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前后大学生心理与社会支持状况的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2
/ 2

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前后大学生心理与社会支持状况的比较研究

金继智 1,王仁 2,魏茜茜 3,李秋呈 2,沈子屹 2

1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浙江省 绍兴市 312000

2 川北医学院 临床医学系 四川省 南充市 637000

3 川北医学院 医学检验学系 四川省 南充市 637000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控制前后大学生心理与社会支持状况的变化,了解疫情应激状态下影响大学生产生生活压力的因素以及社会支持状况的差异,为相关部门采取正确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来自川北医学院42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疫情期间受访者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0.28%,而疫情基本控制后抑郁情绪的发生率降为15.02%;性别、年龄、家庭背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均是疫情期间影响大学生心理与社会支持状况发生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在校大学生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现象,通过有效的社会支持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心理状况;社会支持状况

引言

2019 年 12 月以来,我国武汉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暴发流行,而世界卫生组织也随即宣布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COVID-19)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 疫情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1-2]。随着疫情的不断进展,国内已经进入了疫情常态化的防护阶段,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国家重视。教育部也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发挥教育系统学科和人才优势,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开展疫情相关心理危机的健康干预工作[3]

早在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就有大量文献指出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变化值得受到社会的关注[4],处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往往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进而产生不良的情绪。为此,本课题组针对本次疫情展开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疫情控制前后大学生心理与社会支持状况的差异,以便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支持。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川北医学院在校大学生共计426名, 排除有心理疾病史者。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的形式邀请同学填写。

1.2调查内容

大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疫情控制前后自身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支持的状况、产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

1.3调查方法

①通过制作调查问卷,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控制前后大学生的心理与社会支持状况的差异。抑郁自评量表中以53分为基准分,其中低于53分者为非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②通过在疫情控制前后分批、分层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走访调查,以了解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于此次疫情控制前后的心理及社会支持活动的变化。③运用适当的统计描述及统计推断的方法对问卷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和判断。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Epidata3.1 软件录入数据,SPSS22.0软件来整理分析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对可能影响抑郁的因素进行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得出有效的说明及判断。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在本次进行调查的426名川北医学院在校大学生中,男152人(35.68%),女274人(64.32%);其中大一87人(20.42%)、大二194人(45.53%)、大三97人(22.78%)、大四48人(11.27%);家庭成员中有受过高等教育的101人(23.71%)、受到过初等、中等教育的263人(61.74%)、从未接受过任何教育的62人(14.55%)。

2.2疫情期间的心理与社会支持状况

疫情期间受访者抑郁的人数为129人(30.28%),其中轻度抑郁87人(67.44%)、中度抑郁30人(23.26%)、重度抑郁12人(9.3%);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平均得分为36.02±5.01。

2.3疫情基本控制后的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

疫情基本控制后受访者抑郁的人数为64人(15.02%),其中轻度抑郁47人(73.45%)、中度抑郁14人(21.86%)、重度抑郁3人(4.69%);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平均得分为34.93±3.96。

3讨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调查显示受访者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0.28%,其中男性患抑郁情绪的比例较女性有显著区别,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男性的性格大多比较外向阳光,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一定的认知力,抗压能力较女性更强,可以通过良好的个人社会支持系统来调节个人的抑郁情绪;专业、年级、家庭背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均是疫情期间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因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基本控制以后,受访者抑郁情绪的发生率降至15.02%,说明在社会的积极应对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效的消除了在校大学生的抑郁恐慌情绪,学习生活也逐渐恢复到正常的节奏当中,这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启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持疫情信息正面宣传的力度,同时正确引导舆论、适时辟谣,辅导员应保持与学生的接触频次,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以便及时发现高危及潜在症状的学生,以便开展心理健康干预。提供学生多种学习与休闲路径,合理进行生活作息安排,利用好时间;与此同时,相关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停课期间,通过网络教学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时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减少负面心理发生的概率;同样,社会也应组建专业心理干预团队,对有需要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免费一对一心理辅导,以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并且应加强心理监测系统的建立,完善一套科学的心理危机长效机制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归属感

[5-6]


参考文献

[1]HUANG C,WANG Y,LI X,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 China[J].Lancet,2020,395(10223):497-506.

[2]Hui DS,I Azhar E,Madani TA,et al.The continuing 2019-nCoVepidemic threat of novel coronaviruses to global health-The latest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nWuhan,China[J]. Int J InfectDis,2020,93 (91):264-6.

[3]符国帅;王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J].心理月刊,2020,v.15,34+36.

[4]石秀杰;王欣.非典前与非典期间大学生生活压力与社会支持状况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41-43.

[5]张雪辉;叶田田;姚丽娟;宋兰桂;吴忠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疫情期间医学生心理行为调查[J].热带医学杂志,2020,v.20,12-16.

[6]李焱芳;王薛瑶;张晶;杜少锋;曾令霞.普通民众在新冠肺炎期间的心理调查[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v.9,318-320.

作者简介:金继智(1998-),男,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旅游管理2018级本科在读。

项目基金: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01063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