁生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课程。加强实验实践课程———建立与理论课相配套的实验课、实践课体系,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增设专业实践课程(耕作学实习等)。增设素质教育课———围绕“六求”活动教育体系,将活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构建具有农学专业特色的活动教育体系。学院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每年扶植20项;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组织“绿色农业协会”等的指导,规范农村社会调查和科技下乡服务的内容,完善评价标准;组织农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竞赛;结合专业热点或敏感问题组织开展专题辩论赛;开设“农学专家讲坛”,按出席次数和提交的心得评分。

结语

课程体系改革优化于2012级开始试用,就目前情况,由于课程设置趋于合理,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爱好的方向选择,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选修课程到课率明显提高,但是,通过实践,仍有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第一,教材的相对滞后。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大部分出版年限较早,不能抓住学科和专业的新的理论与方法,只能靠教师在课堂予以介绍,因此,新教材的编写工作是后续主要的工作之一。第二,增加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协调。学生的培养以知识的应用能力为最终目标,而学生毕业能否为广大的用人单位所认可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并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则可以让课程内容紧跟社会需求,同时通过开设专题弥补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

参考文献

[1]王光军,杨相琴,项文化,等.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8):138-141.

[2]朱先进,赵天宏.新时期高等院校生态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3):169-170.

[3]王光军,杨相琴,项文化,等.生态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8):16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