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8
/ 2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王惟群

桂林市竹江小学 广西 桂林 541008

摘要:新的教改方向衍生着新的语文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新课堂教学中提得最响亮的口号,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激励创新

关键词:课堂的主人;激励创新;学习共同体

正文

在语文教学民主化思潮的倡导下,以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了解,我常常会想,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很多学生向我反映,语文课毫无新意,常常听了就想睡觉,更别提掌握文章内容了。学生在课堂里于被动旁观的位置,不能主动积极地与老师配合,自觉地兴味盎然地投入到语文训练的活动中。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作为从事小学教学工作的我,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教学的课题研究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从新课导入起就应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入主课堂,为充当主角作好心理准备。导入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例如教学《松鼠的尾巴》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图片,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上课开始,我出示一组各种动物尾巴的图片。
①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今天我们再来认一认,这些又是谁的尾巴?
②这些动物的尾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尾巴的作用)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物。
  (出示松鼠图)
③你们觉得小松鼠的尾巴怎么样?
  (学生畅所欲言)
④课文中有一句话写道:“小松鼠有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出示句子)
⑤“毛茸茸”和“大”使我们体会到松鼠的尾巴是那样蓬松柔软,摸上去很舒适。松鼠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学习了课文就明白了。

(板书:松鼠的)(补全课题)

在本课的导入设计中,我从《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引出“尾巴”一词,通过“认尾巴”“谈作用”说说不同的尾巴有不同的用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新课《松鼠的尾巴》。这样一来,学生原本想知道的内容巧妙的导入而揭示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

二、从课文的不同构成入手,进行想象训练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 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动情,学者方能动容。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所蕴含的情境,让他们沉浸于教师所创设的艺术氛围里领悟语言的体现。如:教《燕子专列》一文时,我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故事,在和文本情节脉络的共呼吸中展开自由想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如:

1、给孩子一个鲜活的童话世界
①寒冬过去,春天来了,小燕子们终于可以回家了。一路飞行,它们将会经历什么事呢?
在这样的铺垫中,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从整体入手,走进文本,概括故事内容。学生也很快以燕子的身份参与到故事中。
②小燕子们,回家的路还远着呢,我们快赶路吧!(教师带领学生张开双臂开始飞翔)飞了这么久了,小燕子们,你们感觉怎么样呢?
整个课堂一开始就变得灵动起来,老师和学生都走进了燕子的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学生就是故事的主角。
2、给孩子一次难忘的情感经历
语文教学需要渲染情感,情感是主体的一种内心体验。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亲历燕子这一次充满磨难的、刻骨铭心的艰险旅程:
师:燕子们,我们终于来到了美丽的国度——瑞士。啊呀!不好了我们遇到了大麻烦!(音乐起,引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中二、三两句。)
师:(焦急地)小燕子们,你们都怎么啦?
生1:雨雪好大,好冷啊,我都要被冻僵了!
生2:我们都快不行了,谁能救救我们呀!

(学生情不自禁地将文本的语言化作了自己的语言。)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小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振和对语言文字的深度理解。

3、给孩子一份温暖的人文关怀

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聚文之气,集人性之美。面对被渲染的危急情境,面对淋漓酣畅地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孩子,我又做了这样的引领:
师:(欣喜地)小燕子们,瑞士政府知道我们身陷困境,他们号召人们来拯救我们了!(此时,孩子们原先忧郁的眼睛里,又重新充满了希望……)
师:瑞士政府正通过广播向人们发出呼吁呢,小燕子们,你们听到了吗?能不能写一写?


这里不仅让学生通过动笔练习写广播稿,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于燕子那种深切的关怀。

三、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朗读是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的主要形式,是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是学生获得语文能力和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以便使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在阅读教学中,我把朗读与理解融合起来。通过朗读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如:《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朗读教学:
师:同学们,这个本领高超、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同鬼子进行着不屈

的斗争,你们想不想通过朗读把他的勇敢表现出来?
生:想。
生:老师,我们分角色朗读第四部分吧?
师:好呀。但在你们练读之前,我想问问读雨来的话要用什么样的

语气?
生:机智的。
生:害怕的。
生:勇敢的。
生:不屈的......

你们能想到这些真不错。这都来源于你们对雨来这个人物的喜

爱,在读中获得的更多的感受。

好,下面同学们就在小组内带着你的这些想法练习分角色朗读。

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在研究教材中,我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营造主动、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

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在学生初读了课文后,学生了解到,课文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描写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美景的。那么接下来怎么学习呢?在往常,教师一定是按由“春”到“冬”——课文的排列顺序来逐段学习的。这样教师牵到哪儿,学生跟到哪儿,抑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于是,对学生们说:“你最喜欢的是小兴安岭什么季节的景色呢?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个季节美呢?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组学习。能用语言表达美景的同学可以说一说,当当小导游;喜欢收集资料的同学可以把收集到的图片、资料互相交流交流;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喜欢的季节描绘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出感情。如果有其他好的方式也可以。当然,这些活动都要在找到体现小兴安岭美景的词句后进行。”接着,学生们个人独立默读思考→分小组合作学习→到其他组采访学习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形成主动、互动的热烈氛围。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相信创新一定能给今天的教育带来全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参考》

[2].《语文教育学引论》


作者简介:王惟群(1969.09-),女,汉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小学一级,大专,单位:桂林市竹江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