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结合髋关节运动疗法对下腰痛病人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2
/ 2

手法治疗结合髋关节运动疗法对下腰痛病人的疗效观察

张胡磊

长江大学医学部 湖北荆州 434000


【摘要】:目的:手法治疗结合髋关节运动疗法对下腰痛病人的疗效观察。方法:选择72例因下腰痛就诊于本院的病人进行调查与分析,此次调查时间为2018.5-2019.6。将病人分为2组,每组36例。对比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了手法治疗与髋关节运动疗法联合应用方案。分析两组最终治疗结果。结果:(1)治疗后,对比组ODI评分结果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差异明显,P值<0.05。(2)两组相比发现对比组NPRS评分结果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差异明显,P值<0.05。结论:下腰痛治疗中,手法治疗与髋关节运动疗法联合治疗方式应作为首选,此方案实施效果优异,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

【关键词】:髋关节运动疗法;手法治疗;下腰痛


下腰痛在临床治疗中属于常见而多发疾病,此疾病具备发病率高的特点,根据笔者收集与统计临床不完全资料结果证实,近些年下腰痛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下腰痛主要表现为背部不适、腰骶部、臀部疼痛,根据临床不完全统计结果证实,我国约有71.8%左右的病人都曾被下腰痛疾病所困扰,可见此疾病发生率之高。下腰痛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与性别中,但主要发生于40至60岁的中老年人,其中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如果病人下腰痛症状持续时间超过84天则可确诊为慢性下腰痛,进而诱发与导致身体障碍,部分严重者甚至因此发生残疾,给社会、家庭均造成直接的负担。下腰痛在临床治疗中,以针对性治疗为主,为了给予病人最佳的治疗干预,我科室采用了手法治疗与髋关节运动疗法联合应用方案,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72例因下腰痛就诊于本院的病人进行调查与分析,此次调查时间为2018.5-2019.6。将病人分为2组,每组36例。对比组,性别为男性、女性者分别为19与17例,年龄为41-60岁,中位年龄为50.13岁。研究组,性别为男性、女性者分别为17与19例,年龄为42-61岁,中位年龄为51.52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均无差异,P值>0.05。

1.2方法

对比组采用常规治疗,即为单纯手法训练,即为临床常用手法方法与训练方式,躯干协调、神经松动、腰椎牵引、腰背屈伸等训练,此外还会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选择力量、耐力训练,根据病人实际情况完成与优化病人临床症状。

研究组,在对比组常规手法治疗基础上联合髋关节运动疗法,以单桥运动、抗阻伸膝训练、侧卧位髋关节训练为主,每天2组,每组15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分析治疗结果。(1)治疗前、治疗后ODI评分对比,以评分方式进行,量表共10个问题,每题分别计分为0分至5分,得分越高证明病人病情越重。(2)腰痛程度评分:采用NPRS评分方式进行,得分越高证明疼痛程度越重。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22.0版本),计数资料(率)行χ2检验,计量资料(5facd30c1461c_html_e5143fd98da149bb.gif )行t检验,P<0.05时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ODI评分对比

2.1.1治疗前ODI评分对比

对比组:ODI评分结果为52.42±12.51分,研究组ODI评分结果为52.53±12.62分,两组相比发现对比组与研究组ODI评分结果并无差异,P值>0.05。

2.1.2治疗后ODI评分对比

对比组:ODI评分结果为22.13±6.52分,研究组ODI评分结果为17.49±4.69分,两组相比发现对比组ODI评分结果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差异明显,P值<0.05。

2.2腰痛程度评分对比

对比组,NPRS评分结果为5.43±1.06分,研究组,NPRS评分结果为2.09±1.01分,两组相比发现对比组NPRS评分结果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差异明显,P值<0.05。

3讨论

下腰痛在临床治疗中属于常见而多发疾病,此疾病致病因素十分复杂,而且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因此在治疗中应秉承着如何帮助病人改善临床症状,减少痛苦的治疗原则。在以往治疗中,以手法治疗为主,曾有学者提出,手法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病人关节的灵活性,同时能够缓解疼痛症状,降低与改善病人ODI评分结果。虽然手法治疗可以改善下腰痛病人临床症状,但效果不是十分的理想,为了提升治疗效果,我科室采用了联合治疗方案,即为手法治疗、髋关节运动疗法联合治疗方式。髋关节运动疗法属于新型治疗方式,这种治疗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改善髋关节运动状态,增加髋关节活动幅度,可有效的避免与防止关节粘连等问题的发生,而且可有效的促进关节软骨修复程度。此外,适当的髋关节运动,可有效的增加与运动位置的血流量,改善血流情况,促使局部止痛物质代谢水平提高,降低病人下腰位置的疼痛感,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证实:(1)治疗后,对比组ODI评分结果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差异明显,P值<0.05,由此结果可以得知研究组所采用的治疗方式更佳,可改善病人ODI评分结果。(2)两组相比发现对比组NPRS评分结果明显高于研究组,两组差异明显,P值<0.05,由此结果可以证实研究组所采用的治疗方式更佳,可改善NPRS评分。

综上所述,下腰痛治疗中,手法治疗与髋关节运动疗法联合治疗方式应作为首选,此方案实施效果优异,值得临床应用与普及。

参考文献:

[1]闵吉,孙萍萍,陈伟.悬吊技术对于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20,41(4):493-495. DOI:10.3969/j.issn.1005-7234.2020.04.037.

[2]于长岁,朱立国,张晓峰, 等.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慢性下腰痛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J].实用老年医学,2020,34(6):614-616.

DOI:10.3969/j.issn.1003-9198.2020.06.025.

[3]朱小棠,刘沙鑫,黎德聪, 等.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研究进展[J].新医学,2020,51(5):335-339. DOI:10.3969/j.issn.0253-9802.2020.05.003.

[4]羊璞,惠建荣,刘大钊, 等.“通脊养脉”针灸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可行性探析[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6):1055-1057.

DOI:10.3969/j.issn.1004-745X.2020.06.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