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7
/ 2

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策略

朱叶青

安徽省灵璧实验学校 234200


内容摘要:

运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解题的速度,而且为培养小学生的其他能力奠定基础。例如推理能力,独立掌握数据的能力,速算和估算的能力等。此外运算能力的培养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养成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认识到运算能力的实用价值,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感 运算能力的价值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它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一个小学生如果能熟练的掌握运算的技巧,就能为中学的学习打下牢靠的基础,使学习数学更加的轻松。但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需要那些策略哪?现就这一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运算的习惯

第一,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题的习惯。例如一年级下学期学列竖式计算,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自己知道该怎么计算,一旦让他们到黑板上板演就会漏洞百出,有忘进位的,借位忘打点的,算式后忘写答案的等。但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这就要求学生要多动脑思考,动手写,勤加练习,才能提高运算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习惯,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与不仔细不认真有关。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对严谨性要求极高的课程,它不允许学生有些许的马虎和粗心。其中的逻辑性也比较强一步错步步错。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认真,仔细,细心,规范书写,严格要求书写格式。只有这样,才能督促学生,使他们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出现。

第三,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习惯,学生在完成数学计算题时,普遍存在缺乏自觉检查的意识和习惯。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课程上,最常见的就是,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并大呼叫到:“老师,我写好了,我是第一完成的,我又是第一名!”而不会检查自己是否做对了。每次考试或写课堂作业时,学生总是犯些小错误,每当我问起他们尤其是一些成绩不错的孩子原因时,他们总是说“我看错题了,我会但我忘写了,怎么写错了哪?等”。一些该得到满分的学生却总是被扣那么一两分,一些本可以写对的也写错了,这时总有学生喊不应该错。由此可以看出检查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正确率提高了,运算能力才能提高。

(二)讲清算理,培养数感

数学中的概念,定律和公式是进行运算的基础和依据,如果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不了解很容易出现错误。例如,有些学生在计算5+14时,很快地写出5+14=64.产生这个错误的原因不排除粗心,但是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掌握算理,同数位不对齐导致运算错误。为了防止此类错误的发生,我们让学生细心的同时还要让他们明白算理。在讲计算原理时,教师先试讲一遍,让学生再复述一遍,然后带着算理去计算,之后用算理检验并纠正错误,一遍又一遍,自然熟能生巧。

(三)开展口算和估算教学,培养多重运算能力

口算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学生口算能力强,适当的将口算与估算能力相结合可以加快学生的计算速度。举例说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摘苹果71页)“淘气摘了17个苹果,笑笑摘了38个,把苹果装在只能容60个苹果的箱子里,这个箱子装得下吗?”估一估。在对题目的理解能力相同的情况下,口算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在心里快速地计算,把38看作40,17+40=57装得下。或者把38看作40把17看作20,40+20=60装的下。很快地他们就可以完成题目,给出答案。但是,口算能力较差,或者说完全不习惯口算的学生则会在练习本上写上,17+38=55在经过一番比较之后他们也会得到答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往往不愿意作特别困难或者他们认为不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一个学生擅长口算和估算,那么他可以很快的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增加了对于计算的兴趣。首先,估算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运算和做出判断;其次,通过估算形成的“数感”对问题解决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对数量关系进行合情合理的推理和判断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坚持训练学生的口算和估算能力,这样学生计算题的错误率会下降很多。

(四)让学生意识到运算能力培养的价值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告诉我们,教师一味的说教有时可能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不明白也想不了那么多。这时候就应该让他们走出课堂,到没有教师引导的现实生活中去独立掌握数据。例如,在学习了加与减之后,教师有意识地告诉学生:“回家之后,你们要帮家人去商店买东西,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售货员阿姨算账付钱。”这并不意味着把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就不去管他们了,教师后期还要继续进行跟进。在通过与家长沟通之后我们能够了解学生是否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买东西的数学问题,他们在运算上还存在着哪些不足。回到课堂后再让学生自己说一下买东西时有何体会,都做了哪些运算,再针对之前的不足来给他们做运算知识方面的加强。这样一来,学生才会深切地感受到,我所学习的知识原来是这么的有用,这些知识居然可以帮我解决生活中这么多的问题。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说,他们的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属外部动机)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学习动机得到了满足,这样他们自己就愿意去学,去了解并掌握运算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和家长长期的交流沟通,借助家长的帮助和引导,向小学生灌输一种思想,即运算是有价值的。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并意识到自己学的都是有用的,而不是枯燥的数字加来加去,自然他们就更愿意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不过是起组织引导作用,学生愿意学,教师引导起来不是也快很多③”。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运算,运算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遇见的数学知识。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就应该认真培养他们的运算能力,掌握正确的运算算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① 李宗炳.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反思[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8年05期

② 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③张静.让小学数学课堂快乐起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