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2
/ 2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付鹏云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51

【摘 要】每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在幼儿园时常会发现幼儿攀比、炫富等不良现象,这些都是孩子不健康心理的一种体现。通过“以身作则式”的家庭教育以及“观察分析式”的幼儿园教育,可以发掘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优点,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幼儿;攀比行为

一、“榜样式”教育,父母伴成长

(一)以身作则,家庭小游戏促成长

幼儿期的孩子模仿能力较强,大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模仿对象,而这时候我们便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行为特点,做一些良好的教育行为让孩子模仿。当孩子存在攀比行为时,以家庭小游戏的形式,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做的,让他们知道攀比是不对的,从而完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我们开展家庭小游戏“我的玩具就最好”,把孩子的玩具都拿出来,根据孩子的喜好,有针对性地给爸爸分配孩子最不喜欢的玩具,给妈妈分配孩子较喜欢的玩具。玩具分配好,游戏开始了,妈妈拿着她的玩具开始炫耀了:“看我的玩具多好玩!”妈妈遥控着一辆小汽车,看它跑来跑去,玩得不亦乐乎。这时,爸爸拿出自普通的小汽车玩具,用手推来推去:“我的小汽车是手动挡,开起来更加方便,还可以爬墙。”说着拿起小汽车在墙壁上爬来爬去。爸爸妈妈各自展示了自己的“技能”后,问孩子更喜欢哪一个玩具,孩子思索半天不能给出答案。通过亲子游戏的有效开展,大人以身作则,拿着分配给自己的玩具玩耍,挖掘自己玩具的优点,以一种不攀比的姿态,更好地认同自己的玩具。孩子便会受到正面影响,减少攀比,建构健康心理。

(二)设计挫折,摒弃攀比心理

现在很多孩子攀比心理的养成有很大程度是由于大人的溺爱。从小对孩子百依百顺、姑息迁就,很容易养成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造成攀比心理惯性,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以心理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挫折教育,为孩子设计挫折。例如,晗晗是一个既爱攀比又嫉妒心强的孩子,从小父母对她宠爱有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然而当弟弟出生后,一切都变了。让她自己吃饭她不愿意,让她自己穿衣也不同意。为此,我们开展了亲子游戏,为晗晗设计挫折。在进行娃娃家区域活动时,我设计了一个“喂饭”的情境,让晗晗充当家庭中妈妈的角色,其他幼儿扮演孩子的角色,晗妈从旁指导。在家里自己都不会吃饭的晗晗遇到了难题,她一手拿着饭碗,一手拿着小勺,停滞在那里,不知所措,这时候大人在旁边做动作,教晗晗怎么喂饭、吃饭。晗晗为了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成功完成角色游戏,于是很认真地学了起来。通过挫折设计,孩子不仅自理能力提高了,在游戏中他们也能够感受到自我满足,这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对那些具有很强攀比心理的孩子来说,这种挫折的设计是引导他们的好办法。

二、“观察式”教育,健康伴我行

对孩子进行有效观察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在观察中能够发现孩子的问题,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样,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分析他们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

(一)观察分析重点,改变攀比焦点

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不同,性格也各不相同,每个孩子都有其优缺点。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发扬孩子的优点。针对攀比现象也是如此,当孩子有攀比行为时,他们一定是发现其他孩子的某些点比自己的好,这样我们便可以分析这个重点,引导孩子将优点如毅力、才能、良好习惯等与攀比对象进行比较,并鼓励孩子继续发展前进。这样不仅可以排除攀比心理,也能让孩子发现自身优点,而朝更好的方向前进。例如,洁洁是一个数学能力特别强的小姑娘,这是她的优点,然而她有时候也有攀比心理,看别人的玩具比自己的好玩了,看别的小朋友穿得比自己漂亮了或者头上的花比自己的色彩鲜艳了,就会很失落。我们通过观察,了解了洁洁的特点,先跟洁洁谈话,称赞她算数很快很准确,比起头上戴漂亮的小花的小朋友,老师更喜欢聪明、会算数的洁洁。洁洁听后很开心,以后很少提及谁头上的花比自己的好看了。通过观察重点,转变焦点,可以让孩子的攀比心理和行为烟消云散,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都成为快乐的小天使。

(二)保持乐观情绪,摒弃物质追求

拥有愉快的情绪是孩子积极向上的一种表现。在温馨的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之中,如果孩子情绪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的关注点便不会局限在物质追求上。因此,老师的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例如,在一日生活之中,我们可以在园中加一个“座谈会”环节,增加师幼之间的沟通,让教师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为孩子排忧解难,对孩子进行心理引导,让孩子以一颗平常心、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来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何锦屏.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