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12
/ 2

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

周华胜

清远市人民医院 广东 清远 511518

【摘要】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癫痫患者展开对照分析,共计16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抗癫痫药物治疗,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组,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各占8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抗癫痫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对比不同抗癫痫药物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脑电图频段相对功率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癫痫药物能有效改善患者脑电活动,应用新型抗癫痫药物可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癫痫;脑电活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


癫痫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因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从而出现短暂性脑功能障碍,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且反复性强,因此对于患者脑功能的影响较为严重[1]。临床研究发现,大部分癫痫患者均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导致认识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约为30%~40%,因此有效控制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是评估其脑功能的关键因素[2]。目前临床上针对癫痫,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方式,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发展,各类抗癫痫药物不断迭代,新型药物层出不穷。为探究抗癫痫药物对癫痫患者脑电活动的影响,分析新型抗癫痫药物与传统抗癫痫药物的临床差异,本次研究抽取160例患者展开研究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癫痫患者展开对照分析,共计160例,所有患者均予以抗癫痫药物治疗,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组,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各占8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抗癫痫药物治疗,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42~83岁,平均年龄(62.88±11.57)岁;观察组患者接受新型抗癫痫药物治疗,其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63.13±11.88)岁;两组患者均符合癫痫诊断标准,经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测确诊病情,其癫痫发作次数均在5次以上,本次研究前,患者均未服用本次研究所用药物,两组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医院伦理学会审核并全程跟踪,排除严重传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精神异常者、妊娠、哺乳期女性及中途退出者;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抗癫痫药物,药物类型包括苯妥英钠(国药准字H31020129,100mg·100片,上海新黄河制药有限公司出品,规格:250~300mg/d)、苯巴比妥(国药准字H13020689,规格:30mg·100s,90~180mg/d)、卡马西平(国药准字H32020569,0.2~0.4g,每周逐渐增加至最大量)、丙戊酸钠(国药准字H20041435,规格:12g:300ml,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出品,口服,2次/d,每日用量取决于患者年龄和体重)。

观察组患者予以新型抗癫痫药物,药物类型包括:托吡酯(国药准字H20020555,规格:25mg,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出品,200mg/次,2次/d)、左乙拉西坦(国药准字J20160085,规格:0.5g·30片,比利时UCB Pharma S.A公司出品,口服,250mg/次,2次/d)。奥卡西平(国药准字H20040191,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出品,300mg/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有效、无效,治疗后患者脑电图正常,癫痫症状基本消失,即为显效;治疗后患者脑电图改善明显,癫痫发作频率降低,发作时间缩短50%以上,即为有效;治疗后患者脑电图未见明显改善,癫痫发作频率、发作时间缩短均在50%以下,即为无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治疗有效率。

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脑电图频段相对功率变化,包括α、β、δ、θ频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85.00%,组间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

80

48(60.00)

30(37.50)

2(2.50)

97.50

对照组

80

42(52.50)

26(32.50)

12(15.00)

85.00

X2

-

1.142

0.549

9.784

9.784

P

-

0.285

0.458

0.001

0.001

2.2两组患者脑电图频段相对功率变化对比

观察组患者脑电图频段相对功率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1两组患者脑电图频段相对功率变化对比(x±s

组别

n

α频段

β频段

δ频段

θ频段

观察组

80

33.56±5.43

9.29±1.09

11.19±2.17

18.36±3.39

对照组

80

26.75±4.20

11.16±2.08

13.05±2.21

22.41±4.47

t

-

5.705

3.064

2.964

4.651

P

-

0.001

0.001

0.001

0.001

3讨论

癫痫是一种常见脑部疾病,典型症状为突然性地发作短暂性脑功能障碍,属于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临床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当前癫痫总体发病率约为0.7%,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提升的趋势,现已成为神经科的高发性疾病[3]

癫痫在临床上按发作类型分类可分为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按病因分类可分为原发性癫痫(也叫特发性癫痫)与继发性癫痫,继发性癫痫可由颅脑疾病引起,如脑部肿瘤、脑血管病、颅脑外伤、感染、免疫疾病等;特发性癫痫的病因目前并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密切相关,而不同类型的癫痫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4]。目前临床上针对癫痫,主要采用药物干预的方式进行治疗,相关传统药物抗癫痫药物虽然能够有效起到缓解疾病的效果,但仍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苯妥英钠可导致血清及红细胞中的叶酸水平降低,从而损伤神经系统;苯巴比妥的浓度控制不佳,可导致认知功能退化,抗惊厥效果有限;卡马西平可导致患者记忆力减退,丙戊酸钠会导致患者注意力、语言能力、协调运动能力损伤。而托吡酯、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等新型抗癫痫药物,均能够抑制神经元同步化,并作用于突触囊泡蛋白,且具有更高的治疗安全性,改善患者脑电图频段相对功率变化,有效阻断N型钙通道,避免认知功能损害[5]

综上所述,抗癫痫药物能有效改善患者脑电活动,应用新型抗癫痫药物可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国华, 张红丽. 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GFAP、脑电波的影响研究[J]. 河北医药, 2018(4):600-602.

[2]侯小兵, 苏绮璇. 多维度综合评估新型抗癫痫药物对癫痫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 017(009):1410-1413.

[3]牛茜. 癫痫及抗癫痫药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8, 39(3):356-359.

[4]魏钰, 但炜, 陶园,等. 动态脑电图对开颅术后预防性抗癫痫药物减停的临床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9, 41(05):461-466.

[5]庞文冲, 梁喜芳, 庞娜裕,等. 抗癫痫药物对不同性别成年癫痫患者血浆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 2019, 9(07):23-25.



作者简介:周华胜,男,1980年6月出生,本科学历,民族:汉族;籍贯:湖南道县;职称:神经内科医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癫痫等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脑电图结果分析研究;单位名称:清远市人民医院;科室:神经内科;