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爆胎原因分析鉴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6
/ 2

车辆爆胎原因分析鉴定

马洋 徐宁 吕鹏伟

华北理工大学 063210

摘要:购买汽车时,现代人倾向于注意汽车的外观和性能。从表面上看,如果这辆车看起来非常好,那么它的销量将永远不会下降。此外,性能是要考虑的另一方面。通常,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的三个部分会对汽车的性能产生更大的影响,人们在购买汽车时通常会更加注意这三个方面的组成。特别是发动机,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源,可以说是汽车的关键部分,因此必须考虑发动机的质量。

另外,汽车轮胎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轮胎就像人的脚一样,是汽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是汽车行驶的基础。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在事故中发生爆胎,这不仅是汽车无法持续行驶的问题,而且还可能威胁到汽车内人员的生命并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那么,车主有没有办法提前预测轮胎在行驶时会爆炸?

关键词:交通事故;汽车;爆胎

引言

爆胎是轮胎在很短时间内爆裂,突然失去空气并倒塌的现象。根据穿孔的原因,将其分为主动穿孔和被动穿孔。主动爆胎是指车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由于爆胎而失去对车辆的控制而导致事故的情况。主动爆胎通常是由于不正确的使用和保养,轮胎本身的缺陷或旧的损坏引起的。大多数剧烈的轮胎破裂是由于车主保养不当而造成的。被动爆胎是指由于轮胎与路面坑,楼梯或坚硬物体(例如岩石,金属和玻璃)之间的碰撞(碰撞)而引起的爆胎。主动穿孔发生在事故发生之前并导致事故,而被动穿孔发生在事故发生期间,这是事故的后果之一。准确区分主动和被动刺孔是正确分析和处理与刺孔有关的交通事故的关键。

一、存在轮胎鼓包现象。

由于轮胎充气不会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因此许多车主经常对轮胎充气的产生视而不见。但是,重要的是要知道,轮胎肿胀通常是由汽车撞到路牙或经常撞到小石头时施加在轮胎上的不均匀力引起的。这意味着在充满小石头的地方频繁驾驶车辆会增加轮胎爆裂的可能性。

二、胎胎面的花纹的深度小于1.6毫米。

通常情况下,汽车轮胎的胎面花纹深度为1.6mm以上。为了增强汽车的抓地力,它可以在湿滑的道路,雨雪和平坦的混凝土上使用。为了更好地驾驶,将轮胎胎面的胎面深度大于3mm更为安全。但是,如果发现花纹深度小于1.6毫米,则会提醒车辆及时更换轮胎。否则,可能会发生穿刺。

三、胎胎面花纹的磨损指示线显露了出来。

通常仅在轮胎非常磨损时才显示轮胎胎面花纹上的磨损线。新购买的轮胎或长时间未使用的轮胎的胎面不会显示此线。因此,如果车主能够看到该指示符,则意味着轮胎已超出规定的极限磨损,并提醒车主必须更换轮胎,以免发生爆胎事故。

四、胎的胎壁上有裂痕的出现。

在使用汽车时,轮胎上的轮胎破裂时,车主通常不在乎,我一直认为只要内胎没有损坏就不会有泄漏。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在汽车中,当外胎主要破裂时,外胎对内胎的保护程度自然减弱,并且当在凹坑中行驶时车辆易于刺穿。

五、胎气压过低

一些驾驶员担心“轮胎爆裂”,充气时常常无法达到标准气压,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由于胎压过低,车轮沉没量增加,径向变形量增加,胎面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加,滚动阻力增加,胎体的内应力也升高,胎体的温度急剧升高。胎面胶被软化并加速了老化速度,导体被局部剥离并且胎面磨损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则上述轮胎的反应加速,并且有可能被刺穿。

六、充气过量

为了提高汽车的载货能力,一些驾驶员喜欢放气时超过轮胎的标准压力。您不知道这会增加轮胎磨损率,从而增加轮胎爆裂的可能性。由于轮胎压力过高,因此胎体帘线中的张力增加,从而加速了帘线的疲劳过程。较高的速度和降低的疲劳强度会导致胎面中心的严重磨损,胎面花纹的锯齿形磨损以及帘布层破损而导致刺穿。

七、安装错误

(1)车轮不平衡。

更换轮胎时,某些驾驶员不会对要更换的备用轮胎进行动平衡测试。当用不平衡车轮代替车轮时,由于车轮各部分的质量分布不均匀而导致车轮旋转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在车轮的旋转表面上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力,从而导致车轮跳动和摇晃,从而增加了轮胎的磨损率并在飞行中产生了周期性的冲击载荷。减少。特别是在超过100 km/h的高速行驶中,由于车轮的不平衡,帘线的疲劳强度非常磨损,最终导致刺穿。

(2)前轮定位不当。

汽车的前轮用于转向。前轮爆胎可能会导致汽车转向能力下降,并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一些驾驶员在更换前轮胎时无法准确找到车轮的外倾角和前束角。这可能会在驾驶时导致车顶内侧或外侧严重磨损。如果不调整时间,很容易长时间操作,这种磨损会继续加剧,并会发生穿刺现象。

结束语

在交通事故中,对车辆的轨迹,车辆损坏,轮胎破裂,轮辋损坏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车辆的刺孔是主动刺孔还是被动刺孔。确定是造成事故还是由爆胎引起的事故,从而提高了处理与爆胎有关的交通事故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许洪国.汽车事故工程[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160.

[2]陈忆久、陈建国.交通事故中非机动车驾驶者交通行为方式鉴定 [J] .法医学杂志,2004,(1):2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