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文化中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构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5
/ 2

胶州秧歌文化中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构想

李琰

潍坊学院 261021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改革趋势逐渐凸显,需要探索全新的开发资源,进一步强化整体教学质量与效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胶州秧歌文化属于一种独特的民俗艺术表现方式,能够有效融合舞蹈内容与秧歌内容,体现优秀的民间文化。通过将其与高校课程资源开发进行关联,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达到美感意识培养目标。

关键词:胶州秧歌;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理论

引言:胶州秧歌属于小戏秧歌的一种类型,主要从元杂剧模式蜕变而来。这种表现形式具有良好的影响力,能够传达出艺术美感,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实现优秀的教学目标。因此,通过围绕胶州秧歌文化进行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整体文化氛围的创设,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感意识,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校开发胶州秧歌文化的基础前提

(一)注重遵循国家艺术教育指引

在高校开发胶州秧歌文化之前,需要按照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活动引导,避免出现应用偏差问题。随着我国教育部门逐渐重视艺术授课功能,胶州秧歌文化进入了最佳发展阶段。因此,在开发对应的课程资源前,需要注重以国家的相关指导内容为前提,进一步开发本地化教学内容,实现良好的文化传承目标。

(二)落实开发的保护与传承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重要性,高校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基础艺术符号体现效果,尽可能实现良好的保护目标,达到文化链接与文化探究的效果。通过开发对应的课程资源,有利于保护基础文化遗产的表现力,进一步提高传承主体重要性,实现有效发展与建设的目标[1]。此外,在开发流程中,需要注重对胶州秧歌背景内容的相关简介,进一步完善基础赏析内容,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传承与保护目标。

二、高校课程资源开发胶州秧歌文化的基础原则

(一)遵循兴趣性原

在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遵循对应的兴趣原则,使学生的个体需求倾向能够得到满足,实现有效选择的目标。通过加强这一原则落实效果,可以强化学生在日常学习流程中的积极态度,进而让他们通过胶州秧歌文化的内容探究生活背后存在的艺术因素,有效强化基础授课质量,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遵循生活性原则

在课程资源开发流程内,需要遵循基础生活性原则,使教学内容能够适应学生的日常环境,避免产生过于突兀的感受[2]。此外,还需要提高整体经验、情感与动机的联系效果,避免与日常生活经验产生脱节,导致整体教学效果受到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胶州秧歌的课程资源开发需要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周边环境以及基础经验内容中进行筛选,进一步体现整体风俗元素以及秧歌本身的艺术表现力,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三)遵循时代性原则

为了提高胶州秧歌的课程资源开发效果,高校需要遵循时代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包含民间文化的基础理解内容,并需要选择合适的应用方法,进一步强化基础教学载体,实现良好的革新目标。通常情况下,高校学生不愿接触最为原始的艺术形态,如果强行落实可能会导致心理认知偏差问题的发生。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需要遵循时代性原则,合理优化胶州秧歌的理念与体现形式,使其能够与时代性相互融合,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

(四)遵循融合性原则

高校面向的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质,因此针对胶州秧歌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需要遵循融合性原则,才能够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融合性原则需要破除学科之间存在的界限,并联系各自知识领域内存在的主要关系,达到良好的信息交流目标。根据这一原则,胶州秧歌的课程资源开发需要挖掘内部关联性,并结合高校学生的基础认知特征,实现良好的授课目标,进一步完善艺术资源的结合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坚实基础[3]

三、高校课程资源开发胶州秧歌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注重曲目选择

在高校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针对曲目的类型进行选择。胶州秧歌具有显著的生活化特性,整体内容较为积极,能够有效挖掘日常生活元素,进一步贴合学生的认知特性,使他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因此,高校课程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当选择歌曲内容较为生动,符合学生审美观点的类型,进一步拓展基础兴趣范围,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流程中。此外,胶州秧歌曲目的选择需要避免音域过于极端的类型,需要符合高校普通学生能够触及的范围,降低出现练习失误的概率。针对歌曲结构的选择,应当注重短小、工整的特性,增强基础学习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有效继承传统文化,达到保护目标。

(二)注重配乐节奏特征

胶州秧歌曲目的音乐韵律普遍具有强烈、鲜明的节奏特征,与人物表演的动作神态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胶州秧歌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应当注重音乐类型的选择,尽可能提高整体模仿效果,避免学生出现不良认知问题。例如,针对初级入门学习者,应当选择节奏工整、基础旋律清晰的类型,使其能够有效练习上肢的肌肉结构动作,进一步拓展至身体下部,达到良好的渐进学习目标。同时,还应当注重曲目韵律本身的变化形态,使其能够间接促进学生提高对复杂动作的理解,强化基础学习效果

[4]。部分学生可能对胶州秧歌的兴趣较为低下,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情况,选择旋律动感、节奏优美的胶州秧歌曲目类型,深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文化传承目标。通常情况下,胶州秧歌的活动道具包括手帕、折扇等元素,这些道具能够与曲目节奏形成连贯的配合,进一步提高秧歌表现力。因此,在选取对应歌曲类型时,应当注重节奏舒缓效果,避免学生在应用道具的过程中,出现由于动作激烈导致道具脱落、人员受伤等不良问题。此外,针对歌曲韵律的分析,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本身的学习倾向。通过深入研究班级内部的方式,收集必要的决策信息,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胶州秧歌曲目,达到良好的针对性教学目标。利用这种策略,可以降低学生学习胶州秧歌的心理障碍,让他们能够放松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针对胶州秧歌文化进行高校课程资源开发时,应当基于多样化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开发效果,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同时,还需要注重高校学生的学习倾向,使胶州秧歌文化能够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张玉青. 胶州秧歌中的文化意识体现研究[D]. 2016.


[2]刘艳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构想[J]. 小学语文教学, 2017(7):56-56.


[3]王小彤.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非遗特色课程胶州秧歌为例[J]. 北方音乐, 2019(8).


[4]石宁宁. 高校开设"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课程的构想分析[J]. 北方音乐, 2018, 038(014):150.


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胶州秧歌”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发展研究》

立项号:ZB2019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